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處暑至,祛濕還不晚!√Get這些才能「無濕一身輕」

處暑至,祛濕還不晚!√Get這些才能「無濕一身輕」


處暑, 「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



「出門五分鐘,流汗兩小時」的酷暑終於要熬過去了!!!


今天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的的處暑。


所謂的「處」是指「終止」,處暑的意義是「夏天暑熱正式終止」,預示著炎熱正式消退。


處暑節氣不但代表著即將出伏,也意味著即將進入氣象意義的秋天。

出伏了,秋天真的要來了!



處暑時節,正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此時氣候處於陽消陰長的階段,時有秋雨,濕氣較重,濕熱並行,正是祛濕的好時候!


說到祛濕,最常見的方法是食療。網紅祛濕茶,就稱「

含有多種祛濕藥材

」,不少人覺得這種茶包比自己煲要方便,也跟風喝上了。



但是有些人喝完不僅沒感覺身體輕鬆,還開始出現拉肚子、腰痛等癥狀......怎麼回事?這都是因為喝祛濕茶之前沒辨

清自己的體質!


祛濕前沒做好這件事,濕氣越來越重



人體內的濕,由於飲食習慣、個人體質、居住地的不同,可分為2種類型:


1. 濕熱型


典型表現:

口苦口乾、大便黏膩、精神差睡不醒。


這類人平時多喜歡吃煎炸、燒烤等食品,如炸薯條、炸雞、燒鵝、燒乳豬等。


另外,辛辣食物、熱帶水果等本身偏熱性的食物,吃太多也會助長濕熱。



以為知道辨清濕熱就行了?濕熱其實還可以細分為3種:


★ 濕重於熱


表現:

有一點口乾,口苦不嚴重,舌苔膩而不黃。


食材:

可用偏涼性的土茯苓、薏仁等煲湯。


★ 

濕熱並重


表現:

口乾、口苦嚴重些,舌苔黃厚膩。


食材:

可用偏寒性的綿茵陳、蒲公英、雞骨草、薏米等煲湯。


★ 

熱重於濕


表現:

特別口乾,舌質紅,苔黃而干,大便乾結。


食材:

可以用喝濕熱並重型相同的食材。


常見的祛濕熱湯,包括土茯苓粉葛冬瓜豬骨湯、薏仁白扁豆雞腳湯、木棉花蓮蓬薏米湯、綿茵陳鯽魚湯等,平時都可以煲點喝。裡面放入的食材,可以根據自身情況有所增減。


推薦菜譜:薏仁白扁豆雞腳湯

食材:

雞爪8隻、薏米60克、白扁豆100克、姜適量、胡椒粉適量、料酒適量。


做法:

將白扁豆和薏米提前泡發,雞爪用涼水浸泡去血水。鍋中加適量水,放入泡發好的白豆和薏米等材料,燉至雞爪熟爛,白豆和薏米變軟熟透,加入適量鹽、胡椒調味。



2.寒濕型


典型表現:

愛拉肚子、胃口差、容易浮腫。


這類人平素多喜歡吃涼食,如喝冰飲、吃雪糕、冰啤酒等。過食冰涼食物,易損傷陽氣,導致脾胃虛寒。 



★ 寒濕該怎麼吃?


平時在煲湯、炒菜時,可以適當加入溫性的薑片、花椒、陳皮、砂仁,能起到苦溫燥濕的作用。


寒濕者往往還存在脾胃虛寒,可適當加一些健脾的藥材,如茯苓、淮山、党參。 


常見的祛寒濕湯,包括太子參茯苓陳皮排骨湯、扁豆茯苓豬骨湯等。清濕熱的藥材多偏涼,有時候人體未必能接受,可以在煲湯時適當加點陳皮。


推薦菜譜:太子參茯苓陳皮排骨湯


材料:

豬排骨300克,太子參30克,茯苓15克,陳皮1瓣,生薑3片,食鹽適量。


做法:

豬排骨斬段,焯水洗凈備用。鍋內加入適量清水,加入所有材料,大火燒開後改小火煲1.5小時,調味即可。



還是分不清自己是寒熱還是濕熱?



有人看完感覺還是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寒是熱,給你支個招:





  1. 直接去找專業的中醫師幫你辯證,清楚體質再進行飲食調理。



  2. 可以選擇比較平和的祛濕藥材煲湯煮粥。


一般來說,像芡實、白茯苓、扁豆、淮山這些藥材,性味不寒不熱,可以加到日常食譜里。


推薦菜譜:四神粟子糖水


材料:茯苓、淮山、蓮子和芡實各20克、粟子肉150克,冰糖適量。


做法:將所有材料洗乾淨放入鍋里,倒入清水,用小火煮30分中,再加入冰糖,繼續用小火煮10分鐘即可。



最後小御送給大家處暑的養生寶典


處暑時節將來

到,


養生保健我嘮叨。



早晚溫差拉開了,


增減衣物防感冒。


秋意漸濃防秋燥,


多喝開水火氣小。


多吃水果睡午覺,


飲食清淡休息好!




喝完10分鐘發熱,暖宮補血,特殊時期不心煩,醫生都搶著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御說養身 的精彩文章:

女性體寒有什麼危害?容易生病嗎?
整天坐著還腰酸背痛?可能是你椅子的錯~

TAG:小御說養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