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兩位60歲老人種了5年樹,第1次結桃就遇滯銷,果農掙點錢真是難吶

兩位60歲老人種了5年樹,第1次結桃就遇滯銷,果農掙點錢真是難吶

「這一園子種了5年了,今年第一次結果,」我們來到桃園的時候,兩位老人正在園裡摘桃子,他們每天會在桃園裡巡視一圈,看到快要成熟掉落的果實就摘下來,往電動車三輪車上一裝,拉到附近集市上賣。按說這是一個收穫的季節,可為什麼兩位老人臉上看不到半點笑容,反而有些發愁?

「桃不好賣唄,」大媽無不感慨地說道,「我們一天出去兩趟,早晚是高峰期,能賣3、400塊錢,可賣不掉的也只能降價處理,否則拉回來放上一兩天就會壞。」這個桃園裡種的都是一個名叫永蓮大蜜桃的品種,這是一種晚熟桃,按說能避開6、7月鮮桃大量上市,在中秋、國慶期間填補市場上的空白。

可惜天公不作美,8月份連續兩場颱風突襲河南,催熟了蜜桃,讓老兩口措手不及,只能把熟透的桃子都摘下來,人採摘的速度當然遠比不上桃子成熟掉落的速度,越是往桃園深處走,越能看到幾乎每棵桃樹下面都有掉落的桃子,真的非常可惜。

也許你會疑惑,為什麼超市十幾塊一斤,買兩個就要2、30塊,消費者們高呼吃不起的原生態大桃子,還賣不出去?原因當然也有很多,這個桃園的位於河南滎陽的一處鄉村,很多網友甚至滎陽本地人都留言說不知道這片果園,兩位老人都年過60,除了最古老的沿街叫賣,他們也不懂其他的宣傳方法。

偶爾有批發商來收購,要的量也不大,再加最近雨水比較多,桃子來不及摘也沒法賣,只能一揀幾大桶,一百多斤,拿到社區分給鄰里鄉親。

想解決這個問題,辦法也不是沒有,比如說利用網路銷售,這樣可以快速的傳遞商品信息,也不需要大量的宣傳費用,如果有相應需求的人看到相關的信息推送,農產品就能從田間地頭直接送到消費者餐桌上。但是開電商需要一定的網路知識和基礎設施,像這個果園的兩位老人不會使用互聯網就沒辦法,其次當地沒有建立完善的物流渠道,運費成本也太高。

另一個方法則是開發農家樂,近幾年,這種摘果子的農家樂非常流行,很多城裡人在追求回歸田園,地方政府也都在積極扶持,這個桃園所在的村裡面就有個「百果莊園」,種的都是各種水果,收益也不錯。

但開發農家樂也是要達到一定條件的,首先一定要有足夠多的遊玩項目,如果僅僅是採摘這一項活動,很難招攬到遊客,其次,農家樂對於食物、居住、風景等的特色性要求較高,說到底農家小院一定要獨具特色。不過在沒有當地政府組織規划下,僅靠一片桃園很難引來大批遊客。

一邊是城裡人大呼水果太貴吃不起,一邊是果農找不到銷路,如何為農村的農產品打通銷路?既不讓瓜貴傷民,也不讓瓜賤傷農,我們還有很遠的路要走,關於這件事你有什麼想說的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農老兵 的精彩文章:

2位留守老人,5畝桃樹林,300多顆桃樹,年過60了,他們都為啥忙?

TAG:山農老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