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他被稱為「站著掙錢的男人」,最懂女人的直男,可懂他的人,這世上怕沒有幾個吧!

他被稱為「站著掙錢的男人」,最懂女人的直男,可懂他的人,這世上怕沒有幾個吧!




現在中國電影感覺在一個熱潮下,不管是拍還是看,都全民積極。有的人的電影已經可以算得上自成一派了,比如上個月姜文的新電影《邪不壓正》。






上映之前,從大V到觀眾對這部電影期待值可謂是相當高。但上映之後,口碑卻是兩極分化嚴重,有人叫好,有人直呼爛片,更有人說,姜文可能江郎才盡了。







姜文電影都會經歷這樣的困境,很多大眾根本接受不了姜文的表達。

但在我看來,姜文心裡永遠住著一個狂傲的少年,不是「姜郎才盡」,是我們不懂姜文。





導演——姜文是玩真的




 


進娛樂圈前,姜文志向是考北京大學,而絕非表演和導演。可惜北大落榜,在同學英達的幫助下,他恰好趕上中央戲劇學院轉型,成功考入中戲表演系。







而他的第一部戲就是與當年的影后潘虹搭戲,出演《末代皇后》中的溥儀。


 





緊接著他又與當年的當紅女星劉曉慶演了《芙蓉鎮》,一舉拿下了當年所有的表演獎。







再之後的《紅高粱》、《北京人在紐約》等等電影電視劇讓姜文名聲大振,在表演界姜文儼然成為了一個實力派。






但他有個癖好,拍戲愛給導演提意見,導演都對他頭疼不已。

導演謝飛在拍《本命年》時,姜文有一場戲是要抽煙看女孩唱歌,姜文就找導演要柱子想靠著抽煙,要完柱子,又繼續指揮:「能不能別直接這麼拍我,從柱子後面繞過來拍,把歌也拍上。」


 


謝飛曾回憶說:「我當時就白了他一眼,跟他開玩笑說:『你這麼愛提意見,將來自己導戲得了。」


 



 


《尋槍》的導演陸川則直接被姜文愛提意見氣哭了,連片子剪輯都不想讓姜文參與。






和姜文合作過的導演都逃不了被姜文提意見。他愛較真,自己也曾說:

「既然是拍電影,那就應該盡量拍好啊。這地方邏輯明顯有問題,那東西明顯可以改進,那為什麼不去把它拍得好一點呢?」


 


這種追求完美,常站在導演角度思考的意識,是導演姜文在萌芽。



「我不是特別清楚。每到關鍵時刻,我就會爆發出某種主動性,這種主動性無法解釋。」







處女作《陽光燦爛的日子》改編自好兄弟王朔的小說《動物兇猛》,姜文讀完這本書就拍板決定是它了。






事實上,姜文的眼光和才華的確不可限量,《陽光燦爛的日子》口碑爆棚,5000萬票房登頂1995年中國年度票房,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九五年度全球十大電影之榜首,姜文更是一舉拿下金馬獎最佳導演,他挑中的男主角夏雨也成為了威尼斯電影節史上年紀最小的影帝。







不得不承認的是,姜文的確是鬼才,他之後導演的電影《鬼子來了》。《太陽照常升起》、《讓子彈飛》、《一步之遙》都獲得了國內外各種獎項。


 


不管外界如何評價姜文,姜文拍電影絕對是玩真的。





做真實的自己才能拍電影






姜文拍電影玩的第一個「真」便是真實。




剛開始接觸電影時,他非常排斥,認為:「這些東西都是假的,跟我沒什麼關係。」但是他後來發現,當他去拍電影具體做某件事時,搭進去的時間卻是真的。







電影是真是假?他至今分不清,但是他想表達的自我卻是由衷的。


 


姜文是一個很真實的人,他的影片從始至終都在表達他的看法,他的自我審美。有人曾問他:「這樣會不會陷入一種自我沉溺?」


 


他回答說:

「你不表達自己,你表達誰呢?每個人都在表達自己。」這或許就是姜文電影的魅力所在。


 



來源:視覺中國


 


