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代史》2018年第8期

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代史》2018年第8期

原標題: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代史》2018年第8期



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代史》2018年第8期


1921—1935年中共對「人民」概念的認知與定位


作者簡介:侯竹青,福建省委黨校副教授

原發信息:《黨的文獻》(京),2018.3.7279


內容提要:「人民」一詞是一個具有複雜內涵的政治概念。建黨初期,中共對「人民」「國民」兩概念的使用並沒有明顯的側重。隨著國共合作的開展,革命形勢的高漲,「人民」因克服了「國民」這一概念的污名化與模糊性,又符合馬列主義的階級分析理論,所以逐漸取代了「國民」,成為中共的主流話語。大革命失敗後一段時間,中共因「人民」概念曾經包含資產階級,對其使用頻率一度大為降低,並試圖以「群眾」「民眾」「工農」等概念替代之,反映出當時中共革命政策的轉變和對「人民」內涵建構的不足。隨著民族危機的上升,1935年共產國際七大後,中共統一戰線政策逐漸轉變,「人民」這一概念又重新回到中共話語體系中。


關 鍵 詞:中國共產黨;「人民」概念;「國民」概念;「群眾」概念


1930年代的中醫管理權之爭


作者簡介:魯萍,蘇州大學歷史學系講師,博士


原發信息:《澳門理工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澳門),2018.2.180189


內容提要:1930年代,中西醫界圍繞是否應有《國醫條例》爭論不已。1933年,立法院最終將《國醫條例》改為《中醫條例》通過,卻與中醫界預期相差甚遠。並且,《中醫條例》的公布也歷盡波折。在中醫界的持續呼籲下,條例終獲公布。稍後,全為西醫人員的衛生署提議管理中醫,又使中醫界大感危機,抗爭再起,衛生署最終設立了中醫委員會。中醫第一次在形式上參與到中央衛生行政中,獲得了與西醫相等的地位


關 鍵 詞:《國醫條例》;《中醫條例》;中醫委員會;中醫管理權


標題注釋:本文係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後期資助項目「爭議中的傳統:變動世界裡的中醫(18401949)(項目號:17FZS023)的階段性成果。


1949年前後中共取締會道門運動考析

——以河南省內鄉縣為例


作者簡介:李玉峰,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博士後、廣西師範學院講師


原發信息:《近代史研究》(京),2018.3.104120


內容提要:1949年前後,中共為滿足軍隊大舉推進在一些地區臨時採取的征糧、徵兵和派伕支前等措施,有時會激起一些民變或「匪亂」。在會道門興盛的地區,這種民變和「匪亂」往往利用會道門組織發起,對中共新生政權構成重大威脅。中共以比較穩妥的步驟和有效的方法取締了會道門組織,其方法的核心是通過集訓對會道門的中小頭目施加壓力,使其公開揭露和指責會道門組織及大會首的「黑暗內幕」,摧毀大會首在會眾中的道德威望,並揭破其擁有超常法力的幻象。這使得會道門組織內部失去互相信任和凝聚力,並使得會道門的大、中、小會首失去再組織和領導民間集體活動所需的道德威望與超凡魅力,從而基本瓦解了會道門這樣一種農村基層社會的組織資源


關 鍵 詞:中國共產黨;鎮壓反革命;取締會道門運動;集訓;會首;民間組織


標題注釋: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南六省農村調查資料整理與研究(1949-1954)(14AZS009)的階段性成果。


1950年代中國大陸與台灣當局對紐西蘭華僑的爭奪


作者簡介:趙慶雲,歷史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原發信息:《史學月刊》(開封),2018.6.109122


內容提要:1949年後,在冷戰的國際格局中,國民黨當局的紐西蘭華僑工作以「反共防共」、與中共爭奪僑民認同為核心任務,為此煞費心機。他們力圖操控僑團選舉、打壓親共華僑、運用電影報刊加強宣傳攻勢,干預華僑與中國大陸之交流,可謂不擇手段,卻仍難以收到理想的效果,且呈現江河日下的頹勢。因將大部分時間和精力用於「反共」,台灣在紐西蘭的「使領館」對正常僑務工作往往無所用心,愈加導致華僑的反感。國共兩黨爭奪華僑的情形,在1950年代可能並非鮮見。這一論題不僅是華僑史研究的重要內容,對於研究冷戰格局下的海峽兩岸關係亦不無價值

關 鍵 詞:紐西蘭華僑;國民黨;台灣當局;中共


標題注釋: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重大項目「紐西蘭華僑華人史研究」。


「另類戰爭」:北洋時期直皖軍閥的武力統一


作者簡介:彭濤(1982- ),男,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專門史博士研究生,成都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講師;楊天宏(1951- ),男,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中國近代史、專門史


