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有助強化風險管理
《資本壹周》(Capital Weekly)是香港最具代表的權威財經雜誌,與全港上市公司及各企業一直緊密聯繫,積極成為他們的最佳媒體策略夥伴。此篇文章由亞盟金融(FinEX Asia)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Maggie伍楊玉如女士撰寫,刊載於《資本壹周》亞盟專欄。
亞盟金融首席執行官伍楊玉如女士
亞盟金融國際業務信貸風控總監趙思彬小姐
投資界的朋友對筆者近期論述的金融科技發展前景及在各方面的配套應用,表示認同。同樣他們也認為金融行業有科技的助力會出現顛覆性的發展。任何發展都伴隨著風險,因此他們向筆者諮詢金融科技如何進行風險管理,譬如,在發生難以預知事件時如何降低不良事件的衝擊力。就金融科技如何提高金融機構的風險管理能力,筆者與香港亞盟金融信貸風險部-國際業務信貸風控總監趙思彬小姐以互動問答的形式進行闡述。
問:參與金融活動必會面對風險,投資者應如何理解風險?在制定風險控制(風控)措施時有何原則?
答:其實,投資風險主要源自未來的不確定性。優良的風控機制就是為日後可能發生的不良事故及其影響,從深度、廣度及持續性上進行恰當的評估,從而作出相應準備,以減少或抵消日後該不良事件發生時所造成的衝擊。就如同我們買醫療保險,目的就是在患上重大疾病時減少對我們生活的影響。衡量風險時,我們也會根據衝擊的嚴重程度,來制定不同措施,如最有可能發生的情況以及最壞的情況都會考量。
問:是否有最穩妥的風控機制 ?
答:沒有人擁有能預知未來的水晶球。無論多專業的投資者在預測不良事件發生的時間和規模時也不能面面俱到,他們唯一可以做到的是採用相應的風控措施以最大程度地降低不良事件的影響。從投資角度看,若制定風控措施時的預期市場波幅,與日後市場出現的情況接近,便是十分出色的風險管理。風控措施若過度覆蓋市場的波幅,風控成本將會大大提高;若風控措施不足以應對市場波動,則會對資產組合的回報造成負面影響。
問:設計風控機制時,要考慮哪些因素?
答:以信貸風險管理來說,我們通常會看5個C:Character (品格)、Capacity(還款能力)、Capital (資本)、Collateral(抵押)及Condition (條件);並根據個別借款者的財務情況,設定不同風控措施。具體來說,品格主要是看借款者的過往還款情況,尤其是在信用評級機構的記錄;還款能力就是評估借款者的收入或現金流,預估其在支付日後能否每月按時還款;資本的重點是看借款者能拿出多少資金;抵押意指可供給金融機作構的抵押品價值,如物業或股票等;條件通常指金融機構貸款給不同借款者而定的不同條件及條款,如利息水平、貸款金額、還款期和抵押品相對借款金額比例等。
問:科技對金融行業的風控有何貢獻?
答:隨著科技的極速發展,特別是大數據及機器學習的崛起,投資者能更高效地處理大量數據,並研發出更精準且細緻的金融分析工具,從而減少預測時的誤差。金融科技的強項就是收集、分析數據,並作出較為準確的預測。但這些預測工具仍然需要人類根據經驗來駕馭,進而決定不同數據的重要性。畢竟,金融活動是人類行為和心理的反映。
問:對現階段金融與科技的結合程度有何看法 ?
答:我認為金融與科技的結合仍處於初始階段,在應用方面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相信機器學習將會取代更多傳統作業模式。從實踐的角度看,目前不同金融企業、監管機構對數據有不同定義,而且它們各自的信息科技系統未必能兼容。這些環節還需要信息科技工程師去突破各種條條框框或是重新設計相關係統,好讓數據更能整齊劃一,讓大數據進一步發揮其功效。
問:現階段金融機構運用金融科技作風控管理,在金融行業里普及度如何?
答:新型及專精型的金融機構較為樂意利用金融科技作風險控制,因為這類機構的業務以精簡、創新為主,金融科技對它們業務運作及推展的幫助較大。但大型金融機構因歷史遺留問題及內部架構,如若全面接受金融科技則需要較長時間整頓。不過一些大型金融機構會投資沙盒(sandbox),就是在隔離的環境下進行金融科技實驗,待技術成熟後,應用到日常業務中;長遠而言,這有利於大型金融機構發揮金融科技的優勢。
聲明:本文所有內容版權為亞盟金融和《資本壹周》雜誌共同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依法必究。


TAG:亞盟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