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編劇中心制」在中國似乎成為了一種可能

「編劇中心制」在中國似乎成為了一種可能

原標題:「編劇中心制」在中國似乎成為了一種可能



「編劇中心制」在中國似乎成為了一種可能?那先來分析一下製片人中心制和導演中心製為何形成不同制度,緣由是什麼?未來該何去何從?


答案就一句話:緣由是因為市場曾經的行政性壟斷,下面展開來講:


中國之所以會形成導演中心制,是因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國內的電影市場是以統購統銷的形式存在的,各地方和軍事單位的製片廠按照配額生產,由中影統一發行,各地省市級發行公司配合落地工作。

直到1993年《關於當前深化電影行業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頒布之後,這種模式才被打破。


那麼在只管拍不用管賣,市場完全由行政主導的年代,製作單位根本不需要製片人,只需要管錢的製片主任就好了。同時因為是配額生產,名額到人,所以管錢的製片主任服務於導演,說是以藝術為中心,其實難免會變成行政壟斷在具體事務上的翻版。


在體制結構調整之後,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國產電影的產量和覆蓋並沒有馬上提高,每年上映的數量只有幾十部(未公映電影相當於半成品),影院所能覆蓋的城市也很少,對於一個十三億人口的大國來說,這樣的產量和消費幾乎等於無。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整個電影市場一直到近幾年,因為商業地產的飛速發展和宏觀政策的調整,才逐漸變得更趨向於市場化,而且只是趨向於。行政調控的密度相對其他行業,仍然偏高,一些主要環節的行政壟斷仍然是存在的,只是普通觀眾不知道而已,也就是說電影行業的市場化程度還不夠,內生制度的成熟還需要時間,所以,目前「導演中心制」依然很普遍。


順便說一說為什麼電影市場的改革如此困難。


最好的回答是因為歷史遺留問題決定的(話說歷史遺留真是個好詞)。客觀一點來說有兩個主要原因,一個是不太好一下子放開,出了亂子誰也擔不起,另一個原因是上個世紀的法蘭克福學派在國內的盛行,具體可查看:法蘭克福學派(點擊可打開百度百科的解釋) 。順便說一句,這個學派後來生了個孩子,叫伯明翰學派(同樣,點擊可打開百度百科的解釋),然後……然後就沒有了,因為被淘汰了。但是在國內的大眾傳播領域,這兩個學派的很多理論仍然被管理者奉為要旨,也就是說,在思想上,我們其實是有所禁錮的。


那麼,現在回頭來看美國的情況,就很容易理解,製片人這個角色為什麼會在市場競爭中出現。


製片人在一部電影中承擔的角色,類似於房地產投資中的項目經理,正是因為在市場競爭中,電影的項目制管理模式導致這個崗位的存在,使得一部電影在製作和發行中,日常工作的最高決策權被委託給這個崗位,而不是負責藝術創作的導演。


製片人行使最高決策權的具體時間過程,應該是製片公司決定投拍,開始支出線上預算之後,在這之前對劇本的修改和演職員搭配組合,執行權是製片人的,但是決定權則是掌握在投資人或製片公司行政管理人員手中。現在發行工作也基本上跟製片人之間關係不大了,大製片公司各個行政部門的管理人員,在80年代之後權力越來越大。


當然,製片人崗位在美國近百年的歷史中,他的角色定位發生過一系列的變化,包括一直到今天,都很難一概而論,這裡就不展開具體說了,那太長了,具體的可以參考相關書籍。

關於網路大電影,我們喊了一整年的「洗牌」,也喊了一整年「精品化」,可是大多數人理解的洗牌就是——投資高了、特效不再五毛了、服化道越來越精緻了、演員開始用明星、宣傳開始加大預算了……這種層面的升級固然是好事,但在小編看來,網路大電影產業要升級洗牌,必須先從編劇開始。


