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當代文壇上最懂畫的文人」幫窮畫家們找飯碗

「當代文壇上最懂畫的文人」幫窮畫家們找飯碗

作為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老舍不僅善寫文字,對繪畫美學也頗有追求,被譽為「當代文壇上最懂畫的文人」。

老舍曾一再說,在各種藝術中,他「很喜歡看畫」,「特別喜愛圖畫」,「在窮苦中,偶爾能看到幾幅好畫,精神為之一振,比吃了一盤白斬雞更有滋味!」他甚至把欣賞到好畫稱作是一種「幸福」。

當下,「畫迷兒」如過江之鯽,官人、富人、名人列坐其中。他們不會像老舍這樣看畫,因為他們大多都是「財迷」,對畫的感情隔了一層難以穿透的屏障。基於此,老舍的意義更非同尋常。

「當代文壇上最懂畫的文人」幫窮畫家們找飯碗

老舍(左)、葉淺予(中)、齊白石(右)齊聚一堂。

文/賴晨 安徽日報


老舍幫窮畫家們找飯碗

解放初,北京有一批老畫家,找不到活干,沒有收入,坐困愁城。老舍四處奔走,為他們找到了正式工作,解決了生計問題。

「當代文壇上最懂畫的文人」幫窮畫家們找飯碗

葉淺予作品


買畫解畫家困境

這些畫家的特點有二:第一,他們都有相當的名氣,不少還是著名的國畫大師,如齊白石、汪采白(汪禮祁)、楊仲子、孫誦昭、葉淺予等人。其中齊白石、于非闇、楊仲子、孫誦昭還是老舍夫人胡絜青的老師,教過她寫意和工筆;第二,他們不在體制內,沒有固定的工作和穩定的收入,是自由職業者,靠賣畫為生,這意味著他們的收入不穩定。那時候,私人買畫、藏畫的十分少,國畫市場基本不存在,因此,大部分老畫家們就算有渾身的本事,也無人問津,收入極不穩定。他們年紀大了,轉行也難,而且用傳統的畫法去畫新時代的內容,也並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當代文壇上最懂畫的文人」幫窮畫家們找飯碗

汪采白作品

老舍愛畫如命,他不僅是著名作家,還是書法家、美術評論家和美術收藏家。他一生留下了不少幅書法作品,又極愛欣賞、收藏繪畫,並樂於與人共賞。。抗戰爆發前,老舍就經常和齊白石等老畫家有來往。齊白石老人為了感謝胡絜青為自己的孩子推薦了一位國文輔導老師,還特意畫了一張螃蟹和一張蝦送給了她。 1943年,當胡絜青攜兒女赴重慶與老舍團聚時,這兩張畫也一路相攜。

老舍將這兩張畫懸掛在牆上,日日欣賞。那些天,來看望胡絜青、打探淪陷區情況的人絡繹不絕,知道兩幅國畫珍品的人也就多了。有個別不懷好意者說老舍夫人從北京「帶來了兩大箱子幾百幅齊白石的畫」,說老舍因此發了大財。老舍針對這個謠言十分生氣,所以1944年2月21日,他發表了《假若我有那麼一箱子畫》一文,回擊了這種無恥而惡毒的謠言眥議和那些真正發了國難財的人!

解放後,由於無法解決溫飽,老畫家們自然想起了時任北京市文聯主席的老舍,老畫家們覺得他是是他們的知音,便帶著自己的作品登門「討教」。秦仲文、吳光宇、王雪濤等老畫家常和老舍來往,齊白石、于非闇兩位老先生與他的接觸也非常頻繁。老舍很熱情地款待他們,每次都不讓他們失望而歸,總是挑上一兩張畫,當面支付現金買下來。一傳十、十傳百,一時間,老舍家的老畫家們絡繹不絕,衣衫襤褸、臉帶菜色的他們,帶著國畫,進進出出,十分熱鬧。

對一些臉皮薄,不好意思登門求助的畫家,老舍便利用過年過節的機會,讓胡絜青替他去探望,逐家送上幾十元錢,讓他們添置衣裳,採買年貨,過個快樂的新年。

夫人回來時常向丈夫敘述:哪位老畫家家裡窘迫得已經四個旮旯空蕩蕩的,家徒四壁,家產完全變賣了;哪位畫家幾乎揭不開鍋……聽了這些話,老舍心情十分沉痛。他把北京市文聯的幹部找來,說:「這事我們得管一管,不能讓他們挨餓! 」他還強調一句:「他們可都是身懷本事的人啊! 」

