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支軍隊有五十萬人,國歌也為他而寫,為何打不過鬼子?
作者:李金鍚
國歌《義勇軍進行曲》最初是鼓舞國民抗戰的電影插曲,也是對東北抗日義勇軍的認可。作為「九一八」後與日寇作戰的主力,東北義勇軍一度發展到五十萬人的規模,卻在兩年內出乎意料地瓦解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隊伍成分複雜
「九一八」事變後,東北的駐軍,不能容忍日本人肆意侵佔東北,自發成為抗日隊伍,被稱作東北義勇軍。由於違背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決定了他們與「正規」毫不沾邊。
《義勇軍進行曲》的作曲聶耳(左)、作詞田漢
沒有了規矩限制,東北各部軍隊可以從各種社會成分中擴充兵源,比如維持治安的警察,聚嘯山林的土匪,血脈源於河北、山東的紅槍會、大刀會,青年學生,甚至還有海外的愛國華僑團體。
實際上,義勇軍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馬占山、馮占海為代表的原東北軍正規部隊。他們骨子裡願意聽蔣介石、張學良的,在抗日之餘還要跟隨南京的腳步。南京要反蘇反共,他們遠在東北也跟著反蘇反共,最後不是當了漢奸就是投靠了蔣介石。
另一部分是北平成立的救國會。張學良通過救國會輸送人員、經費、武器物資支持東北抗日。而救國會內成員複雜,有共產黨、國民黨中統派系、國民黨左翼團體、進步學生團體、法西斯性質的青年黨、無黨派人士。
救國會擁有廣泛群眾基礎,但成分複雜
按照地域劃分,義勇軍又因為活動區域的不同而分成若干個派系。成分複雜、派系林立,為東北義勇軍的敗亡埋下了伏筆。
馮占海部浴血奮戰
即使缺點多多,義勇軍也確實奮勇抗擊過日寇。比如著名的江橋之戰,便是黑龍江軍民抗日的行動與決心。除去馬占山,抵抗最堅決的便是吉林的馮占海了。
馮占海,張作相的親外甥,吉林省中算是張學良嫡系中的嫡系。雖然他只領導了一個團,但編製龐大、裝備精良,誰也奈何不了他。
張作相,張作霖的把兄弟,人稱「輔帥」
「九一八」事變的第二天,吉林政府高層開始趕做小太陽旗準備迎接日本人進城。在一片沉默聲中,只有馮占海毅然拉走部隊舉起抗日大旗。
馮部在外整訓幾個月後準備反攻吉林市,隊伍走到拉林倉時與日軍交上了火。這是他們第一次與日本人真刀真槍地干,戰鬥從早上八點一直打到夜裡。當時官兵抗戰熱情很高,拉林倉的民房裡擠滿了士兵。
因為屋內的射擊孔少,竟然出現了內部爭奪的情況。如果你連發三槍還打不倒一個日本兵,馬上就有人在旁邊喊:「廢物!三槍都打不到一個。」接著就把你擠走換下一個人。
馮占海
由於目的暴露,馮占海打消了進攻吉林的計劃,轉而向西攻擊哈爾濱。
1932年2月4日夜,趁守備鬆懈,馮部義勇軍突襲了三棵樹,控制了道外。次日凌晨,推進至道里,佔領了哈爾濱市內一部分街區。天放亮後,中日雙方陷入街頭苦戰,逐屋爭奪推進困難。同時日軍從吉林、長春等地調來大批軍隊準備合圍馮占海。
義勇軍堅持戰鬥到深夜便悄悄撤離。在路上大家發現原本沒有槍的新兵蛋子都背上了槍,甚至連伙房炊事員也是一手背著鍋一手拿著槍。
東北義勇軍
原來馮占海知道即使佔領了哈爾濱也很難守住,不如多弄點戰利品武裝隊伍。這些槍很多都是從打死的日本兵身上在摘下來的,共計七百餘支。
