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刀叔講古史:清代太醫若不賄賂太監,會隨時掉腦袋

刀叔講古史:清代太醫若不賄賂太監,會隨時掉腦袋

原標題:刀叔講古史:清代太醫若不賄賂太監,會隨時掉腦袋


核心觀點:什麼事只要沾了皇權都沒好事,哪怕是救死扶傷的天使。

在中國古代,所有的醫療從業者都希望能夠進入太醫院,然而這也不是誰都能隨隨便便進入的。那麼,什麼樣的醫生能夠進太醫院?那些太醫進了太醫院又為何想逃離這裡呢?刀叔今天給您好好說說。

能當太醫 不簡單

根據《辭源》的解釋,皇帝的醫生泛稱太醫或御醫,也作為對醫生的敬稱。歷朝歷代的太醫或御醫的職稱有所不同,界限也不分明。在先秦、周朝、北朝的北周時期,醫生就有很多名目或職稱,並分成很多不同等級,如:食醫、疾醫、瘍醫和獸醫等。說到底,他們所擔當的職務不過是為王權服務。


當然,不是所有的醫務人員都可以做太醫,一般來說,要想進入宮中做名太醫,首先如果你本人是本省民醫或有舉、貢、生、監等職銜。清制規定,凡是要進入太醫院學習的,必須有9名六品以上官員推薦。


如果沒有職銜,必須要親自赴太醫院申請,而且錄取率較前種情況要低很多。進行到這一步,還只能說具有被遴選為太醫的資格,其後要進行專業性的面試,面試通過者,被稱為醫生,可以進入到太醫院學習。


在太醫院學習期間,每年分四季要參與考試,考查醫生的學習情況。



其後,會由禮部主持選材考試,這類考試每三年舉行一次,考試內容從《本草綱目》、《傷寒論》等中選取。考中者稱為「醫士」,考察通過後,被授為御醫,不中者照常肄業,一般來說,能通過考試者屬少數。

進入太醫院 卻是提著腦袋過日子

宮禁之中,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政治風雲,變幻莫測,有時太醫則是首當其衝,難以逃脫。


一般情況下,煎藥時是太醫院官和內監共同監視。每煎兩服藥,煎好後要分兩杯裝,一杯由主治太醫先嘗,然後院判、內監都要嘗一點;另一杯給皇帝服用。如藥味不對或沒有依照藥方取葯,都要按「大不敬」論罪。


如果用藥無效或「龍馭上賓」(死亡),太醫和太醫院官就要倒霉了。


如同治皇帝突發「天花」而死亡,太醫李德立和庄守和「未能力圖保護,均行革職,戴罪當差」。後來光緒帝之死,太醫院院使張仲元、太醫全順、忠勛等,也都受革職查辦。李德立還曾為慈禧看病,服藥後「誰知通宵不寐,並見肝火大動,舉朝驚恐」。


李德立被「立交刑部治罪」,幾至殺身。太醫薛福辰在宮內行醫總是戰戰兢兢,總想脫身出宮,大有如履薄冰之懼,為了給慈禧診病,被羈身宮禁,致使自己的女兒生病不得治療而死。


給皇帝看病難,給皇后和妃子們看病更難。


皇宮裡「男女授受不親」的規定十分嚴厲,於是就有了「懸絲診脈」的故事。太醫不能手觸手地給后妃們診脈,只能把一根絲線由太監遞到掛著帷帳的房間里,系在后妃們的手腕上,另一頭留在屋外太醫的手裡,而有的嬪妃常常把她那頭系在椅子腿上,想考考太醫能不能診出她的病……


實際上系與不系都不能通過絲線切得脈象,太醫們在這裡只不過走了一個形式而已。他們知道要給嬪妃們看病,事先已經千方百計地通過賄賂貼身太監和宮女,把病情了解得一清二楚,此刻診脈,只是在靜思默想著如何下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刀墓手札工作室 的精彩文章:

中世紀歐洲六大名劍 它曾大破馬其頓方陣
自媒體運營一段時間,便不知道寫什麼?可能一開始你做就錯了

TAG:刀墓手札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