文革大背景下的《陽光燦爛的日子》,通過青少年的暴力與幼稚展現的是一個時代與國家的混亂與成長。







抗戰背景下的《鬼子來了》,是他所想描繪的是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對敵人善良就是對同胞殘忍的狀況,希望敲響國民的警鐘。







民國三部曲《讓子彈飛》、《一步之遙》、《邪不壓正》







都來源於生活,他曾說,這些電影都是從生活中來的,我們的成長是被生活所擠壓變成一個樣子,他們是我們對生活的印象和感受。


 


「電影只是生活的外號,劇作家只是把感受和細節放入其中」。但電影終究也是藝術的,藝術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





 


姜文不僅對生活有著純熟的體悟與見解,他也是一個出色的造夢人。如果說真實的生活是姜文的一部分,那麼浪漫的理想也是姜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不論是生活還是理想,這就是最真實的姜文。


 



倔強之姜文,拍戲必須藝術






姜文拍電影玩的第二個「真」便是較真。


 


導戲較真在業界是出了名的,對藝術的極致追求從來不在乎代價有多大,只為磨出一部好電影。


 


對演員,他可以說是做到了「腌制」演員。


 


拍《鬼子來了》之前,他讓主演姜鴻波直接在唐山當地住下來,學習餵豬、做飯,成為一個完全的唐山農民;


 





拍《陽光燦爛的日子》之前讓所有演員在貼滿文革宣傳標語讀《毛主席語錄》,為了讓演員相信,這一切的真實而不是在演戲。







《鬼子來了》姜文為了電影效果,採用黑白拍攝,足足用了48萬電影膠捲,為了一場戲專門從美國進口了一台特殊攝影機,導致整部電影超出預算30%多。但事實證明,這樣的色彩設置是完全正確的。








《太陽照常升起》中姜文更是耗費巨大,光彈藥就花了幾十箱,採用了數十噸的鵝卵石和紅土,燒光了幾百頂帳篷等等,只為了更加極致的電影感受,成本超過5000萬,但是票房卻只收回1800萬。


 


對此姜文並不後悔,對細節,他細緻入微。




《邪不壓正》中,彭于晏說:「我記得軍服口袋是45度角還是35度角,服裝組阿姨可能做得平了一點,多少衣服都要重做。」可見姜文對細節的重視程度。







十幾年才出了6部電影,姜文顯然不是一個高產的導演,但卻是一個能拍出高質量電影的導演。說白了,

姜文是一個講究的人,不管是對自己,還是對電影,他的每一部電影始終「不忘初心」,都能保持自己的原則。


 



觀眾看不懂,那也沒關係






姜文電影在很多觀眾心中得不到認可,最大的原因是姜文在電影中加入的自我表達太過隱晦,各種象徵,細節的呈現觀眾無法理解。


 


特別是《太陽照常升起》,四個不同的故事似乎沒有關係,觀眾看得簡直是一頭霧水,不僅故事順序被打亂,其中出現的線索和暗示也比較難捕捉,稍一遺漏,便會看不懂整個故事。這部電影也被堪稱姜文「最難懂的電影」。







因為觀眾看不懂,電影虧損嚴重,似乎是姜文電影長久以來與市場的衝突。姜文也曾妥協過,帶著賭氣的成分,拍攝了一部大眾都能看懂的喜劇電影《讓子彈飛》,總票房6.59億,他卻說:「《讓子彈飛》是我給觀眾的禮物。」





 


他開玩笑的對看不懂的觀眾說:「那是他們的不幸。」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理解,其實他們是對自己不自信,為什麼要找到一個統一的答案,那不是我要做的事。」




「任何一個作品在面臨欣賞著的時候,都是他們在表達自己。人生就是建立在誤讀之上的。」


 



 


儘管市場對姜文誤讀頗多,他還是堅持拍自己喜歡的電影,他說:「首先得自己喜歡,觀眾才有可能喜歡。」




一個過分迷戀票房的導演不是一個好導演,票房不是衡量電影的唯一標準。

他卻不懼怕觀眾誤讀,也不盲目迎合市場,他更是在表達自我而進行的自信創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卡妞范兒 的精彩文章:

收入是老公20倍,每天親她100下,她成了中國媳婦,日本網友都慌了!
女生最招人喜歡的五個特點

TAG:卡妞范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