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陳德華—武夷茶產業如何科學發展?

陳德華—武夷茶產業如何科學發展?

陳德華

編者按:

武夷山產茶歷史悠久,茶是武夷山特色支柱產業之一,它的發展與當地經濟息息相關。

近些年來,武夷茶幸運地遇上了「千年等一回」的大好局面,茶區面貌煥然一新,茶農的生活水平節節高。然而,茶產業發展未必都是一帆風順。目前,在武夷岩茶尤其是正岩茶消費持續升溫的背後,不可避免地遇到了產能過剩的問題。

武夷茶該如何科學、健康、可持續地發展?原武夷山市茶葉研究所所長、武夷岩茶(大紅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陳德華有著自己的解讀。作為一名紮根在武夷山的茶葉科研工作者,在他50多年的事茶生涯中,親歷並見證了武夷茶產業的發展脈絡。(導語)

發展瓶頸

武夷茶產業雖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需要看到存在的問題,並予以解決,否則會掣肘未來的發展。

解決茶園開墾。茶樹對土壤質地的要求極其嚴格的,不擇地段,不擇土質地開墾種植,不但對茶樹生長不良,影響茶葉品質,而且容易破壞生態、水土,有的甚至改田、山壠田種茶更是不可取,行改上雖有干預糾正,但成效有限,這應該把政策、市場、科技結合起來加以宣傳並實行,以確保武夷茶的品質。

解決合理施肥。隨著現代茶園面積的不斷擴大,對茶園使用的肥料品種和施肥方式與傳統相比大有變化。施肥妥當與否,不僅影響茶樹生長,更影響鮮葉品質,目前過量施肥是造成品質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準確合理施肥是一門大學問,時至今日,尚無人能準確說得清。曾有人做過試驗,試圖通過施用獨家配製的混合肥,來改良土壤,以期達到與武夷岩茶(較好品質)相似水準,但結果未有詳細通報,最後不了了之。這隻能說明合理施肥引起了許多人關注而已,而「測土配方施肥」依然還是個難題。只有攻克了它,武夷茶的品質才能更上一層樓。

解決環境污染。武夷山茶廠5000餘家,雖不斷改進,把原來木柴的無煙灶,大都改成燒煤的熱風爐,這避免了煙味,但熱風爐燃燒的煤氣幾乎都排向大氣。若以每家茶廠一根煙囪計算,全市約有數千根。一根煙囪排氣,周圍50米內均有污染,有風時可達百米,不僅破壞大氣環境,對周邊建築也會造成危害,無風時至少也影響周邊百米範圍內的環境並腐蝕各種物體,稍有風力則影響更大更遠。儘管武夷山森林覆蓋率很高,但從環保角度來說,茶廠也應設法減少空氣污染,來保護武夷山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

解決雨水青脫水。氣候和天氣都會極大影響茶樹生長及茶葉品質,尤其在制茶期間,雨水青對茶品質影響更大。對於雨水青處理,按武夷岩茶傳統製法,在烘焙間進行加溫萎凋。後來,部分茶農用上了新式萎凋槽。上世紀80年代,茶農普遍使用綜合做青機進行機體加溫萎凋,有的嘗試多層式萎凋槽,有的用大型自動烘乾機,還有建造「沸騰式」——利用鵝毛烘乾形式進行萎凋等等。想要克服天氣影響製得好茶的嘗試,結果都無一能避免受天氣的制約。因此,雨水青脫水問題至今仍然懸而未決。

科技興茶是「王道」

樹立走科技興茶之路的觀念,要堅信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要依靠科技進步,唯有這樣才能使茶產業健康可持續的發展,古今中外許多事實都證明了這一點。

元代的「御茶園」,是武夷茶區輝煌歷史的見證。它雖不是科研場所,但它是製作貢茶的專門場所,有相當的建築規模,有專職的茶官,可以想見,它所製作的貢茶品質一定有保證,否則負責的官員的命運就可想而知。所以、它對武夷茶的影響也該是正面的,儘管當時還沒有「科技」的概念。

近代以來,武夷山(舊稱崇安縣)曾設立過國家級、省級等葉科研機構。譬如,1938年成立的福建示範茶廠、1942年國民政府設立「財政部」貿易委員會茶葉研究所、1946年「農業部」設立的中央農業實驗所茶葉試驗場等等。在此期間,張天福、吳覺農等茶界前輩分別任廠長和所長,在當時持續困難的環境中,還在堅持從事茶葉科技示範和研究工作,其目的都是為了推動我國茶業事業的健康發展。