原發信息:《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成都),2018.3.148159


內容提要:北洋時期軍閥割據,國家出現「五代」式分裂局面。為結束分裂,皖、直兩系軍閥在控制中央政權期間極力推進武力統一,先後發動多次旨在建立統一國家的戰爭,均歸失敗。從軍事立場觀察,直、皖軍閥從事的戰爭十分「另類」:參戰各方的戰爭指導思想與作戰方式多不符合現代軍事學的理論與普遍實踐;戰爭基本是在雙方有生力量並未遭受重大損失的情況下就「決出勝負」;飛機、大炮等現代武器在戰場上作用受限;更有甚者,號稱現代戰爭,但真槍實彈的「武鬥」並不激烈,戰爭持續時間及空間範圍均十分有限,參戰各方似更樂於「文斗」,但「文斗」內容卻高度同質化,難以讓人明白究竟為何而戰。以如此「另類」的戰爭手段尋求國家「統一」,無異南轅北轍


關 鍵 詞:北洋時期;直皖軍閥;武力統一;「另類戰爭」


標題注釋: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業務費項目北洋時期中國制治史(1912-1927)」(SKGT2011101)研究成果,並獲得四川大學「區域歷史與邊疆學學科」建設經費資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對公營企業年獎制度的調適與取消(19491953)


作者簡介:徐鵬,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

原發信息:《黨史研究與教學》(福州),2018.2.4352


內容提要:1949年以前,以「年終雙薪」為代表的年獎,曾是中共領導工人鬥爭的重要目標,也是重要成果之一,對於減輕資本剝削、提高工人生活水平、鞏固中共在工人中的地位等具有重要意義。然而,新中國成立後,曾經重要的奮鬥目標卻成為政府的重要財政負擔,因年終大量貨幣流入市場而導致的物價波動也給政府帶來了壓力。此外,為建立社會主義薪資制度,也有必要對舊有年獎進行改造。年獎制度的調適與取消,實際上是與社會主義工資制度、福利制度與勞動保險制度的建立過程相一致的,即「在破壞中建立」。而這個過程,也是中共從領導工人鬧革命到領導國家、領導經濟建設過程中的一個必然轉型


關 鍵 詞:年獎;公營企業;福利制度;工資制度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世界銀行對中國的兩次考察及影響


作者簡介:文世芳,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副研究員


原發信息:《中共黨史研究》(京),2018.3.3650


內容提要:國際經驗是中國改革開放成功開啟和不斷發展的重要助力。考察和研究改革開放初期的重大決策,需要觀照到對國際經驗的借鑒。其中,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的作用不容忽視。世界銀行1980年和1984年對中國的兩次大規模經濟考察,在中國與世界銀行的合作中發揮了奠基和深化作用。第一次考察建議制定全面協調的改革方案,要重視改革的穩健性,充分發揮舊體制的優勢;第二次考察提出要在利用市場提高效益、加強計劃增強掌控、改進政策保證公平等三方面協調發展,對中國改革發展思想影響深遠


關 鍵 詞:改革開放初期;世界銀行;經濟考察;國際經驗


冷戰逆行者:1957年台北劉自然事件始末


作者簡介:呂迅,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原發信息:《社會科學研究》(成都),2018.3.155165


內容提要:1957320日深夜,劉自然被駐台美軍雷諾茲兩槍斃命。被害人就職於陽明山革命實踐研究院,被兇手指為偷窺狂。六十年過去了,整個事件依舊事實不清。劉自然是以雷諾茲「家附近潛行者」的形象出現在美軍法庭上的。雷諾茲被宣判無罪,翌日就被安排回國。但故事並沒有結束,憤怒的台北市民在其回國的那一天沖入美國駐台「使館」,搗毀物品,焚燒了「使館」。對於華盛頓而言,台灣與其說是一個志同道合的盟友,不如說是一個麻煩製造者。台灣民眾對未來不知所從,猶如棄兒一般。蔣介石則一直強烈要求反攻大陸,他的傘兵計劃剛剛被美國政府所婉拒。蔣經國與北京方面的聯絡被中情局偵知,更增加了華盛頓的猜疑。儘管蔣氏並未蓄意策動反美運動,但長期積聚的民族主義情緒終於在冷戰的高潮中爆發了出來


關 鍵 詞:冷戰;劉自然;雷諾茲;中美關係;五二四事件


民國時期華北地區婚姻論財研究


作者簡介:簡玉祥,南開大學歷史學院中國史專業


原發信息:《中國地方志》(京),2018.1.107117


內容提要:婚姻論財是婚姻締結的一項重要禮儀形式。進入近代以後,隨著社會貧困化的加劇、男多女少趨勢的強化以及社會動蕩等因素的影響,婚姻論財逐漸超出了農村社會的承受範圍,進而誘發了一系列社會問題。針對這種現象,地方精英與農民採取了不同的應對方式,地方精英大多站在批判或者消極承認的立場上,採取就事論事的解決方法,但並沒有實現的社會基礎及社會土壤。農民通過領養童養媳等變通的婚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村婚嫁兩難的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嬰兒的生存權問題。童養媳婚俗現象並不值得肯定,但它的確是農村婚嫁困難情況下的一種無可奈何的歷史存在


