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重鋼化玻璃的航母,酷冷至尊H500M ARGB模塊化機箱
裝機選配件的思路特別多,而且聽上去也各有各的道理。以前買顯卡喜歡挑同晶元最便宜的,都是用料與散熱縮水的乞丐版,結果用起來又吵又熱還會降頻死機,接著又要加幾百塊錢換散熱器,後來發現外加散熱器的錢可以買個一線的好顯卡了。有時候為了省錢,就在電源這種方面縮減下來,現在又換了新思路。質保就像食物的保鮮期,貴价電源通常七年起步,就拿最低端的金牌電源三年保做對比,價格貴一倍的電源不僅更高端,而且質保時間也多一倍,算下來還是買貴點的電源更划算,質保長並且更有質量。
機箱也是這樣,以前選便宜,裝機的時候各種位置誤差。刮傷手還好,手能自己復原,刮傷硬體就心疼了。不如一步到位選個好的,貴的機箱耐久度更佳,連續使用多年質量仍舊結實。
機箱是多元化的配件,不像電源用銅、銀、金牌那樣的指標來劃分身份等級,也不像CPU那樣用性能判定強弱。對於機箱的評判更像是沒有客觀標準的十字路口,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不管朝向那個方向發展都可以獨樹一幟。
高性能的CPU和顯卡都是發熱大戶,小空間不利於散發熱量,只能選擇空間充足的大箱子,最好再加上RGB光染污和時代化的鋼化玻璃。能符合條件的機箱不少,畢竟預算富餘了,能選擇的範圍肯定更多,酷媽至尊的H500M就能滿足這種口味。
一般拆包都是把機箱反轉後「倒」出來的,酷媽這個則是連同環保袋一起抽出。這個H500M配備四塊鋼化玻璃,重量進一步增長。雖然環保袋很結實,但不要太依賴這個袋子的負重能力,尤其是裝齊硬體之後。
挑機箱最糾結前面板,鋼化玻璃外觀好看,沖孔網格利於散熱。有時候看到某個想要的機箱,卻因為前面板設計不是自己喜歡的類型,只能繼續挑選。
酷媽H500M自帶鋼化玻璃和沖孔網格兩種前面板,把前蓋拆出來換上就可以了。
可能鋼化玻璃太重,要用八顆螺絲來固定,更換面板沒什麼難度,倒是過於求穩導致螺絲有些多,需要一些耐心。
沖孔網格裡面還夾著一層比較密集的過濾網,而鋼化玻璃本身不通風,但燈光照射下相比沖網更好看些。
光效基本源自這兩把200mm的大風扇,支持5V Addressable RGB燈效,就是常說的5V ARGB了,目前有技術支持的也就華碩ROG Strix或以上系列。
風扇有具體型號,網上也有單賣,可以給頂部再增加兩把同樣的MF200R ARGB。風扇最大轉速800rpm,使用3pin介面供電,可以通過連接主板Fan_sys在BIOS里調節風扇速度。風扇支持低壓啟動,如果主板BIOS支持低溫時關閉風扇,這款風扇也能實現,並且停轉不影響燈效,我用的華碩ROG Strix X470F Gaming主板就支持這種技術。
對於ARGB(或RGB)的控制,目前只有機箱自帶控制器或者連接主板RGB介面實現燈效控制。酷媽H500M在電源倉背面預設了ARGB控制器,通過I/O面板的重啟鍵控制燈效。由於ARGB介面規格與主板通用,所以也可以連接主板,讓主板控制ARGB燈效,並且解放重啟鍵。只是現在的重啟鍵是可有可無了,長按開機鍵也能達到重啟的效果。
與前面板一樣,頂部預留兩個200mm風扇位,同時也支持280、360排水冷。前置I/O接近頂級,四個USB3.0、一個USB3.1 Type-C(Gen2.0)介面,其餘是正規的開機鍵與音頻介面。重啟鍵預設變成了ARGB控制鍵,也可以還原成重啟按扭。
擰開背面的螺絲,拆卸上部的鋼化玻璃頂蓋,下面就是水冷架。
內部空間比普通ATX更大一些,電源和硬碟倉都是普遍的被隱藏起來,但電源位置有個窗口,可以選擇摘掉,給電源露個臉。
有木有電源倉只是主觀審美而已,效果影響不大。但顯卡支撐架不同,現在遊戲很吃顯卡,用高端顯卡的玩家越來越多,自帶顯卡支撐架的機箱就很跟上時代了。支架下面是個分體冷水泵的固定架,一般不用分體冷的可以用來安放其它東西,比如正品手辦。
顯卡支撐架能自由調節,這是必須的。支架安放在一塊模組板上面,這塊板子作用比較豐富,有2個SSD免工具固定位,還能固定分體冷的水箱,以及隱藏背線。
機箱有6個免工具快裝的SSD固定位,其中4個在正面,往上一插就完事了,說明書里也有提到。
電源倉拆卸,電源位置有個小窗口,看個人口味了。右邊HDD處也有一塊能拆下來的小板塊,安裝360排水冷的時候需要更多空間。拆開遮罩看,前置風扇還順手顧及到HDD散熱,雖然HDD熱量不大。
現在都開始流行1T的SSD了,價格也就千元不到,或許再過不久HDD就變得更加稀少了。
背面走線一直很頭疼,即使蓋起來也很頭疼。主線位置那裡有個比較深的藏線槽,把線梳理好,往線槽內排列,最後關上理線板,算是目前比較好的理線方法了。
整理之後就變成這樣子,只有少許的電源線漏在外面。空的地方是2個SSD倉,一般可能用不到6個SSD那麼多吧。
後進式電源安裝法,多說無益,這種方式蠻好的。
常規的電源過濾網,現在的電源在低負載時風扇會停轉,吸塵更少了,這個過濾網基本都不用清洗。
模塊部分的全家幅,基本在說明書里都有交待。
配件裝完還有很多空間,用的RYZEN 2700隻有65瓦,暴雪T620P就能輕鬆壓制。
顯卡支撐架非常實用,還帶減震橡膠,但如果是雙顯卡的話,一個支架或許就不太夠用了。
這是一個支持ARGB的SSD,燈效部分同樣用H500M自帶的控制器連接,如果有其它更多的ARGB設備也可以加上。
下置電源窗口,這個與性能無關,完全就是個人口味問題了。
風冷的效能是不錯,但格逼沒有水冷高,後來還是換成水冷。
這個水冷支架設計得還挺細心,完全繞開了與其它硬體碰撞的兼容性問題,最高可以支持360水冷排,並且支持夾漢堡的方式,冷排兩邊均可以裝滿風扇。
亮機後的一些效果,有部分配件僅支持RGB,所以沒有強制開啟同步效果。
ARGB的燈效可以通過軟體程序編輯,論理上相比RGB能夠呈現更多花樣,只是編輯過程也比普通RGB調節要複雜很多。但是一般控制軟體都會有幾個預設好的效果給你展示,如果有豐富的想像力,想編程一套自己研發的光效,還需要先耐心研究一下編程軟體的使用方法。
就像外設一樣,高規格的機箱能夠給人帶來更客觀的使用體驗,用料與設計都會隨著價格得到與之對應的提升。就像買手機時選擇超前的配置,價格雖高但是可以使用的時間更長,高規格的機箱也只是一種超前設計,換算下來並不是多花錢的敗家行為,相反還可以享受高端產物所帶來的科技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