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南懷瑾老師講述:誠心正心,是人格修養的基礎

南懷瑾老師講述:誠心正心,是人格修養的基礎

南 師 國 學 堂

國學經典,從這裡開始

 


 

南師說

 




誠心正心,修身養性,本是建立高尚人格最初步的修養,是基礎;初步基礎打好以後,才談得到修行。

至於聖人境界,還要在修行以後,經歷很長的一段路程,才能夠達到。例如一般人講

「修行」二字,這個行字就是隨時隨地反觀自照,修正自己生理和心理的行為,行就是功德,大乘菩薩就是走這個路子。




儒家、佛家都要如此,便是「

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

」。這兩句話,只有世界上的幾位教主們、大聖人們才可以當得起。如孔子、老子、釋迦牟尼都當得起,奮然而頂天立地站起來,前無古人,而且沒有時間、空間的限制,其精神志業,充沛於宇宙,萬古常新。如佛法所說的「無見頂相」,就是「奮乎百世之上」的精神,太高太高了,看不到頂,人格就要修養到這樣高。

於是,千秋萬代,接受這種文化的洗禮,人格的熏陶,每個人都聞風而起,站起來去學做聖人。




孟子說,如果不是聖人,能夠做得到這個境界嗎?那些受了聖人教化影響的人,百年之後,人人都能奮發向上。「

而況於親炙之者乎

」,何況曾經親自受聖人的熏陶、教育的人呢。孟子這句話很妙,似乎隱約間是指他自己。孟子雖然沒有「親炙」過孔子,可也是子思的學生,等於是再傳的弟子。




孟子「而況於親炙之者乎」這句話,連著上文看,就是說,在聖人風範的影響之下,遠在百世以後的人,尚且沒有不站起來的;更何況親自受過這種教育的人,一定有他獨立不移的超越人格,可以站起來。




因此,

他為聖人之道的「仁」字下定義說:「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什麼是仁?從孔子的學生開始,大家找了半天,後世的人,大都根據韓愈「博愛之謂仁」那句話,以為仁就是博愛,這是誤解。韓愈是研究墨子的專家,墨子主張「兼愛」,所以韓愈襲用墨子「兼愛」變成

「博愛之謂仁」,其實這並不是孔子的本意。孟子這裡解釋得很清楚,

仁道就是人道,合而言之就是道。人道以心為中心,孟子本篇「盡心」

就是道,就是佛家說的明心見性,這就是道。盡其心,就是道,仁就是這個道。




所謂道,也就是行,仁道就是仁見諸行為。

於是孟子說到孔子的行為:「

孔子之去魯,曰:『遲遲吾行也!』去父母國之道也。去齊,接淅而行。去他國之道也

」。孔子去周遊列國,要離開父母之國,是不得已,當然很難,天天說要走,卻遲遲的沒有走,拖延了很久才走成。因為對自己的國家,自己的文化風尚,有無限的感情,人的感情自然是如此。但是孔子離開齊國時,是離開別人的國家,一不對就即刻走,甚至米洗好要煮飯了,不但不等到吃了飯走,甚至撈起了洗濕的米就走,不做片刻逗留,這是離開他國之道。在人家的國土上,合則留,不合則去,這種精神是應該崇敬和效法的。

尤其現代青年,出國的時候,如果對自己文化有了深刻的了解,碰到於國家民族有關的問題,乃至人家的政策有不合理處,就要秉持此一精神。所以無論如何,還是自己祖宗之國、父母之邦好,不能忘記。




這一段話前面已經講過,現在又放在這裡,一則是孟子將要離開齊國了;其次也是告訴我們聖人的風範,對自己祖宗之國、父母之邦的崇高情感,可示範於天下後人。




——南懷瑾先生《孟子與盡心篇》








——以上篇幅,皆選自《南懷瑾選集》,篇幅有限,恐難盡意,欲辨玄旨,請閱原書。






@編輯| 南師國學堂


@圖片|來

源於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同修|公眾號平台已開通留言功能,


歡迎同修師兄

在文章底部

留言評論,也讓我們做的更好





點擊

「閱讀原文」

 查看 

南師國學堂 

更多精彩內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師國學堂 的精彩文章:

一曲佛歌《放下》送給您,如果你累了,聽聽這首歌吧!
人生如碗(說的真好)

TAG:南師國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