關 鍵 詞:婚姻論財;衝擊;應對;華北地區;民國時期


蔣介石對「九·一八」事變後學生運動的態度


——兼論影響其處理方式的主客觀因素

作者簡介:沈成飛,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原發信息:《學術研究》(廣州),2018.4.133141


內容提要:「九·一八」事變後,學生出於民族義憤起而向政府請願示威,要求強力應對日軍之入侵,蔣介石政府一時陷入被動。蔣介石為了維護政府形象、爭取時間壓制地方軍人、控制內部派系紛爭及大舉武力「剿共」,對學生運動採取軟硬兼施之措施,但說教之餘內心已充滿厭惡。他在激烈指責共產黨鼓動學生反對政府之不良用心時,亦對地方派系和黨內「學生同情派」極表不滿。蔣介石希望以其威望左右學生運動的努力無法達到預期之結果後,對學生「指手畫腳」之行為再不願容忍,這自然使蔣介石政府和學生日漸疏遠,兩者之關係也慢慢失去彈性


關 鍵 詞:蔣介石;對日政策;學生運動;「九·一八」事變


標題注釋:本文系2015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5BZS091)的階段性成果


鄧小平與1978年歷史性偉大轉折的實現


作者簡介:韓亞光,研究員,中華全國總工會中國工運研究所


原發信息:《當代中國史研究》(京),2018.2.414


內容提要:1978年,鄧小平推動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史性偉大轉折:端正思想路線,批判「兩個凡是」錯誤方針,堅持實事求是;撥正政治路線,停止使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口號,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矯正組織路線,平反冤假錯案,形成領導核心;倡導體制改革,改善群眾生活,促進人民致富;轉變統一方針,力爭和平解決台灣問題,但不能「承擔不使用武力的義務」;調整對外政策,反對霸權主義,實行對外開放。這個偉大歷史轉折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關 鍵 詞:1978年;鄧小平;偉大轉折;改革開放

鄧演達與毛澤東農民問題理論比較研究


作者簡介:蔣建農(1961- ),男,河南信陽人,華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毛澤東思想


原發信息:《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學報》,2018.2.5362


內容提要:鄧演達、毛澤東是國民黨和共產黨雙方領導農民運動的代表性人物,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及大革命失敗前後有著從事農民運動的共同經歷與合作,對農民問題理論存在著各自見解與分歧。鄧演達是大革命後期推動農民運動發展的主導者;大革命失敗後鄧演達所倡導的是小資產階級的農民問題理論;鄧演達與毛澤東農民問題理論的本質區別在於是否接受無產階級的領導


關 鍵 詞:鄧演達;毛澤東;農民問題;比較研究


革命的現象學詮釋


作者簡介:孫江,南京大學學衡研究院教授


原發信息:《江蘇社會科學》(南京),2018.3.259263


內容提要:革命是改變20世紀中國歷史的偉大事件。運用歷史現象學方法研究中國革命史,有助於擺脫固有的認知模式的限制,揭示革命的複雜性。可通過區域社會研究等角度,把握革命與民眾的「觸點」,從而捕捉革命的「星火」,審視和切入革命歷史。在理解革命歷史時,應當反省觀察者的「地平線」,反思宏觀、微觀視角,深化革命認識的方法


關 鍵 詞:革命;現象學方法;社會史

風生水起:中國社會史研究之演進


作者簡介:劉平,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中國社會史


原發信息:《史學集刊》(長春),2018.3.7883109


內容提要:中國的社會史研究在1980年代中期發軔,影響深遠,回顧其三十餘年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到,「社會史」本身由新而「舊」,逐漸分化為區域社會史與社會文化史兩途。1990年代產生的「新社會史」,原本有突破舊框架、創立新舞台之意,但隨著時間推移,漸漸自成一體,以「新史學」、概念史為鵠的。1990年代末異軍突起的歷史人類學,推陳出新,其影響由南而北,漸有燎原之勢。社會史、「新社會史」與歷史人類學是三個前後遞進、有聯繫有區別的階段,它們次第登台,對於數十年來的史學潮流產生了重大影響,但也存在諸多值得深究的問題


關 鍵 詞:社會史;新社會史;歷史人類學

(轉自「史學苦行生」公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近現代史研究通訊 的精彩文章:

陳鐵健:西路軍歷史為何塵封半個世紀
明清中國社會對歐洲商品不感興趣嗎?

TAG:近現代史研究通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