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讀畢淑敏《孝心無價》有感
畢淑敏的散文,文辭華美,感情細膩,讀她的文章,有時你會覺得有股清泉浸人心脾,有時又會感覺激流遇石,靈魂深處會深深震蕩。作為一名女性作家,她的筆觸不僅僅停留在自然,更多的是停留在生活。於是,在她的筆下,我們看到的是一位用充滿睿智的眼光在對生活、對生命進行理性思索的智者。她用詩一樣的文字,為我們描繪出一幅幅光彩奪目,充滿詩意的美好畫面。她能準確的抓住人們在生活中最普通的鏡頭,洞穿人的心裡,寫出人人心中有,筆下無的畫面,令人充滿遐想與思考。畢淑敏在她的《柔軟的時光》一書中告訴我們,「相由心生,追求貌美的最簡單方式也還是讀書!優美在字典上的意思是:美好。做一個美好的人,我相信是絕大多數人的心愿。除了心靈的美好,外表也需美好。為了這份美好,人們使出了萬千手段。比如刀兵相見的整容,比如塗脂抹粉的化妝。為了撫平臉上的皺紋,竟然發明了用肉毒桿菌的毒素在眉眼間注射,讓我這個曾經當過醫生的人,膽戰心驚。其實,有一個最簡單的美容之法,卻被人們忽視,那就是讀書啊!」多麼氣定神閑的文字,多麼冷靜與善意的思考,讀來常令我如痴如醉,不忍釋手。
喜歡讀她的散文《提醒幸福》、《那個搭車的青年》、《離太陽最近的樹》等等,但最喜歡讀她的《孝心無價》。這篇文章用質樸的語言給我們講述了幾個小片段,「我不喜歡一個苦孩求學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難,父親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學畢業後,還要堅持讀研究生,母親只有去賣血」。「我也不喜歡父母重病在床,斷然離去的遊子」。她用犀利的筆鋒對這些人提出了批評:「我以為那是一個自私的學子。求學的路很漫長,一生一世的事業,何必太在意幾年蹉跎?況且這時間的分分秒秒都苦澀無比,需用母親的鮮血灌溉!一個連母親都無法摯愛的人,還能指望他會愛誰?」。「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無上的位置的人,怎能成為為人類獻身的大師?」。「地球離了誰都照樣轉動,不必將個人力量誇大到不可思議的程度。在一位老人行將就木的時候,將他對人世間最後的期冀斬斷,以絕望之心在寂寞中遠行,那是對生命的大不敬。」。平常的故事,深刻的道理,讓我們每個人都有醍醐灌頂之覺。是啊,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它表達了我們對父母、對長輩的尊重。每個人對孝的認識不同,理解不同,表達的方式當然也就不盡相同,有的人認為;我很出色,衣錦還鄉,我很孝順:有的人認為我給父母買了房子,給父母買了他們需要的東西,我很孝順。種種種種不勝羅利,這些我們都是兒女孝順父母的表現,但真正意義上的孝順是什麼呢?作者告訴我們:「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無法重現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與生命交接處的鏈條,一旦斷裂,永無連接。她提醒我們。「只是,天下的兒女們,一定要抓緊啊!趁你父母健在的光陰。」盡孝一定要趁早。
畢淑敏的這篇文章,我讀了整整五遍,就如一股潺潺的小溪,慢慢的浸潤著心房。「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據考證,甲骨文中就已經出現「孝」字。「孝」是一個會意字,它的意思是小子攙扶著長著長長鬍須的老人。從小到大,我們每個人都在接受著孝道的教育,小的時候,我們聽從父母的話,乖巧聽話,考試能夠取得好成績,心裡挂念著父母,別人會誇我們是個孝順的孩子。長大了,我們有一份好的工作,過年過節能回家看看父母,我們的父母便會逢人誇讚誇讚,別人也會露出羨慕的眼神,感嘆地對父母講,您真有福氣,看看兒女有多孝順。當我們人到中年,我們的父母已步入耆耆之年,這時的他們,或者腿腳不靈便了,或者眼睛渾濁,目視不清;或者耳背耳聾,你說話要把音量放大到十倍或許他們才能夠勉強聽見。或者身體有各種疾恙,甚或失去了生活的能力。而這時的我們也在飽受著工作壓力、子女就業、婚姻問題等等的各種碾壓,常常會感到身心交瘁。這時的我們能否常常給父母一份和顏悅色、能否經常陪在父母的身邊,聽他們嘮叨,和他們啦啦家常,能否守候在父母的病床前,陪他們承受病痛的折磨。這時才是對我們孝心的最大考驗。
也許你會說,我現在太忙了,等有空時去看他們;也許你會說,我給爸媽買了房子;我給爸媽買了他們愛吃的東西;也許你會說我給爸媽了很多錢......這些都不是父母最需要的。就像那首常回家看看歌里唱的那樣,找點空閑、找點時間,領上孩子,帶上笑容,陪同愛人,常回家看看。給爸爸媽媽捶捶背,嘮嘮嗑,刷刷筷子洗洗碗,懂父母的心思,致父母的冷暖,在他們有病時,在他們需要我們的時候,能夠服侍陪伴在他們的身邊,這才是作為兒女對父母最大的孝敬。我們不需要對父母講爸爸媽媽「我愛你」,我們只需要抽出時間,多陪陪父母就足夠了。陪伴他們才是最長情的告白。
作者| 周瑾玲
編輯| 張文嬌


TAG:黃龍檢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