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史上,有哪些運氣逆天的存在?
說到逆天的運氣,非七年戰爭中的普魯士莫屬了。一個國家獨自面對四國聯軍群毆,首都幾乎被攻陷,國王幾度想服毒自盡。結果最後居然發生神轉折,普魯士人莫名其妙的打贏了戰爭。
歐洲七年戰爭,被有些人稱為十八世紀的世界大戰。開戰之前的歐洲形勢非常複雜:
英國:想奪取法國的殖民地,並壟斷全世界的制海權;
普魯士:企圖吞併奧地利扶持的薩克森,變波蘭為自己的附屬國;
奧地利:主要是想收復被普魯士侵佔的西里西亞地區;
瑞典:主要是想收復想被普魯士人侵佔的波美拉尼亞;
俄國:力圖阻止普魯士東擴,並擴大自己在波蘭的領地。
法國:想法最多的國家,它是既想吞併英國在德意志的世襲領地漢諾威,又想保住自己在美洲和印度的殖民地,同時還想遏制普魯士的擴張。
這麼說可能有點亂。簡單的說,就是普魯士太囂張了,得罪了俄國、奧地利、瑞典三國。然後普魯士為了自保,選擇跟英國人結盟。這一下又把法國得罪了,於是法國人也加入了反普魯士聯盟。最後的結果就是:英國和普魯士結盟;而奧地利、法國、瑞典、沙俄四國結盟。
單從賬面上看,兩國打四國,普魯士和英國這是要撲街的節奏啊!但如果再進一步分析,英國是個島國,歐洲大陸與它不接壤。而普魯士處於歐洲中部,四個國家都能上去削它,並且英國人的人品呀,一貫又是靠不住的。由此來看,這不是四打二,這是四打一!普魯士就算不被打死,估計也會被打個半死。
事實也證明,普魯士真的被削的很慘。儘管普魯士擁有當時歐洲最精銳的陸軍,國王腓特烈二世同樣也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家。並且腓特烈國王都已經看出來了,四國聯軍已經準備對他動手。於是普魯士先下手為強,發兵痛打奧地利的小弟薩克森,並且成功佔領了薩克森。但是這並沒有卵用,畢竟雙拳難敵四手啊!
戰爭開始之初,腓特烈二世的計划進行的很順利,薩克森很快就被普魯士征服。而且普魯士在進攻薩克森的過程中,還打敗了奧地利派出的援軍。腓特烈高興壞了,一群垃圾玩意,什麼東西?豈不料,奧地利會搖人啊!隨手就叫來了法國、俄國和所有基督教國家,呼籲大家幫它共同抵抗普魯士。這些國家早特么看普魯士不爽了,所以一致派兵對普魯士宣戰。
在當時,除了英國、丹麥、荷蘭、瑞士、奧斯曼帝國外,其他所有的歐洲國家都派兵群毆了普魯士。
腓特烈二世心想,你能搖人?我就不能搖人來幫忙?結果,一個人都沒有搖來,包括了已經是盟友的英國。當時的英國人,還是一如既往的狡詐,每次都要等到普魯士被錘的半死了才幫幫小忙。在整個戰爭過程中,英國只向普魯士提供了兩次幫助。七年的戰爭啊,提供兩次幫助???然後英國佬就選擇了作壁上觀。普魯士成為整個歐洲的公敵,腓特烈二世的腸子都悔青了。
眼看俄、奧聯軍的步步逼近,腓特烈二世絕望了,他甚至想要用自殺來逃避失敗。但誰都沒有想到,奇蹟出現了。俄國主戰的女沙皇伊麗莎白一世去世,親普魯士的大坑貨彼得三世繼位。彼得三世繼位後,立即宣布停止進攻普魯士,而且還和腓特烈二世訂立攻守同盟,出兵援助普魯士,因為他是腓特烈的粉絲。一個天大的反轉出現了……
俄國人退出了戰爭,瑞典人立馬跟普魯士簽訂了合約。對不起啊,別記仇;奧地利被氣的咬牙切齒,但也無可奈何,它打不贏普魯士,也不得不罷兵休戰。被打的半死不活的普魯士就這麼撿了一條命。最後各國互相簽訂了和平條約。一場持續了七年,波及整個歐洲的戰爭就此結束。
戰爭中,損失最大的是普魯士,因為這場戰爭幾乎都是在普魯士境內打的,僅老百姓就死了五十萬以上。但是,普魯士卻因為這場戰爭一躍為歐洲五大列強之一,與英國、法國、俄羅斯、奧地利並列。腓特烈二世也因此功業,被後世譽為腓特烈大帝。
坦白的說,腓特烈大帝能起死回生,除了實力之外(換別人早死透了),運氣是至關重要的原因。但是,這也給德國人創造了一個不好的模範。後來一戰和二戰,威廉二世和希特勒就迷之自信,總覺得自己也能夠再現腓特烈大帝當年創造的奇蹟,能夠起死回生。結果奇蹟沒看見,德國算是徹底死透了。
在我們中國的歷史上,也有類似於普魯士在七年戰爭中的神轉折,只不過名氣沒有那麼大罷了。比如東晉時期的桓溫滅蜀,就是運氣決定戰爭成敗的典型案例。當時桓溫率領一萬精兵逆長江而上,試圖收復被氐族人佔據了四十多年的益州。
起初晉軍三戰三捷,殺到成都郊外。但是晉軍畢竟兵少,在成都城下的決戰中吃了大虧。晉軍的前鋒被挫,參軍龔護戰死,成漢的箭矢甚至射到了桓溫的馬前。所有人都認為不應該再戰,準備退兵。豈料這個時候擊鼓鳴金的士兵不知道是怎麼回事,本來要敲鳴金收兵令,結果敲成了擂鼓助威令。聽到鼓聲後,晉軍瞬間就跟打了激素似的,全軍奮勇進攻,大敗成漢軍隊,桓溫也趁勝率一隊精兵攻入成都。
其實這個時候如果能重整士氣,成漢還是有機會的。但是成漢皇帝李勢見勢不妙,跑的比兔子還快,連跑了九十里,晉軍也因此在後方一路狂追。成漢的地方官見皇帝都跑了,也紛紛向晉軍投降。於是,成漢就這麼戲劇化的被滅掉了。桓溫因為率軍攻滅成漢的功績,一躍而起,進入了東晉的權力核心圈。
勢於是悉眾與溫戰於笮橋,參軍龔護戰沒,眾懼欲退,而鼓吏誤鳴進鼓,於是攻之,勢眾大潰。溫乘勝直進,焚其小城,勢遂夜遁九十里。
東晉也因為滅了成漢,統一南方。在後來與北方胡人政權之間的拉鋸戰中,始終保持了可以三線出擊的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