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職場 > 超實用乾貨:高效溝通的秘訣,掌握這套方法就夠了

超實用乾貨:高效溝通的秘訣,掌握這套方法就夠了


今天的文章,是關於高效溝通的方法。建議大家找一個安靜無人打擾的地方,吸收效果更佳。



下面進入正文。




前兩天和一個朋友聊天,他最近新開了一家公司,有個業務想和我合作。我們聊了2個小時,雖然最後合作沒能談成,但這個過程卻讓我學到許多。




它讓我想到,在平時與人進行工作溝通的時候,常常會遇到一個重要挑戰:




如何向一個不了解的人解釋一件很複雜的事情?




或者換個說法:

如何在20分鐘之內讓對方明白你思索了三天三夜的問題?




這是個非常值得研究的話題。我的感受是,想要解決它,需要從下面三個角度入手:






  • 這是一件什麼事情?





  • 這件事情和對方有什麼關係?





  • 對方如果有興趣,他該採取什麼行動?




而由這三個問題,可以引申出一套高效溝通的方法。為了方便記憶,我將它總結為CRA原則。




即概念(Concept),關聯(Relevancy),行動(Action)。




下面我分別來說。




一、打磨概念(Concept)




我們在描述任何一個事情,如果不能用三兩句話就讓對方明白這是個什麼東西,那麼這個溝通就是失敗的。




所以這裡需要打磨「概念」。




所謂「概念」,就是高度概括事物的本質特點。它摒棄了多餘的形容和描述,用最幹練的語言講述一個最基本的事實。







比如,我的朋友和我溝通一個社群讀書會的項目,他第一句話是這麼說的:



「這是一個利用微信社群進行二級分銷的書籍類電商返利項目。」




單這一句話,就能讓我明白兩個關鍵點:






  • 項目的商業模式:電商書籍銷售。





  • 項目的運營形式:微信社群,二級分銷。





然而,我碰到很多人描述類似的事情,他們都是怎麼說的呢?





「我們最近新做了一個項目,拿了一大筆投資。這個項目已經找了很多大V合作,效果很好。




你可以邀請你的粉絲加入進來,大家每個月完成書籍閱讀之後能夠獲得現金返利,你可以拿一筆2%的小返利。




如果他們邀請更多的人加入讀書會,你還能再拿一級返利,比例是3%。除此之外你還可以成為讀書會的特級VIP,自己購書還可以享受7折優惠......」




上面這段話看似非常詳細,滔滔不絕,但我卻完全聽不下去。




原因出在哪裡?講話沒有層次感。




連「項目是什麼」都沒有闡釋清楚,就開始大談特談項目的好處,怎麼去運作,我能獲得什麼優惠。




大家如果仔細看上面這一大段話,實際上它包含了眾多內容層次。




當聽眾對第一個概念層都沒有理解清楚時,你再去講原理層(如何操作),利益層(能帶來什麼好處),這些都是無意義的。




那麼如何去改正呢?




很簡單,按照:

「這是一個............」的句式來打磨你的概念。




此時,我們需要從大量的文字描述中提煉出關鍵字詞來概括它的特點,然後填寫在這個句式的空白處,完成概念闡釋。




如果這一句話都沒有打磨精鍊,後面的一切都不要談。




比如還是剛才的例子,通過前面的描述,我們可以總結出該項目的特點:






  • 我自己購書可以獲得優惠折扣。





  • 我的粉絲完成讀書,他們可以獲得返利,我也可以。





  • 我的粉絲再拉人進來,我還可以獲得多一層返利。




這三點合併提煉一下,這個項目的本質就呼之欲出:

書籍類返利電商。




然而,除此之外這個電商相比其他的電商有什麼特點呢?它需要我拉人進來,




但我只能獲得一層下家的人頭返利,所以這是一個二級分銷的模型。




於是這個項目的概念就很清楚了。回到前面我朋友說的那句話:

「這是一個利用微信社群進行二級分銷的書籍類電商返利項目。」




這句話就是一個精鍊的概念闡釋。




這裡還要注意一點,當我們溝通一個對方不熟悉的概念時,需要運用修辭手法來讓對方的概念認知快速進入狀況。







還是以這個書籍電商項目為例,當我們面對的聽眾是一個不熟悉電商概念的人時,就需要用類比的方法來讓他明白:




這個東西和他熟悉的什麼東西很相似?




