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藥之 薏苡仁

中藥之 薏苡仁

薏苡仁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薏苡的成熟種仁。近代簡稱苡仁、苡米。其性味甘、淡,微寒。歸脾、胃、肺經。今天就和公安醫院毛喆醫師來聊一聊其在臨床上的功效:

祛濕舒筋除痹

如治「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之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方中用甘淡微寒的薏苡仁,以祛風濕、止痹痛、兼以清熱。又治「胸痹攣急」之薏苡附子湯,方中薏苡仁之用,旨在除濕宣痹、緩解筋脈。《本經》謂其:「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風濕痹。」《別錄》稱此「除筋骨邪氣不仁」。《本草綱目》用單味薏苡仁研末與粳米煮粥治療風濕痹痛;《廣濟方》以之配伍桑寄生、續斷等葯煎服,而療風濕癇痹、腰脊酸疼。無不取此功能。本品藥性平和,凡風濕痹痛,或寒或熱者均宜選用,但尤以濕痹或痹痛日久不愈者最為適宜,實為祛風濕、舒筋脈、緩和攣急疼痛之良品。

清熱消癰排膿

如治「腸內有癰膿」之薏苡附子敗醬散,方中重用薏苡仁,旨在清熱消癰而排膿。佐以解毒、活血、排膿的敗醬草,則功力更宏,可使污膿瘀血除、腸癰愈。本品其性寒涼,上能清肺熱而治肺癰,下可清大腸熱而療腸癰。臨床凡肺癰、腸癰無不相宜。前者多配葦莖、魚腥草之類;後者宜伍紅藤、敗醬草之屬。

利水滲濕

《本草正》稱其:「味甘淡,氣微涼,性微降而滲,故能去濕利水。」《本草綱目》記載:「煎飲,利小便熱淋。」《本草新編》則指出:「薏苡最善利水,不至損耗真陰之氣,凡濕盛在下身者,則陰陽不傷,而濕病易去。故凡遇水濕之症,用薏苡仁一二兩為君,而佐之健脾去濕之品,未有不速於奏效者也。」臨證每多與茯苓相須配用,常用治水濕內停所致的小便不利、水腫腳氣等。

健脾止瀉

《本草綱目》謂:「薏苡陽明葯也,能健脾、益胃。」《藥品化義》謂:「苡米,味甘氣和,清中濁品,能健脾陰,大益陽胃。主治脾虛泄瀉。」上述足證本品能補中健脾以止瀉,故治脾虛濕盛之泄瀉更為適宜。薏苡仁其性純良,藥力緩和,利而不猛,補而不峻,既可扶正,又能祛邪,與獲苓配用,其力相得益彰,為臨床常用治療脾虛水濕停蓄者之佳葯。《本草述》謂本品:「除濕不如二術助燥,清熱而不如芩、連輩損陰,益氣而不如參、術輩猶溫熱,誠為益中氣要葯。然其味淡,其力緩,如不合群以濟,厚集以投,冀其奏的然之效也能乎哉?」提示本品味淡力薄,當以配伍他葯運用為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津門國醫 的精彩文章:

處暑時節話養生

TAG:津門國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