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醫聖」張仲景為何被稱為「坐堂醫生」?

「醫聖」張仲景為何被稱為「坐堂醫生」?

張仲景(公元150-公元219年),東漢南陽涅陽縣(今河南省鄧州市)人。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為「醫聖」。他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巨著《傷寒雜病論》。

張仲景

張仲景出生在一個官宦家庭,父親張宗在朝廷為官。張仲景從小篤實好學,博覽群書。有一天,他從史書上看到扁鵲為齊桓公看病的故事,便對扁鵲高超的醫術非常欽佩。

東漢末年,連年混戰,民不聊生。張仲景立志學醫,救死扶傷。公元161年,他拜同郡醫生張伯祖為師,學習醫術。張仲景勤奮好學,又喜歡鑽研,深受張伯祖的賞識。張伯祖曾對他說:「你才思過人,勤學好問。只要專心學醫,將來一定能成為名醫。」

從此,張仲景信心倍增,學習更加刻苦。他博覽醫書,廣泛吸收歷代名醫的經驗,用於臨床診斷。他的醫術日漸提高,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醫生。

張仲景畫像

醫術高明

幾年後,張仲景前往都城洛陽行醫。他結識了「建安七子」之一——王粲。有一天,他對王粲說「你已經患病了,應該及早治療。如若不然,再過二十年,眉毛就會脫落。眉毛脫落後半年,就會死去。現在我給你開些葯,還可挽救。」可是王粲雖然接過葯,心裡卻很不高興,自認為身體很好,沒什麼不舒服,便不聽他的話,更不願吃藥。

過了幾天,張仲景又見到王粲,就問:「吃藥沒有?」王粲謊稱:「已經吃了。」張仲景認真觀察一下他的神色,搖搖頭,氣憤地說:「你並沒有吃藥,神色跟以前一樣。你怎能如此諱疾忌醫,把自己的生命當兒戲呢?」王粲還是置若罔聞。二十年後,他的眉毛果然慢慢脫落。半年後,王粲就去世了。

「坐堂醫生」

漢靈帝時期,張仲景被州郡舉為孝廉,進入官場。建安年間,他被任命為長沙太守。為官期間,他時刻不忘治病救人。但是身為官員,他不能經常接近患病的老百姓。這怎麼辦呢?

張仲景想出了一個辦法:每月初一和十五兩天,大開衙門,不問政事,只是為百姓看病。時間久了,這便形成慣例。每逢初一、十五,衙門前就聚集了來自各地的百姓,前來看病。因此,後人稱他為「坐堂醫生」

著書立說

不久,張仲景對朝廷的腐敗和官場的黑暗極為不滿。他不禁感嘆道:「君疾可愈,國病難醫。」於是,他辭官歸隱於少室山,專註編寫醫學著作。

張仲景還遍訪各地名醫,收集醫方。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他收集大量資料,並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經驗,完成了醫學專著《傷寒雜病論》,其中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成為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人 的精彩文章:

青青子衿?兜兜轉轉,在青春里相遇,在最對時牽手

TAG:中華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