越來越多的編劇,開始具備製片人思維


在網路大電影里,我們經常看到製片人或者導演大部分是身兼編劇一職,他們對項目有著準確的認識和把握,並對項目有著持續開發的能力。


現在這種狀況越來越普遍,編劇開始有製片人意識,更多地參與到劇本開發、拍攝以及IP的建設、推廣維護當中,這讓編劇中心制在中國似乎成為了一種可能。


韓國和美國目前實行的都是編劇中心制,在一部電視劇中,編劇擁有70%以上的決定權。編劇可以挑導演、選演員,從主角到小配角的角色,甚至外景場地,可以都由編劇說了算。


中國的「編劇中心制」不可能一下子達到這種程度,但編劇的製片人化,卻已經有很多編劇去嘗試,這是一個很好的開端,讓我們看到了「編劇中心制」在中國實行的可能性。


編劇六六、劉和平、於正、梁振華、柴雞蛋等都是從編劇逆襲成製片人的典範,但這都是具有話語權之後才進行的職能轉移,而網路大電影的出現,也許讓一般編劇也具備了承擔製片人職能的條件。


也許投資上比不上院線電影,但在劇本上,卻完全可以。所以網路的電影更應該重視劇本,狠抓劇本。


網路大電影大多數人都沒錢,不管有些影片怎麼把自己包裝成「大片」,目前來說都還達不到院線那種投資額度,所以拼錢,不如去拼劇本,拼故事。


你可以沒錢、沒明星、沒大製作,沒法跟那些大片們相提並論,但在劇本上來說,不管是大片和小片都是平等的。

小片如果要逆襲,必須拿出一個好劇本,否則真的是死無葬身之地。


編劇直接對接市場,知識結構多樣化


互聯網電影時代,彈幕、播放量、網友反饋,編劇都可以在第一時間看到,甚至可以直接跟觀眾互動,了解觀眾反應,這就讓編劇更懂市場。


懂市場,原來是製片人幹得活,現在編劇也懂了,而且網路時代,現在VR、AR、全息技術等各種新概念層出不窮,編劇應該與時俱進,新技術的發展,高製作水平的要求,新平台的變化,就需要編劇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這不僅考驗編劇考驗腦洞,而且還考驗劇本的可實現性,同時還得考慮資本和受眾各自不同的興趣點,這就讓編劇開始接近市場,了解市場,知識結構多樣化,眼界也不再局限在編劇這個狹小範圍內。


這就讓編劇的知識結構更加多元化,讓他們在創作之初就接受市場的需要,觀眾的喜好,這樣有利於培養編劇的市場意識,也越來越符合一個項目的操盤手。


編劇的IP思維,讓編劇在一個項目里粘性更大


我們去年一直提倡網路大電影要有IP思維,今年越來越多的網大開始系列化,系列電影是一部電影的延展,是不斷優化的過程,這就讓編劇在一個項目里的粘性更大。


以前一部戲,編劇寫完,基本上就跟編劇沒關係了。現在項目方基本上拍完1,就讓編劇開始寫2了,編劇在這種參與中,對項目的運作也開始輕車熟路。


現在大部分編劇在創作劇本的時候,都會考慮到項目的系列開發,一旦第一部電影經過市場檢驗而大賣,這部作品就會作為IP被繼續開發下去。

而一個不斷開發的IP項目,要保證創意的連貫性和一致性,編劇是需要作為核心成員參與的。


所以,如果編劇不爭氣,那隻能讓更多的製片人或者導演來做編劇,而不是讓編劇去做導演或者製片人。


編劇的創作模式需要改變,從閉門造車向集體創作轉變


以前,編劇屬於自由創作者,可能一兩年都接不到一個項目,而且很多時候都是單打獨鬥。


而現在網路大電影井噴,給了很多編劇鍛煉的機會。小編認識一個編劇一年寫了二十幾部,上映的就有8部,這就讓她快速得接觸各種導演、製片人、投資公司,非常迅速地了解到了劇組的各個環節。


而且現在的網路大電影,基本上是某個人靈光一線,然後一堆人瞎聊,最後編劇去實現。


所以編劇不再是閉門造車,而是接受各種定製,各種建議,平衡各種關係,更多的是一種集體創作,只不過分工不像好萊塢那樣流水線分工明確。


現在的編劇越來越不安分了,不像原來只是老老實實坐在家裡寫劇本了,但這對於行業來說是好事。


編劇和導演製片人在職能上的初步融合是好事,接下來就看編劇能不能爭取更多的話語權,有沒有能力去把控項目,那就各憑本事了。


畢竟,以誰為中心,最終要靠能力說話。

源/編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action砸電影 的精彩文章:

是枝裕和談《小偷家族》:別再說我像小津了
最後才恍然大悟!從頭到尾都是騙局的9部電影

TAG:action砸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