經過數月的發展,馮部義勇軍越打越壯大,規模從最初一個加強團發展到數萬人。不僅敢公開與日本人爭奪縣城、村鎮,甚至攻打過吉林市,算是報了上次的仇。日軍集結大批兵力圍攻馮占海,馮部被迫從熱河向關內撤退。
這一路上邊撤邊打,歷經大小戰鬥數百起。經過草原時百里無人煙,補給極端困難。這支頑強的軍隊跌跌撞撞到達懷來,在那裡被南京政府整編為第六十三軍。
雖然有了正規編製,可是蔣介石並不給待遇。因為許多官兵是關內人,吃不上飯的便該投親的投親,該回家的回家。待人數銳減後,六十三軍被縮編成一個師。
東北義勇軍的諸多問題
東北義勇軍的快速瓦解一個重要原因是內部不團結,組織混亂。比如,李杜部在進攻鐵嶺地區時,第一旅旅長馬載舟只補充自己部隊,不管第二旅的死活,引起第二旅旅長劉萬奎的不滿。
而戰鬥中,馬載舟卻讓第二旅沖在前面,這種厚此薄彼、自私自利的行為招來殺身之禍。當軍官們商議如何進行對日作戰時,劉萬奎當著眾人的面活活勒死了馬載舟。
楊耀鈞率部深入日佔區補給困難,官兵便直接入戶翻箱倒櫃搶劫財物。稍有不順便打罵百姓,甚至姦淫婦女,造成極大的惡劣影響。當地百姓甚至說出:「不怕皇軍飛機大炮,就怕自衛軍刁搶胡鬧。」
加入抗日隊伍的紅槍會
還有些縣城的駐軍因為戰事需要撤離,當地小股流散的勢力打著「義勇軍」的旗號填補了空白。進城之後要錢要糧,弄得當地苦不堪言,為了維持民生,當地只能請來偽軍維持治安。
以舊軍官為基礎組成的東北抗日力量政治覺悟不高,對抗日救國沒有信心。他們一面抗戰一面保存實力,遇到挫折很少有能堅持下去的,所以變節投降做漢奸成為常例。
更關鍵的是,東北義勇軍運用戰術也很呆板。很多部隊用正規軍的陣地戰模式與日本硬碰硬,不懂得游擊戰術。而且陣地經驗也頗為幼稚,無論幾次交手,碰到日軍迂迴包抄就覺得四面被圍了繼而全線潰敗,屢戰屢敗。
呆板的陣地戰損耗了大量有生力量
雖然號稱東北義勇軍,但總體上沒有統一指揮,部隊往往是各自為戰,互相掣肘、甚至火併也是有發生。
比如前文提到勒死上級的劉萬奎,後來又殺了同級別旅長馬憲章。李杜、馮占海在江橋抗戰時作壁上觀,同樣他倆艱苦禦敵的時候馬占山也是冷眼旁觀。很多軍隊眼睜睜看著是蘇炳文被日寇從東北打進蘇聯而不幫忙。遼南、遼西時常發生火併,互相殘殺不亦樂乎。
馬占山
原東北軍的紀律本身就不好,自從脫離了「正規」二字就更加肆無忌憚。他們本來沒有充分發動群眾,卻還干著擾民毀民的事情。很多地方群眾聽到義勇軍要來,馬上堅壁清野,抵抗意志頗為頑強。
撤退到北平的義勇軍仍然堅持「走一路搶一路」的作風,把北平東城、北新橋一帶弄得雞飛狗跳。高級軍官手裡握著成疊的國民政府委任狀,他們在前門外旅館一帶公開販賣斂財,算是幫助有錢人過了一把官癮。
抗日烽火不熄
東北義勇軍轟轟烈烈地鬥爭雖然很快失敗,但東北人民保家衛國的抵抗行動成功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意志。
如前文所述,一部分東北義勇軍退入關內,另有少量加入了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成為東北「抗聯」的前身,堅持抗戰。


※太平天國為何最終失敗?這個因素其實是關鍵
※開挖掘機吃煎餅卷大蔥:你對山東還有哪些誤解?
TAG:冷熱軍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