1958年,為了培養茶葉技術人才,武夷山還一度辦過「武夷茶業大學」。1960年,成立了「崇安縣茶葉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茶科所)。一個最基層的茶科所,在短短几十年時間裡,它做出了什麼樣的示範工作?1985年,科研人員從省茶科所引回五株大紅袍茶苗,種在御茶園名叢、進而紅遍全國。還有肉桂,包括閩北地區及其它地區的肉桂,均出自茶科所。此外,茶科所還於1996年春茶首次使用採茶機,這些都是起到了良好的示範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武夷山湧現出一些龍頭型或骨幹型茶企。但是,這些茶企與茶農之間的關係仍是一種以茶葉購銷為主的鬆散型買賣關係,並未結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而且這些企業規模也不大,品牌知名度不高,市場競爭力不強,帶動茶產業發展的能力有限,有待進一步做強做大。所以,科研和示範帶動,也是這些茶企的軟肋。

而世界知名茶品牌「立頓」,始終有一支高素質的研發隊伍,「立頓」規定每年從銷售總額中提取一定比例(約佔銷售總額的0.7%,約0.21億美元)作為新產品的研究開發經費,支持新產品的開發,新技術儲備和客戶需求的研究,這是「立頓」之所以能在全球範圍內處於領先的重要技術支撐。

因此,武夷茶區完全有理由走科技興茶之路。無論從過去、現在還是將來,發展茶產業都應在前人的基礎上更進一步,順應現代潮流,成立市級茶葉科研機構,彙集一批有志於鑽研武夷茶的人士,從科技層面獻言獻策,做好示範工作,使武夷茶產業走上健康發展之路。

科學應用良種

據上世紀40年的記載,武夷山茶園栽培的茶樹品種有10個品種,但其中菜茶種植面積佔80%以上,水仙品種佔10%。至80年代中期之前,主栽品種主要有水仙、肉桂、菜茶,至今已達30個以上,主栽品種是水仙、肉桂、黃觀音等等。

品種優劣也是影響武夷茶品質關鍵因素之一。可喜的是,武夷茶區原有和現有的茶樹資源稟賦已非常豐富。

武夷山茶區的茶種多為無性系良種,基本上有兩種類型,一是經過有關部門審定的(認定)的品種占絕大部分。例如,水仙、肉桂、大紅袍、黃觀音、金觀音、丹桂、梅占、鐵觀音、奇蘭等等。二是茶區有關單位或個人推出的武夷新(選)種。例如,金桂、白牡丹、半天鷂、雀舌等等。然而,這些品種栽種面積叫企鵝,而且多未經有關部門和茶農評議認定,也無採制技術要點的介紹等等。

對茶樹品種的應用,應考慮它有適應性和適制性的特點。在茶區推廣多樣化良種(早、中、遲芽種),合理搭配中還應考慮茶區的氣候特點,應避免倒春寒的危害,在長年栽培中觀察實際情況,最後做出合理選擇,以發揮良種優勢。由於茶樹是多年生常綠植物,因而選擇時應十分謹慎,尤其是選種未經有關部門和茶農評議,又無提供該種有關資料的情況下)以免造成損失。

目前,武夷山岩茶產區開展名叢整理選育工作,對恢復和發展武夷岩茶起了很大作用。但業內人士對新品種的繁育鑒定工作的長期性和科學性,尚未有進一步深入研究。因此,茶農在選用這些當地新種時,也應十分謹慎。

建立茶業資料庫

收集、整理、統計與茶有關的數據應是茶業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數據它將成為歷史,所以精確的數據也是對歷史的負責,但當前這一工作多被忽視。提供精準數字,建立茶業資料庫,決策者在進行茶產業規劃時,可根據這些數據上進行研究、規劃和部署。

從當下實際情況來看,無論從個人或有關部門幾乎都無法能精準掌握相關資料,最多只是一個簡單和大概的數字,或「一問三不知」,或「無從知道」,或無法給出肯定確切的數據。這無不令人感到困惑。

有關茶業的數據很多,但具體統計內容可根據實際情況而定,做到儘可能地詳細。比如,茶園面積、種植品種、用化肥農藥種類、採茶方法、手工采與機械采具體情況、初制茶廠數量、茶種植面積、加工茶類及各種初制機具、精製機具、產品包裝設備等等

至於調查統計方法,應以每個鄉鎮為主,實行劃片負責(網格化)要有專人負責(調茶人員要簽字)對統計數字要長期負責,要統一時間、統一規範進行,落地調查,然後匯總上報市有關部門存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廣東東莞:實拍曾經幾十萬人的黃江裕元工業區,如今卻人走茶涼!
日本茶道到底有什麼奧妙,她竟然一學就是整整25年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