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統一六國前五百餘年沒有滅亡,滅六國之後僅存十幾年就滅亡了

統一六國前五百餘年沒有滅亡,滅六國之後僅存十幾年就滅亡了

統一六國前五百餘年沒有滅亡,滅六國之後僅存十幾年就滅亡了。打江山難,守江山更難」這句話用在秦朝身上再合適不過。

不同於韓、趙、魏等國處於四戰之地的危險局面,秦在戰國七雄中獨處西方,而且由於西高東低,地形險要的地理因素,秦朝可以做到「據函谷關而抗六國」,秦除了需要在北方地區修築「拒胡長城」以外,對於中原地區並沒有太多擔憂。

賦稅、勞役在統一前是針對有田產的人,秦國的法律也是先在家耕種三年,有一年的存量再去服勞役、服兵役,也是挺人性的啊!但是,在統一後,大規模的修建長城、阿房宮、驪山墓等,服勞役的人群就擴大到了「無產者」。陳勝、吳廣這類惹不起的人。勞兵役太重;服役人群也超出了秦法;時間限定也沒有根據距離遠近加以限定……久而久之,統治者的不變通,促使了底層人民的反抗。

秦國的統一進程具有殖民征服般的政策,這使得關東人遭受了極大的苦難。秦國凡攻略一地,必奪其地,遷徙秦民居之。史記·秦本紀記載,秦昭襄王二十一年「錯攻魏河內。魏獻安邑,秦出其人,募徙河東賜爵,赦罪人遷之」;「二十六年,赦罪人遷之穰。侯厓復相。二十七年,錯攻楚。赦罪人遷之南陽」;三十四年,秦與魏、韓上庸地為一郡,南陽免臣遷居之」;等等等等。這也是上面所說劉邦、項羽、英布等秦末梟雄,幾乎無一例外的都是關東人,而且他們幾乎都有在關中服徭役的經歷的原因。而且,秦國關中地區的人只是苦於嚴厲的法律,而並不是苦於徭役,他們的經濟並沒有受非常大的損耗。這也是為什麼在秦末大起義之後,所有的爆發點都在關東,而關中地區始終沒有發出一叮點火花;劉邦進關只是約法三章,就使得民大悅;在楚漢戰爭中,劉邦佔有了關中,糧秣極為充足的原因了。

秦朝官吏的執法過於粗暴。秦國是個耕戰國家,獎勵軍功。統一之後原本應該早日結束的軍事管制制度被無限期延長了。秦朝的地方官吏多為軍人(如滅韓的將領叫內史騰,之後即為秦守韓地),他們缺乏應有的執法素質,手段往往粗暴。比如押送陳勝吳廣的那兩個尉,「吳廣忿圭尉」「尉果笞廣」。也因為這樣,在陳勝起義之後,「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甚至有的秦朝官吏已經表明態度要依從起義轉而伐秦(如吳守令),百姓仍然不原諒他們。

秦的滅亡在我看來,是統治者在統一後繼續採用法家思想所造成的,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來形容法家思想再恰當不過了,法家思想為秦帝國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大也埋下了滅亡的種子,國家統一後統治者應該改弦更張。在法家思想統治下老百姓尤其是士大夫心中沒有一個目標,沒有一個為之奮鬥的理想。其後的儒家思想就彌補了這一 缺陷,使中國的封建社會得以長久的延續發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青看社會 的精彩文章:

歷史上郭松齡為什麼和楊宇霆不和?我們一起來看看原因!
對越戰爭,因我軍不重視這個命令,損失慘重,後發誓堅決執行

TAG:青青看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