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蛟龍水上飛機再度騰空 它身前這位勞苦功高的前輩你又知道多少?

蛟龍水上飛機再度騰空 它身前這位勞苦功高的前輩你又知道多少?

圓圓的星形發動機、方腦殼座艙、雙翼間複雜的支柱與張線、後三點固定式起落架,無不顯露出濃濃二戰風。沒錯,它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唯一的活塞動力運輸機飛機——運-5,雖然其古老的氣質與解放軍現役先進運-9渦槳和運-20渦扇動力運輸機顯得格格不入,卻因自身良好的低空性能和低廉的操作和維護費用在解放軍裝備序列中始終佔有一席之地。

在今年6月的世界環境日,央視對西部戰區空軍某團在內蒙古阿拉善左旗進行的飛播造林進行了報道,該團裝備的就是運-5B運輸機。在中國空軍於2016年用運-12接手了運-5的傘兵跳傘訓練任務後,該團作為空軍唯一一支執行飛播造林任務的部隊,裝備的運-5B可能是解放軍最後的運-5。

運-5的前身是著名的安-2「柯爾特」雙翼農用機,該機由安東諾夫設計局在1946年開始研製,於1947年8月31日首飛。因安-2具有良好的低空低速性能,對跑道條件也不挑食,所以被廣泛用於輕型運輸和傘兵訓練。安-2創造了世界飛機生產史上的奇蹟,從1947年一直持續生產到1991年,總產量超過18000架。

20世紀50年代中期,我國開始大力發展航空工業,實現了從修理到自行製造的跨越式發展。我國從1954年開始引進安-2裝備民航和空軍,由於該機結構簡單適應性好,所以被選為國產輕型運輸機的參照對象。我國與蘇聯談判後取得了該機的生產許可證,並在1956年10月接收了該機的全套生產圖紙,成為蘇聯以外首個獲准生產安-2的國家。1957年1月一批蘇聯專家抵達南昌飛機製造廠(320廠)和株洲航空發動機廠,協助建設機身和發動機生產線。

全面試製工作在1957年2月初啟動,首架原型機(序列號0032001)在同年10月初下線,該機在11月完成全機靜力試驗後於12月10日首飛成功,1958年3月通過鑒定驗收後投入批量生產。這種國產輕型運輸機最初被稱為「豐收-2」號,直到1964年11月1日才被正式命名為運輸-5型,簡稱運-5。運-5安裝一台1000馬力的活塞-5發動機,也就是株洲廠於1956年開始按許可證製造的什韋佐夫ASh-62IR九缸氣冷星形活塞發動機。早期生產型運-5安裝波蘭製造的AV-2四葉螺旋槳,隨後更換成國產J12-G15螺旋槳。

運-5投產後曾三次轉移生產場地,南昌廠到1968年共生產了727架運-5,隨後生產線被搬遷至哈爾濱。但就在哈爾濱生產出首架運-5前,該機的生產又在1970年5月被轉移到石家莊紅星機械廠。該廠在1996年12月25日推出了第1000架運-5,到2016年仍在低速生產該機。我國在運-5的悠久生產歷史中發展出運-5甲客運型、運-5乙農業型、運-5丙水上型、運-5丁領航轟炸教練型、運-5B多用途型、運-5C跳傘訓練型、運-5電戰型等多種型號。其中最著名的是數量最多的運-5B,以其上翼翼尖的「多片開裂式帆片」而聞名,這種類似翼尖小翼的結構能大幅降低誘導阻力,提高爬升性能。而其中最為默默無聞的就是運-5丙水上型了,該機由於數量稀少而鮮為人知。

運-5丙水上型的原准機型是安-2V。為了適應蘇聯遼闊國土的多變環境,滿足蘇聯民航在卡累利阿、科米共和國和其他湖泊密布的蘇聯北部地區的客運需求,安-2V取消了固定式起落架,改為在機身下方安裝兩個浮筒,通過主起落架支柱以及後部支架與機身連接,該鋁合金結構浮筒長7.32米,吃水很淺只有61厘米,為了便於地面機動,浮筒上可安裝後三點式滑輪。為了便於水面機動,安-2V安裝有可逆槳螺旋槳,浮筒尾部也有與方向舵聯動的尾舵。這套螺旋槳和浮筒套件適用於改裝任何型號安-2,4人僅需20小時就能完成改裝。由於浮筒增加的阻力和重量,安-2V的有效載荷約減少了270千克左右。

1964年南昌廠應海軍要求,用蘇聯提供的原裝浮筒改裝出了兩架運-5水上型,該機同年在青島試飛成功,1966年南昌廠又改裝出3架水上飛機並正式命名為運-5丙。為了減輕浮筒的重量並提高其耐海水腐蝕的性能,南昌廠從1965年開始研究玻璃鋼浮筒,在1967年8月完成研製並裝機試飛,鑒定合格後向海軍交付了另外6架運-5丙,使該機的總數量達到11架,成為我國海軍裝備的第一種國產水上飛機。

但由於運-5丙在航程和載重上的限制,該機在海軍中並沒有發揮重要作用,大概只能執行一些輕型水上運輸和近海搜救任務。直到水轟-5於1976年4月3日在湖北省荊門市漳河水庫首飛後,我國才擁有了第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國產水上飛機。由於該機數量稀少,加上服役後期有些可能被改裝回陸上型使用,導致目前僅有一架運-5丙被保存在北京昌平小湯山空軍航空博物館,堪稱孤品。

作者:阿姆斯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軍武報道 的精彩文章:

蘇-27為何成為世界一代名機?俄羅斯一不可思議的設計造成

TAG:軍武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