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乾隆朝土爾扈特人萬里東歸告訴你,背後有個強大祖國是多麼重要!

乾隆朝土爾扈特人萬里東歸告訴你,背後有個強大祖國是多麼重要!

一個漂泊異鄉的遊子無論走得多遠,離家多少年,最終都希望能夠落葉歸根,重回故里,這是因為戀鄉情結在無形中起著作用。一個民族又何嘗不是如此?

公元1771年,土爾扈特人在經受140多年離國之苦後,從伏爾加河流域出發,經過艱辛的跋涉,戰勝沙俄軍隊的追堵,付出巨大代價,終於回到祖國懷抱,為我國各民族團結友愛的歷史譜寫了一曲可敬可泣的悲壯篇章。這其中固然有政治的、經濟的、歷史的諸多原因,但愛國之心、戀鄉之情恐怕才是最根本的因素。

土爾扈特部源自歷史上的克烈惕部,其早期歷史可上溯到公元8世紀的九姓韃靼。明末清初,屬於厄魯特蒙古四衛拉特之一的土爾扈特部由於不堪忍受蒙古王公之間的內部紛爭,於是向西遷移,最終來到伏爾加河流域。

那時,伏爾加河流域還是一片荒蕪的地區,地域廣袤,水草豐盛。土爾扈特部來到後,便在河的南北兩岸定居下來。他們逐水草牧放牲畜,開荒種田,修建棚舍,用辛勤的勞動開發了這塊遼闊的土地,用汗水澆灌了這片漠漠荒原,在這裡重建了自己的家園,過著幕帳林立、羊肥馬壯、牲畜遍野、糧食充足的富饒生活。雖然身處異鄉,土爾扈特人依舊心繫故土,時常派遣使者不遠萬里向清廷進貢朝賀,保持著緊密的聯繫。

然而,好景不長,土爾扈特人很快便受到了沙俄的侵犯。尤其是沙皇葉卡德琳娜二世繼位之後,對內推行民族沙文主義,肆意奴役周邊少數民族;對外窮兵黷武,發動近乎瘋狂的侵略擴張,所到之處,無不是一片民怨沸騰的景象。土爾扈特部也飽受其害,沙俄不僅向其徵收高額的徭役賦稅,而且還妄圖改變他們的宗教信仰,誘迫部民們改奉東正教。最令土爾扈特人不能容忍的是沙俄企圖取消土爾扈特部,使其成為俄國一個新的行政區,土爾扈特部面臨著完全喪失獨立的危險。1770年,俄國向土爾扈特徵兵萬人,並無理要求把部落首領的300名子弟送到聖彼得堡作人質。土爾扈特部人人憂懼,一片驚駭之聲:「汗國的末日到了!」

此時,擺在土爾扈特部面前的選擇無非兩種:要麼繼續任憑沙俄擺布,最終落得個族滅人亡的下場;要麼奮起反抗,回歸祖國的懷抱。年輕的部族領袖渥巴錫(渥巴錫於公元1761年繼位,時年17歲)召集各部頭領商議對策,其間,渥巴錫慷慨陳詞:「我們土爾扈特人在異國他鄉,就像孤苦伶仃的孤兒,總是遭到俄國人的奴役和欺凌。為了子孫後代,我們一定要立即行動,回到太陽升起的祖國!」參會的頭領們深受渥巴錫言辭的感染,於是異口同聲地吼道:「我們的子孫永遠不當奴隸,我們要回到太陽升起的地方!」經過謀劃,渥巴錫決定於伏爾加河結冰之時集合部眾啟程歸國。

然而,歸國又談何容易?首先,伏爾加河距離故土有萬里之遙,行程大概要半年之上,一路上要跋山涉水、穿越沙漠,其間還伴隨著嚴寒、酷暑、飢餓、乾渴、疾病、野獸、死亡等種種苦難的考驗,其危險程度可想而知;其次,沙俄一直對土爾扈特部虎視眈眈,並派出哥薩克騎兵監視部族的一舉一動,如果歸國計劃泄露,等待部族的將是一場滅頂之災;再次,即使計劃能夠如期進行,也會遭到沙俄軍隊的沿途追擊,怎樣保證部族的老弱婦孺一路上平安無事。

