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死亡的張揚:傑克?倫敦、老舍為何自殺?

死亡的張揚:傑克?倫敦、老舍為何自殺?

自殺是文學史長河中層見迭出的母題,綿綿不絕。

從古希臘悲劇伊始,到文藝復興、大興浪漫主義思潮,再到現實主義的觀照與反思,自殺的母題在文學作品中一以貫之,屢見不鮮:從《安提戈涅》中的正面人物以自殺表示自己最後的抗爭,到莎士比亞借著羅密歐與朱麗葉的雙雙殉情自殺,從而衝破家族仇恨與世俗阻礙,直達永生,再到少年維特的自殺美學、包法利夫人自殺的時代輓歌,自殺總是附麗著一絲迷人的悲涼色彩,一詠三嘆,令人不能自禁。

如果說文學的本質是一種虛構,是一種根植於事實而又超然於現實之上的存在,它與現實所指既無必要也無可能一一對應,把人的各種情感和與之相關的事物放大誇張,使之更加地純粹與打動人心,在真實與虛構中交替,若隱若現,從而達到「情感語言」的妙用。那麼,作家的自殺則是來自現實世界的一記真實震撼,象徵著「絕對精神和終極價值的死亡」

《水中的奧菲利亞》

(Ophelia, John William Waterhouse, 1884)

館藏於倫敦Tate Britain 「Pre-Raphaelites」(攝影:惠東)

傑克?倫敦:求生本能與死亡意志

19世紀以來,作家自殺成了文壇的一個普遍現象。美國的傑克?倫敦、海明威,英國的弗吉尼亞?伍爾夫,蘇聯的葉賽寧,奧地利的茨威格,日本的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和芥川龍之介,再到中國的老舍、傅雷、陳夢家、顧城、海子等,他們的死大多出於一種幻滅情緒

傑克?倫敦出生赤貧,然其發奮自學,終一鳴驚人。在他身上,展現了強烈的生命意識。譬如其短篇小說《熱愛生命》,一個淘金人在荒原上陷入困境,憑其強烈的生存意志克服了困難,表達作者對生的熱愛與擁抱。然而,在他離世七年前發表的自傳體小說《馬丁?伊登》,卻預言了自己將以自殺的形式結束生命:

《馬丁?伊登》,傑克?倫敦著,上海譯文出版社

主人公馬丁?伊登從輪船的窗戶爬出,雙腳碰到冰涼的海面,隨即一鬆手,落入滾滾浪花之中。不多時,他便遇到了麻煩:第一,他會游泳;第二,求生的本能不由自主。當海水漫過全身,他鬼使神差地開始劃手蹬腿。他有意吸進大口海水,但求生的意志又使得他重新浮上海面,不由自主。怎樣才能自殺成功呢?他吸足氣,用盡氣力和意志,儘可能地沉到海底最深處。求生意志背後有死亡意志,但死亡意志可以毀滅意志本身。終於,海水壓強令其鼓膜震痛,腦袋嗡嗡作響。他模糊地感覺到,這可怕的窒息的感覺還是生的痛苦,死亡是沒有痛苦的。他終於戰勝了生的本能。

「他覺得彷彿懶洋洋地浮在一片朦朦朧朧、幻影重重的大海上。四下里是一片五彩繽紛的光輝,沐照著他,覆蓋著他,這是什麼呀?這彷彿是座燈塔,可是這座燈塔就在他自己的腦袋裡頭——一片閃爍、耀眼的白光。光一閃閃地愈閃愈快。猛聽得一陣隆隆聲,響了好半天,他覺得,自己彷彿在一道望不見底的大樓梯上滾下去。眼看快滾到底了,他掉到黑暗中啦。他只知道這些。他掉到黑暗中啦。一剎那,他還知道,下一剎那,就什麼都不知道了。

——傑克?倫敦《馬丁?伊登》

對主人公生命最後一刻的描寫

傑克?倫敦筆下的自殺,充滿了生與死的激烈碰撞,彰顯了死亡之美學。然而他本人卻是服用嗎啡而死。畢竟,前者的死亡充滿了痛苦,不符合人把痛苦最小化的本能。這是文學與現實生活的差距。但無論是作品還是真實人生,都表現了作者對資本主義世界的憤怒,人為物役的悲哀,以及隨之而來的深深的幻滅情緒。這是一種現代文明的危機感。

老舍:一個作家可以提前寫出自己的命運

同樣在作品中提前書寫自己命運的,還有作家老舍。

老舍,字舍予,拆自其「舒」姓。

「捨棄我」,算是對其命運的一種預言嗎?