比如,如果對方是一名學校老師,你可能就需要用「班級讀書會」的例子來做類比;




如果對方是一位政府工作人員,你可能就需要用「領導開會」的例子來做類比;




這時,考驗的就是你的生活經驗和語言組織能力了。




總之,打磨概念,就是讓聽眾從描述中抽離出事物的本質特點,同時能夠和自己熟悉的事物形成感知的過程。




這是開啟高效溝通的第一步。




二、建立關聯(Relevancy)




學會了闡釋概念,接下來需要將它和對方建立關聯性。否則,你的概念再怎麼清晰精鍊,對方也不會感興趣。




這就像你去跟一個賣菜的人,說互聯網多麼方便有效一樣,對方根本不會理你。




但你如果說,互聯網能夠幫他在家裡賣菜,他再也不用每天辛苦奔波,在手機上動動手指就能做生意,這效果就不一樣了。




這就是建立關聯的重要性:對方認為你懂他。




一旦對方心裡產生了這個預期,接下來的溝通將會無比順暢。




廣告中有個經典案例來說明這個問題。你如何讓一個消費者對一張寫滿文字的A4紙產生閱讀興趣?




答案是,開頭的第一句話寫上:

It is all about you(這寫的全都是你).




這給到我們的啟示是,溝通的時候千萬不要站在自己的主視角去看待問題,而是從對方的視角出發,將我們要闡釋的概念進行語言轉換。




如何去做呢?想清楚兩點即可:






  • 對方的身份或職業是什麼?






  • 對方的利益訴求是什麼?




對方的身份或職業,決定了你要用什麼語言語境來和他溝通。




還是以前面的例子來說,我的朋友知道我是做互聯網相關工作的,因此他用「二級分銷」,「書籍類返利電商」來和我解釋,我一下子就能懂。




如果他面對的是一個在該行業里非常資深的人士,就不需要用過多的修辭手法來解釋,




可能只需要說,這個項目類似於「XX + XX」(XX是行業內知名的項目或品牌), 對方立馬就能明白。




可如果他面對的是一個不懂互聯網的人,就需要轉換語言。這就回到我前面提到的,用對方熟悉的事物來進行類比。




總之,在溝通之前先了解清楚對方的職業身份,這有助於我們採取對方能聽懂的語言來開啟對話。







做到這一點,接下來就要和對方的利益訴求建立關聯。如果你一句話就能戳到對方的利益訴求點,那麼後面的溝通就盡在掌握了。




我的那位朋友就是這麼做的。他第一句話解釋了項目概念,緊接著第二句話是這麼說的:




「它比你現在做的項目利潤率高5個百分點,並且還有4種其他的利潤分成方式。」




就這一句話,馬上提起了我的興趣。




為什麼呢?它不僅精準點明了我的訴求痛點(賺更多錢),而且還和我已經在做的項目形成了明顯的差異化(高5個利潤百分點,有4種分成方式)。




核心利益點+差異化闡釋,只要在溝通中滿足了這兩個標準,就能迅速引起對方的注意。




以上這一套流程,就是高效溝通的策略布局。用對方聽得懂的話,講對方最關心的事情,然後在這個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售賣」自己的觀點和思想。




那麼高效溝通的最後一步是什麼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LinkedIn 的精彩文章:

做到這4點,讓你成為大家需要的那個人
一位平安集團16年老員工:怕你胸有鴻鵠之志,手無縛雞之力

TAG:Linked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