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版納植物園通過小楔葉榕化石揭示石灰岩灌叢植被已長期存在

版納植物園通過小楔葉榕化石揭示石灰岩灌叢植被已長期存在

榕屬(Ficus)是種類最多、分部最廣的木本植物之一,全世界有750餘種,其中近2/3種類分布於熱帶亞洲地區。榕屬的生境和形態極為多樣,廣佈於從潮濕到乾旱的各種熱帶、亞熱帶植被類型中,其形態、習性與屬內的系統位置有較高的相關性。在我國西南和東南亞地區有著最為典型石灰岩溶(又稱喀斯特)地貌,其具有獨特的地質地貌和理化性質,乾旱和高鈣是其最主要特徵,其上覆蓋的植被在物種組成和生理生態上也與地帶性植被不同。最為典型的是由生長於裸岩石縫之中灌木構成的灌叢型植被,許多榕屬植物是這一植被類型中的優勢類群。對於這一植被是人為活動干擾形成還是自然演替的頂級,一直存在爭論。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古生態研究組助理研究員黃健在滇東南石灰岩溶地區的核心地帶——文山盆地中進行了長期的古植物學研究,近期在其中發現一種榕屬的葉片化石。通過對現生榕屬植物葉脈結構特徵的研究總結,將榕屬葉脈模式分為4個類型,並總結了各亞屬的葉脈特徵。經過葉結構重建和現代物種對比,確定文山植物群中的該榕屬化石屬於無花果亞屬(Subgen. Ficus),其現生最近親緣種為楔葉榕(Ficus trivia)。楔葉榕和近似類群分布於我國西南和越南北部,僅生長於石灰岩山脊的灌叢中。結合植物群中發現的其他石灰岩灌叢特有植物,表明在中中新世時(約1500萬年前),這一類型的植被便已存在,其可能發育在較為惡劣的立地條件之上。同時,在化石葉表面觀察到的「細脈腺節」(veinlets gland)結構與現生某些石生榕葉表面完全一致,這一結構的主要功能可能是排鈣,是對石灰岩生境的一種適應。文山植物群的物種多樣性遠高於臨近地區的各古植物群,生境的多樣性(石灰岩植被、非石灰岩植被的同時存在)是其重要原因。

該研究結果以A fossil fig from the Miocene of southwestern China: Indication of persistent deep time karst vegetation為題,發表在國際古植物學期刊Review of Palaeobotany and Palynology上。該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U1502231、41661134049)、中科院「西部之光」青年人才項目、版納植物園「135」項目方向一(2017XTBG-F01)、中科院東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Y4ZK111B01)的資助。

論文鏈接

版納植物園通過小楔葉榕化石揭示石灰岩灌叢植被已長期存在

(1)中中新世文山植物群中的小楔葉榕(Ficus microtrivia)葉片化石;(2)與現生楔葉榕(Ficus trivia)葉片;(3~5) 化石和現生種表面均具有細脈腺節結構。

版納植物園通過小楔葉榕化石揭示石灰岩灌叢植被已長期存在

科普百分百·助力科普中國,讓科學知識在網上和生活中流行起來。溫馨提示:以上為科普百分百網上閱讀所瀏覽內容,轉載分享只為知識傳播和學習宣傳,本文內容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意見建議,請私信留言,我們會及時處理。歡迎關注,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普百分百 的精彩文章:

糖友腹瀉大意不得
救生衣為何沒能救生?

TAG:科普百分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