舒乙回憶道,一次與冰心先生聊天,她突然不假思索地說:「我知道你爸,一定是跳河而死!他的作品裡全寫著呢,好人自殺的多,跳河的多。」

像《四世同堂》里的祁天佑,受辱後,沒有回家,直接走到西直門外,一頭扎進護城河裡;《茶館》里的王掌柜,受盡折磨,決定要自殺了。他讓家人先走。家人往外走的時候,他把小孫女叫住,說:「叫爺爺再看一眼」,兒媳婦又讓小孫女「跟爺爺說再見!」,最後上吊而亡。

《茶館》的最後一幕,跟老舍先生臨死前驚人的相似。老舍自殺前,走出自己的院落,同小孫女道:「來,跟爺爺說再見。」《茶館》寫於自殺前九年,這是冥冥之中的一語成讖嗎?

許子東曾考察過老舍自殺前後的經過。值得說明的是,49年後,老舍一直是被當局表揚的,51年還授予其「人民藝術家」稱號。據文聯「革委會」副主任浩然回憶,「八二三事件」,本來和老舍一點關係都沒有,他是為了去體驗生活,為了創作,為了將來寫運動有素材而去了文化局現場。當時,批鬥會裡有蕭軍、端木蕻良、駱賓基、陳懷愷等文藝界人士,他們被批鬥了無數次,對批鬥早已習以為常了。尤其是蕭軍,他根本不把批鬥當回事兒。但那天,因為老舍的名氣和地位,誤打誤撞,他也被拉去批鬥——這是老舍第一次遭受批鬥。那天,他被譴責是「現行反革命」,還被打得頭破血流,樣子非常的狼狽。翌日,他走了十幾里地,在德勝門太平湖旁靜靜坐著,後來跳湖自殺了。

《許子東現代文學課》新書見面會,2018

許子東推測,老舍當時的心理歷程或許和他筆下的祥子相似。彼時,祥子到曹先生家拉車,日子過的不錯,但有一天,虎妞突然來敲門了。她在肚子里塞了個枕頭,佯稱自己懷孕了。祥子不知實情,心想可能是那晚喝醉了酒壞了事兒,稀里糊塗給睡出「成果」來了。於是他沿著護城河,一邊走,一邊想:日子將來沒法過了。他想走,但要走去哪裡呢?接著,小說用了很長的一段文字,描寫護城河沿岸風景,柳樹夕陽和水。最後他得出結論,我不能離開北京,我死也只能在北京。北京是我的一切。

「老舍真是厲害啊」,許子東分析。老舍先生提前30年,借《駱駝祥子》寫出了自己的命運:一個人在困境時,寧死也不離開北京,也要在護城河上。這是他寫作時內心無意識的流露。老舍同他筆下的人物一樣,品行端正,要靠自己的能力掙到體面和尊敬,要社會公正對待他,不能扭曲他、污衊他。

《許子東現代文學課》,理想國|上海三聯書店,2018

巴金先生在1984年為話劇《老舍之死》寫過一篇序。他認為,「關於老舍同志的死,我的看法是他用自殺抗爭,不過這抗爭指消極抵抗,並不是勇敢的行為,這裡沒有勇敢的問題,但是當時確是值得尊敬的行為,也可以說這是受過『士可殺不可辱』教育的知識分子『有骨氣』的表現。……老舍同志可能有幻滅,有痛苦,有疑惑,……但他最後的心情是悲壯的。沒有結論。那個時候也不會做出什麼結論。」

