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異軍突起的魏碑 | 賞讀

異軍突起的魏碑 | 賞讀

原標題:異軍突起的魏碑 | 賞讀


異軍突起的魏碑


文 | 劉恆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戰亂頻仍、政權割據的特殊時期,同時也是書法藝術繁榮發展、大放異彩的時期。隨著日常書寫對簡便快捷的需求,從東漢末期開始,隸書的書寫技巧逐漸被簡化,到西晉時已經演變成為楷書,並取代隸書成為社會通行的正體。此後一直到隋朝,楷書終於完全消除了隸書的痕迹而發展成熟。我們通過魏晉南北朝留下的各種石刻書跡,可以清楚地看出從隸書到楷書的演變軌跡。正因為如此,這一時期的碑刻不僅具有書法藝術的價值,而且對認識和研究漢字書體的發展演變也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在由隸書向楷書演變的過程中,有一個十分引人注目而且影響深遠的現象,就是北魏政權統治下產生了一種風格強烈、技法獨特的楷書樣式,廣泛應用於當時的碑版、墓誌、造像題記等石刻上,因而被後人稱為「魏碑體」。



鄭文公碑(局部)

建立北魏政權的鮮卑族發源於大興安嶺,輾轉游牧,後來通過參與西晉政權的內部爭戰逐漸壯大,於公元398年建立了北魏,定都於平城(即今山西大同)。平城時期,鮮卑族很快「漢化」,不僅按照中原漢族政權的模式設置百官和機構,而且接受了崇尚文教的儒家觀念,鮮卑貴族逐漸向漢族的門閥世族演變。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把都城從平城遷到了洛陽,並進一步推行了一系列漢化措施。在這一過程中,漢字的書寫——書法也取得了顯著的發展,產生了獨特的楷書風格——魏碑體。因為這種風格集中出現在洛陽及周邊地區,所以學術界通常稱為「洛陽體」。


洛陽體已經徹底擺脫了隸書的影響,呈現出成熟的楷書面目。對於這種字體的技巧特徵,以沙孟海先生歸納的「斜劃緊結」一語最為準確和概括。綜合北魏時期各種石刻書跡可以看出如下特徵:首先是點畫飽滿挺拔,起筆收筆處的動作乾淨利落、斬釘截鐵,其中的點、撇、捺往往呈三角形,伸展處尖銳而有力,轉折處則取方折之形,稜角分明,力感強烈。其次是結字以緊密欹斜取勢,橫畫一般左低右高,字形中宮緊密,撇、捺則伸展拉長,整個字形大多呈左側收斂、右側開張的規律,在欹斜中保持重心的穩定,更增添了雄強霸悍的意態。此外,洛陽體的特殊藝術效果還與鐫刻技術有著密切的關係。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魏碑都是石刻書跡,其中既有獨特的書寫技巧,也有刀刻所造成的結果,特別是點畫形狀和轉折處的方整、尖銳、挺拔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刻手的「再創作」。而刻工技術的高下,也往往影響著碑刻的最終水平。



張猛龍碑(局部)


北魏強盛時期疆域包括今天的河南、山東、河北、山西、陝西等地,因此在上述地區都有魏碑保存下來,尤其以河南、山東、河北數量最多。儘管各地的魏碑具有相對統一的藝術特徵,但具體到不同地區、不同碑刻,還是呈現出多種風格面目,或雄強、或秀雅、或欹斜、或平正、或嚴謹、或縱肆,堪稱是古代楷書藝術的一座豐富多彩的寶庫。




始平公造像記(局部)


洛陽體從成熟到衰落的過程時間很短,前後不過四十餘年,隨著北魏政權崩潰並分裂為東魏、西魏,石刻書跡又回到帶有濃厚隸書意味的老面目。此後一千多年,魏碑體長期被人遺忘。直到清代後期碑學興起,阮元、包世臣、康有為等重新展現魏碑的價值並大力倡導、宣傳,這種獨特的風格才又獲得書法界的重視,形成搜集、研究、學習魏碑的高潮。由此,許多魏碑佳作逐漸被認識,《張猛龍碑》《鄭文公碑》《石門銘》《龍門二十品》以及眾多元氏墓誌都成為膾炙人口的魏碑經典,直到今天仍是書法界取法的楷模。

本文發表於《文藝報》2015年6月12日7版


本期編輯 | 叢子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藝報1949 的精彩文章:

葉梅:騰衝,那孩子的凝望

TAG:文藝報19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