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緬甸恐襲1年後 西方媒體憤憤不平:怎麼還沒懲辦昂山素季

緬甸恐襲1年後 西方媒體憤憤不平:怎麼還沒懲辦昂山素季

【文/觀察者網 陸雨聆】2017年8月25日,緬甸若開邦爆發大規模恐襲,致使70多萬羅興亞穆斯林流離失所。時至今日(8月26日),已經過去了整整一年,但昂山素季一直未曾就此事譴責緬甸軍方。被西方社會視為偏離「人權」軌跡的她,也接連被剝奪了7頂「桂冠」。

這樣的「處置」似乎遠遠不夠。在這個特殊的時間點,路透社、《衛報》等多家西方媒體「群起攻之」,從多個角度報道了羅興亞問題的現狀,字裡行間透露出對昂山的不滿。

《紐約時報》更直接稱這位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死不悔改還沒受懲罰」(Unrepentant and Unpunished),憤憤不平地援引一位馬來西亞議員的話,質問為何還未將她「繩之以法」。

21日,在新加坡演講的昂山素季 圖源:《紐約時報》

刺激到《紐約時報》神經的,是昂山素季21日在新加坡的演講。

《紐約時報》在25日稱,與往常一樣,昂山還是拒絕稱羅興亞難民為「羅興亞人」,而是將他們喚作「來自若開邦北部的流離失所者」。她還將引發一系列「若開邦人道主義危機」的原因歸咎於恐怖主義,而非緬甸軍方。

待到演講結束後的問答環節,昂山還表示,自己內閣里的軍官們「相當可愛」。被問及羅興亞人從孟加拉國「回家」會不會還有安全隱患,昂山則「顧左右而言他」,把話題轉移到了若開邦的旅遊潛力上,稱讚其為「緬甸最美麗的地區」。

「我遇到的所有外國人總會告訴我,若開邦的海灘比世界上任何一個海灘都更吸引人。」

沒逃走的羅興亞人被「邊緣化」,逃走的返鄉也不好過

那麼,留在「美麗的若開邦」的羅興亞穆斯林過得怎麼樣?

據《衛報》26日報道,羅興亞人一直無法擺脫被「邊緣化」的恐懼感,他們無法正常存錢、看病、工作或上學,國籍也不被認可。21歲的科倫(Ko Lwin)說,他和另外8個朋友一起考上了大學,但他是唯一一個被錄取的。由於父母是羅興亞—孟族跨族婚姻,因此他有國籍。一位叫路敏(Lu Min)的學生則表示,身邊的同學們不敢出門上學,怕被「扔石頭或瓶子」。

在非政府組織工作的羅興亞領導人昂覺莫(Aung Kyaw Moe)透露,其實他們連去鄰居家串門、步行到市場或去公共場合玩耍等活動都做不了,「你好像被關進了一個你從未想到的籠子里。」

此外,如果想要出門旅遊,羅興亞人還需要向政府申請專門的許可證。否則,哪怕在邦內走親戚,都可能會被逮捕。

至於那些「人去樓空」的村落,如今也沒辦法住人了。據「人權觀察」組織不完全統計,自去年年底以來,緬甸政府以重型機具剷除建築物和植被,將至少55座村落夷為平地

若開邦孟都地區的一座村莊廢墟 圖源:路透社

《紐約時報》記者近日實地探訪了若開邦的敏賀廬(Myin Hlut)。只見熱帶植物的落葉鋪滿了曾經有人類居住的村落,瘋長的藤蔓將廢墟和焦土纏得透不過氣來。

敏賀廬被剷平前後對比衛星圖 「人權觀察」組織官網截圖

對此,緬甸社會福利部長溫密埃(Win Myat Aye)曾於2月12日接受法新社專訪時指出,推平村落是為了以更高標準翻新改建計劃,當難民返鄉時,可以回到原居地或離原居地最近的地方安頓。

但《衛報》擔憂道,在這樣嚴格的限制政策下,回來也沒什麼好日子過。

逃到孟加拉國的羅興亞難民 圖源:《紐約時報》

昂覺莫還透露,在「恐襲一周年紀念日」之際,羅興亞人中流傳著會有新一場「鎮壓行動」的傳言。他建議,緬甸政府應該儘快讓孩子們平等、安全地接受教育。「不讓羅興亞人識字,就是火上澆油,而且情況會愈演愈烈。」

還有一些西方媒體,把目光投向了國境線的另一邊。

據路透社25日消息,背井離鄉的羅興亞難民舉行了一場大規模紀念活動。成千上萬的男女老少佩戴黑絲帶,聚集在孟加拉國南部的庫圖帕隆難民營(Kutupalong camp)中高呼口號,抗議恐襲。

25日,庫圖帕隆難民營的羅興亞難民們 圖源:路透社

CNN則在同日發布了一篇長篇報道,展示了美國南加大大屠殺基金會(USC Shoah Foundation)一年來對近百名難民的採訪實錄。有人親眼目睹襁褓中的嬰兒被殺死,有人稱子女一旦結婚就要向緬軍方交高額罰金,有人「像牲口一樣」被強迫掛著標語拍照,還有人的10個孩子至今沒上過學……

CNN報道截圖

美媒指責緬政府不作為,要將昂山等人「繩之以法」

讓西方媒體最為憤怒的,便是昂山素季和緬軍方高官「安然」的現狀。

《紐約時報》在文中直接指責緬甸政府不作為。其實,緬甸當局已經先後成立過6個委員會調查恐襲事件,但除了定性一起具體案件和幾例撤職降職以外,並沒有其他人被追究性侵、屠殺、焚村的責任。

就連這唯一一起具體案件也「不了了之」。路透社曾在今年2月報道,7名緬甸士兵於去年9月2日在因丁村(Inn Din)處決了10名羅興亞人,而被判10年徒刑。今年4月,《紐約時報》發現緬甸國家電視台通過官網宣布,這7人已經在一場大赦中被釋放了。這則新聞隨後被突然撤稿。

這10位羅興亞人的生前照片 圖源:路透社

報道接著提到,目前,美國、加拿大和歐盟都對一些參與恐襲的軍官實施了制裁。但緬甸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萊等高級將領卻依然毫髮無傷。直到上周,敏昂萊還去俄羅斯參加了一個軍事論壇裝備展。

此外,雖然昂山素季已經被陸續剝奪了包括英國公共服務業總工會「榮譽會員」、牛津市「榮譽市民」、美國大屠殺紀念館「埃利·威塞爾人權獎」、愛丁堡市「榮譽市民」等7個獎項,但這對不滿昂山的人來說還遠遠不夠。

來自東南亞各國的132名議員在24日聯名呼籲聯合國安理會,將緬甸問題轉交給國際刑事法院。報道援引馬來西亞議會議員查爾斯·聖地亞哥(Charles Santiago)的表態,「我們還遠未將肇事者繩之以法……由於緬甸既不願也無法自查,我們正處於需要國際社會介入來確保他們承擔起應有的責任。」

不過,《紐約時報》並未具體說明是哪幾個東南亞國家。

據路透社最新消息,緬甸總統辦公室發言人藻泰表示,緬方不能容忍侵犯人權的行為,並又成立了一個委員會調查若開邦恐襲,其中包括兩名資深外交官。

而安理會將就此問題,於當地時間28日舉行吹風會。國際刑事法院也正在考慮是否有權利管這件事,畢竟緬甸並非其成員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國際頻道 的精彩文章:

美教授:特朗普把核武密碼給普京 也不算叛國罪
性侵嫌犯從日本警察局逃跑 3000人9天也沒抓住:警方鞠躬道歉

TAG:觀察者網國際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