老舍後來親自擬寫了一個大名單,列了幾十位北京老畫家的名字,根據窮困程度,請北京市文聯的幹部把錢數不等的 「過年費」迅速送到畫家手裡。這錢是以北京市文聯的名義送去的,是政府的慰問金,不同於夫人送去的私人小禮金。老舍想藉此向畫家們暗示:新政權並沒有忘記他們。

「當代文壇上最懂畫的文人」幫窮畫家們找飯碗

孫誦昭作品


倡議成立「北京中國畫院」

救急不救窮。老舍認為要從根本上改善畫家的處境,就必須設法擴大國畫的銷路。他建議開闢一個國畫商店,畫家們可以把自己的畫作拿去寄賣,還可以張貼廣告,接受社會各界人士的訂畫。

1949年8月,在老舍倡議下,掛靠在北京市文聯的「北京新國畫研究會」成立了,齊白石、葉淺予、陳半丁等為主要負責人,並舉辦了較大規模的會員作品展覽及山水畫、花鳥畫、扇面畫等單項展覽。該會於1953年改稱「北京中國畫研究會」,齊白石、何香凝、葉恭綽任名譽會長,陳半丁、于非闇任正、副會長。在這裡,老畫家們一方面學習政治,一方面切磋畫技,並接受北京市文聯介紹來的專項任務——為各類出國代表團繪製禮品畫。

老畫家們的畫作慢慢能賣出去了,漸漸地有了一定的經濟收入,生活也逐漸得到了改善。但老舍並不安心,他想搞一件更大的事業——成立「北京中國畫院」。他認為:最重要的是,要把國畫的優良傳統保存下來,不能看著它絕種斷代,要讓國畫的創作和時代的發展緊緊結合,要給畫家們創造優厚的條件,解除後顧之憂,讓他們創造出無愧於偉大新時代的新國畫。

這個設想讓老舍著痴迷。他召集座談會,起草報告,親自去找周恩來總理協商。周總理痛快地答應了老舍的請求,指示馬上開始籌建。 1956年6月1日,周恩來總理主持國務院會議,通過了文化部「北京與上海各成立一所中國畫院」的報告和實施方案。

1957年5月14日,「北京中國畫院」(北京畫院)成立的那天,周總理及郭沫若、陸定一、沈雁冰(茅盾)等 300餘位文化界、美術界知名人士出席了成立大會。周恩來作了長篇講話,規定了畫院是創作、研究、培養人才、發展我國美術事業、加強對外文化交流的學術機構。

周恩來指出,國畫家要搞好團結,批判繼承中國畫的傳統,不斷提高,超過前人。各種畫派都應吸收,百花齊放,眾美爭艷;各種畫派都應讓它放一放,只有在長期考驗中,才能決定美不美。他希望畫家們要為社會主義的中國創造新美術而奮鬥。

北京中國畫院成立時,入院的畫家由文化部直接聘任。著名畫家有齊白石、葉恭綽、陳半丁、于非闇、徐燕孫、王雪濤、胡佩衡、吳鏡汀、秦仲文、汪慎生、關松房、惠孝同、吳光宇等。齊白石任名譽院長,葉恭綽任院長,陳半丁、于非闇、徐燕孫任副院長。老舍也代表文聯講了話。至此,一樁大事大功告成,它不但為一大批窮畫家找到了固定工作,還保護、發展了新中國的文化事業。

「當代文壇上最懂畫的文人」幫窮畫家們找飯碗

陳半丁作品


老畫家迸發藝術青春

「北京中國畫院」於1957年創辦了大型畫刊《中國畫》,行銷全國和世界各地。當時的中國畫創作,如齊白石的《和平頌》、《中國萬歲》,蔣兆和的《給志願軍叔叔寫信》、《熱愛和平》,姜燕的《考考媽媽》,潘絜茲的《敦煌石窟的創造者》等,都是畫家們努力用畫筆反映新社會欣欣向榮氣象的成功之作。

許多老畫家吃上了 「皇糧」,端上了「鐵飯碗」,而且發揮了其特長,擁有了比較高的政治、社會地位。

老舍在1940年悼念其恩人宗月大師(劉壽綿)時寫過一段意味深長的話:「沒有他,我也許一輩子也不會入學讀書。沒有他,我也許永遠想不起幫助別人有什麼樂趣和意義……我的確相信他的居心與苦行是與佛相近似的。我在精神上物質上都受過他的好處,現在我的確願意他真的成了佛,並且盼望他以佛心引導我向善,正如35年前,他拉著我的手進入私塾那樣! 」這其實也是老舍的內心自白和寫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