偏偏老天卻不幫助土爾扈特人,「是歲冬溫,河冰不凍」,啟程日期不得不一拖再拖。然而,土爾扈特歸國的計劃已被沙俄間諜偵破,沙俄政府遂派出精銳部隊搶佔關口要道,並將土爾扈特部駐地重重包圍。

形勢已是千鈞一髮,渥巴錫果斷命令部民發動武裝突圍。1771年1月4日,渥巴錫集合部民,召開誓師大會。他控訴沙俄罪行,宣布突圍計劃。民眾群情激昂,吼聲震天。次日清晨,渥巴錫放火燒掉了自己的宮帳,以示同沙俄決裂、破釜沉舟的決心。17萬土爾扈特民眾同仇敵愾,一舉擊退了哥薩克騎兵的包圍,迎著凜冽的寒風,踏上了歸國的漫漫征途。

俄國女皇葉卡德琳娜二世聞訊後大發雷霆,「因為她的大臣們竟漫不經心到讓整個部落在她信任的奴僕的鼻尖下舉行暴動,逃出了神聖的俄羅斯國境,從而使羅曼諾夫家族和頭戴彼得大帝王冠的守護神鷹蒙受了永不磨滅的恥辱」。很快,沙俄政府就派出軍隊追襲。

在反圍剿的過程中,渥巴錫顯示出卓越的軍事才能。他將17萬部眾分為3路大軍:以巴木巴爾舍棱為先鋒,率精兵開路,掃清阻礙;中路是老弱病殘乘坐的車隊,由騎兵於兩翼保護;他自己領兵殿後,阻擊尾追的俄軍。就這樣,部眾以閃電般的速度越過烏拉爾河,進入哈薩克草原。雖不幸遭到俄軍突襲,加之饑寒交迫、瘟疫流行等犧牲了9萬多人,但歸國行程並未受此影響,他們歷經艱辛,終於在1771年(清乾隆三十六年)7月抵達伊犁河畔,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回歸故土,土爾扈特人很快便得到清朝的賑濟。當時新疆、甘肅、陝西、寧夏及內蒙等地的各族人民,以大量物資供給土爾扈特,幫助土爾扈特人民渡過了難關,在祖國的故土上「皆安居得所」,「俾得以所至如歸。」

為了褒獎土爾扈特的歸來,清政府冊封渥巴錫為卓哩克圖汗,其餘分別封為親王、郡王及其他爵位。將其部眾劃分為新舊土爾扈特,由伊犁將軍和科布多大臣管轄。乾隆皇帝還曾賦詩以紀念此事:「土爾扈特部,昔汗阿玉奇,今來渥巴錫,明背俄羅斯……弗受將為盜,俾安皆我民,從今蒙古類,無一不王臣。」

土爾扈特東歸壯舉歷時7個月,行程萬餘里,死傷9萬多人,震動了當時的中國與西方世界,正如19世紀愛爾蘭作家德尼賽在《韃靼人的反叛》一書中所說的:「從有最早的歷史記錄以來,沒有一樁偉大的事業能像上個世紀後半期一個主要韃靼民族跨越亞洲草原向東遷逃那樣轟動於世,那樣令人激動的了。」他們的行動也給後人留下許多啟示:在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中,任何一個民族想要發展、壯大都必須同祖國同呼吸、共命運;離開了祖國的懷抱,在勢單力薄的情況下必將最終淪為別國的附庸。而鼓吹極端的民族主義和分裂主義,其結果只能導致國家的分崩離析和民族的顛沛流離。在今日世界,維護民族團結共榮尤為重要,這是一個國家走向繁榮富強的基本保證。因此,我們更應永遠銘記土爾扈特東歸這段光輝的歷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淘歷史007 的精彩文章:

洋人提一衛生建議,中國人死活不聽,結果十萬人染病三萬多人身亡
袁世凱女兒不慎觸電身亡?小記者麻溜登報,好友:你攤上大事兒了

TAG:淘歷史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