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涇渭分明」的「涇」你了解多少?

「涇渭分明」的「涇」你了解多少?

「涇渭分明」的「涇」你了解多少?

太史慈子義

大家都知道成語「涇渭分明」,出自於《詩經·邶風·谷風》:「涇以渭濁,湜湜其沚」。這個成語中涉及到我國西部的兩條河流涇河(涇水)與渭河(渭水),其中渭河是黃河的最大支流,涇河又是渭河的最大支流。涇河和渭河在陝西省西安市高陵區交匯時,由於含沙量不同,涇河含沙量多,渭河含沙量少,呈現出一清一濁,清水濁水同流一河互不相融的奇特景觀,形成了一道非常明顯的界限。後人就用涇河之水流入渭河時清濁不混來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也用來比喻人品的清濁,比喻對待同一事物表現出來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

古人喜歡逐水而居,久而久之,大量的人聚居形成了邑,往往以居住的河流來命名地名,如洛水、涇水、渭水等。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特別是秦統一六國後,實行郡縣制的行政區劃制度(可參考我的《秦四十九郡考證年表》),這些縣的名稱往往也是以山河命名,形成了「山南水北謂之陽,山北水南謂之陰」的命名規則。

通過整理,我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涇陽縣、涇川縣、涇源縣、涇縣竟然分屬陝西省咸陽市、甘肅省平涼市、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和安徽省宣城市。前三個就是成語「涇渭分明」中的涇河,安徽省涇縣中的涇河卻是青弋江,這是長江的一條支流,流域在皖南黃山、宣城、蕪湖境內。

先說一下涇水的發源地,據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記載「涇水出平涼府西南四十里開頭山之涇谷」,即今寧夏回族自治區涇源縣西南六盤山下老龍潭,由西北流向東南,經過寧夏、甘肅、陝西3省區的13個縣,至高陵縣涇渭堡東北入於渭河,全長450公里,流域面積4.78萬平方公里。所以涇陽縣、涇川縣、涇源縣三個縣名就很容易理解,涇源是涇水的源頭,位於寧夏,從西往東,就是甘肅境內的涇川縣(原名涇縣/涇州,因與安徽涇縣重名,故改名),然後就是陝西境內的涇陽縣(位於涇水北岸)。

「涇渭分明」的「涇」你了解多少?

關於涇水,不得不提鄭國渠的故事,這個故事在《資治通鑒》里有記載,韓國常年受到秦國的軍事打擊,為防止秦國進攻,韓國人想出了一個疲兵之計,這他們派出一個叫鄭國的水利工程師前往秦國,向當時的相國呂不韋獻策修渠,藉此耗秦人力資財,削弱秦國軍隊。鄭國帶領秦國工匠耗時十年,在涇水洛水之間修建一條長達300餘里的人工水渠,秦國灌溉了近4萬頃的良田,這就是鄭國渠。從此關中平原年年豐收,促使秦國更加強大,反而加快了秦滅六國的速度。2016年11月8日,在泰國清邁召開的第二屆世界灌溉論壇暨67屆國際執行理事會傳來喜訊,鄭國渠申遺成功,成為陝西省第一處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始皇帝元年(乙卯,前246年),韓欲疲秦人,使無東伐,乃使水工鄭國為間於秦,鑿涇水自仲山(東仲山,陝西禮泉東北境內)為渠,並北山,東注洛。中作而覺,秦人慾殺之。鄭國曰:「臣為韓延數年之命,然渠成,亦秦萬世之利也。」乃使卒為之。注填閼之水溉舄鹵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鍾,關中由是益富饒。

――《資治通鑒·卷第6·秦紀1》

「涇渭分明」的「涇」你了解多少?

至於安徽省涇縣的由來,由於秦朝大部分典籍毀於戰亂,有兩種說法,一是秦大將王翦滅楚國後設立的新縣,另一說法是西漢初年設立(見《漢書·地理志》)。大體時間也是秦漢年間,也是二千多年的歷史老縣了。我傾向於秦朝設立,原因在於王翦是頻陽人(今陝西富平東北),頻陽離涇水很近,很可能王翦以家鄉的涇水來命名這個新縣。東漢末年劉繇部將太史慈就是佔據涇縣,自稱丹陽太守,後來歸降於孫策的。近代著名的「皖南事變」就發生在涇縣茂林鎮西部,新四軍大部分遭到國共合作中的國民黨大屠殺,陳毅、劉少奇被迫在蘇北鹽城重建新四軍。

「涇渭分明」的「涇」你了解多少?

關於四個帶「涇」字的縣名今天就談到這裡。下次,我們繼續討論帶「渭」字的地名。

2018年6月29日星期五晚

附:涇陽縣、涇川縣、涇源縣、涇縣的歷史沿革

1、涇陽縣

「涇渭分明」的「涇」你了解多少?

2、涇川縣

「涇渭分明」的「涇」你了解多少?

3、涇源縣

「涇渭分明」的「涇」你了解多少?

4、涇縣

「涇渭分明」的「涇」你了解多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