巴金先生的意思是,不能簡簡單單地把自殺歸為勇敢的行為。老舍在抗爭的同時,有幻滅,有痛苦,有疑惑,有很多因素導致了他的自殺。這一群人,鄧拓、楊朔、儲安平、吳晗等等,他們歷經文革十年浩劫,他們的自殺是對那個社會的悲憤抗爭,顯示了中國知識分子並不缺少不屈的氣節。因此,這個時期中國作家學者的自殺,並不是由於一些外在的因素,比如「文革」駭人聽聞的社會迫害、窮困潦倒、疾病纏身等等,而是有著更為複雜的心理因素。

那麼,自殺到底是弱者的逃避,還是勇敢者的張揚?見仁見智。但最起碼,自殺打破了人生是命運玩偶的迷信。人通過自由意志選擇死期,使得死亡不再是一把懸於頭頂上方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它的必然性被人自身驕傲地握在手中。人雖不能決定自己的生,但卻能選擇自己死亡的方式。

然而,從某種意義上而言,作家的死亡是否足以說明,對生命終極意義的追求,是痛苦、艱巨而又難免歸於虛空的歷程呢?

參考書目:

傅光明、鄭實采,《老舍之死口述實錄》,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陸揚,《死亡美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舒乙,《父親最後的兩天》,《收穫》雜誌,1985.

許子東,《許子東現代文學課》,2018.

[美]傑克?倫敦著,吳勞譯,《馬丁?伊登》,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聽好書」《許子東現代文學課》將於下周一與您見面~

掃描圖中二維碼,下載「精雕細課」app,

坐等「聽好書」對許子東和梁文道的獨家採訪吧!

| 你會聽到哪些內容?|

每周一小時,從不同維度精讀一本好書。

一、編輯解讀——從作品的基本情節開始,建立起對一本書的初步了解。

作者:趙振江

講述:石默華

內容提要:

文學到底是什麼?在《許子東現代文學課》中,一起看中國文學群星閃耀。

二、文本精讀——包含作者對本書精彩部分的朗讀與解讀,以朗讀音頻+視覺文本形式,帶給讀者最豐富的視聽享受。

朗讀:許子東

內容提要:

作家郁達夫寫得一手好舊體詩,頗受好評的一句是「曾因酒醉鞭名馬,生怕情多累美人。」那郁達夫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呢?

三、名家導讀——特邀名校教授及專業領域大師——由人物至環境,從情節到敘事——讓專家學者告訴你,為什麼這本書值得讀。

推薦人:梁文道

內容提要:

從學術著作到大眾著作之間,其實是一條河流,是有連貫關係的。《許子東現代文學課》如何打通大眾常識和專業學術研究,聽聽媒體人梁文道如何分析。

四、作者領讀——與大師直接對話,了解書背後的人與事:作家如何成書?靈感從何而來?在這裡找到答案。

採訪:趙振江

受訪:許子東

內容提要:

(上)作家郁達夫對許子東有多重要?許子東為何以文學為志業?答案不僅僅關乎許子東的個體選擇,更和大時代息息相關。

(下)如果在一列火車上給現代文學史上的作家們安排座位,魯迅有兩節車廂,張愛玲卻只有一個硬座,這是為什麼?

魯迅既是哈姆萊特,又是堂吉訶德,這又從何說起?他的一生到底是在彷徨還是吶喊,或是二者兼之?還有一種說法是如果現代文學是一座廟,魯迅就是如來佛,每來一任住持都會把這尊佛重刷一遍,這又是何緣由?

23歲的張愛玲,什麼經歷都沒有,怎麼就能寫出這樣的句子——「活在這個世上,沒有一種感情不是千瘡百孔」?為什麼她能寫出這麼多精緻的利己主義的愛情故事,自己談戀愛,卻一意孤行,飛蛾撲火,輸得這麼慘?

關於「聽好書」

「聽好書」是新東方旗下「精雕細課」APP的原創讀書欄目,由一批資深媒體人打造。精選「有品、有趣、有用」的好書,連接書與人,針對社會和人生問題,尋找解決之道,展開對話。

我們每周陪你精讀一本好書,直播一次新書對談,通過專家學者的深度讀解,從書出發,打開生命的另一種可能。

為何魯迅是一座山,張愛玲是一條河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精雕細課 的精彩文章:

小職員卡夫卡的一天
黃仁宇:100多年的動蕩中國,孕育出一個他

TAG:精雕細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