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果想去印度,或者已經去過印度卻沒讀過這幾本書,一定要找來看看

如果想去印度,或者已經去過印度卻沒讀過這幾本書,一定要找來看看

當地時間 8 月 11 日,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維迪亞達·蘇萊普拉薩德·奈保爾(V.S. Naipaul)於倫敦的家中去世,享年 85 歲。

或許在中國,奈保爾最出名的作品是《米格爾街》以及他的旅遊文學「印度三部曲」——《幽黯國度》、《受傷的文明》及《百萬叛亂的今天》。

《米格爾街》書中講述了這條街上的一群「小人物」:「哲學家」波普,要做一樣叫不出名字的東西;「藝術家」摩根,揚言美國國王會來買他的花炮;「詩人」布萊克·華茲華斯,在寫一首全世界最偉大的詩;「機械天才」巴庫,百折不撓地改造一輛輛進口汽車……他們興高采烈地,過著一成不變的生活。

即便這是一本 1959 年出版的小說,是否也像極了現在的生活?

圖:奈保爾,1968年

沒錯,在奈保爾的寫作中,最受人稱道的就是他堪稱極致的「洞察力」。印度裔,出生於中美洲,生長在烏拉圭,18 歲時獲得獎學金到英國牛津大學留學,定居倫敦,一生遊走或亞美歐各地……但一如他自己所說,印度不是他的家,在倫敦他也只是過客。

無論是哪裡,他都在以一個「局外人」、「旅行者」的身份與視角去觀察這個世界。

自 20 世紀 60 年代以後,奈保爾花了很多時間在全球各地旅行。他穿越了至今仍然戰亂頻繁的非洲,穿越了孕育人類文明的兩河流域,穿越了他流淌著血液的印度……在他的遊記中,這些地區複雜的矛盾衝突被毫不遮掩地展現出來,讓我們得以看到一塊塊被遺忘的大陸的文明與痛苦。

奈保爾 1932 年出生於中美洲的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的一個印度婆羅門家庭,18 歲時獲得獎學金赴英國牛津大學留學。畢業後即開始從事寫作。1959 年,《米格爾街》的出版讓他獲得了聲譽,1962 年,該書獲得毛姆文學獎,1971 年憑《自由國度》獲布克獎,2001 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幽黯國度》

An Area of Darkness (1964)

1962 年,奈保爾第一次踏訪印度。這是他祖籍所在的國度,也是他父祖輩生活的家園。這次旅行曾被奈保爾寄予厚望——在他心中,這是探詢自己歷史與身份認同的內心之旅。

可結果卻殘酷而現實。從孟買、德里、加爾各答一路前行,他的所見所聞令他感到失望和震驚。印度的貧困與醜陋讓他感到疏離進而憤怒,而他「暖味的身份」更令他感到無奈與絕望。他不得不承認——印度屬於黑夜,一個已經死亡的世界。

這本書就像是一幅畫,讓印度當地的人群和生活狀態躍然紙上。

《印度:受傷的文明》

India: A Wounded Civilization (1977)

這是奈保爾代表作「印度三部曲」的第二部。1962 年的印度之旅讓他失望,而 1975 年甘地夫人頒布了緊急狀態令之後,奈保爾再次來到了印度。

第二次踏上這片土地的他已經不僅限于震驚和憤怒,而是嘗試深入現實的背後去探尋原因與本質。他從印度文明的成因出發,將印度現實的獨特境遇描繪出來。在他看來,印度這個受傷的國度,正從一個黑暗時代進入另一個黑暗時代。

《印度:百萬叛變的今天》

India: A Million Mutinies Now (1990)

如果說前「三部曲」的前兩部多少難免爭議,《印度:百萬叛變的今天》則是奈保爾公認的寫印度寫的最深沉、最公允的作品了。1988 年,他第三次來到印度。與前兩次的描寫與探尋不同,這次他直接採訪了大量的印度人,把當地人的聲音與看法完整地記錄了下來,自己則扮演了一個聆聽者。

這一系列的三部書,從表象出發,以當地人的聲音結束,文化、歷史與現實混合在一起所產生的反應讓遊記具有了巨大的力量。如果想去印度,或者已經去過印度卻沒讀過這幾本書,一定要找來看看。

相對於作家,書中的奈保爾更像是一位記者,將個人的「小歷史」與社會的「大歷史」聯繫起來,把一部遊記寫成了深度和廣度都十分驚人的作品。

從奈保爾感到自己成功的時候開始,他就一直在絮叨自己的死亡。寫作對他而言既是「神聖使命」,也是重負,死亡則是解脫。

而閱讀,正是對他最好的懷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趁著年輕去旅行吧 的精彩文章:

TAG:趁著年輕去旅行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