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李世民一生唯一的敗仗,幾十萬大軍打不下一座小城

李世民一生唯一的敗仗,幾十萬大軍打不下一座小城

原標題:李世民一生唯一的敗仗,幾十萬大軍打不下一座小城


戰爭是人類歷史中最為複雜的全面性工程,考驗著戰爭雙方的國力,人心向背與人才儲備,有些時候的戰爭極大地受制於主要將領的個人意志,唐朝有場戰爭卻受制於將領的身份而不能痛痛快快的結束,落得了個遺憾收場,這就是李世民人生中最後一場御駕親征,討伐高句麗之戰。


高句麗為啥總挨打翻閱歷史你會發現高句麗這一輩子好似和隋唐王朝有仇似的,雙方總是發生戰鬥,隋朝的滅亡也和不停地對高句麗的戰爭有關係。高句麗到底做錯了什麼讓中原王朝對他如此咬牙切齒呢?

高句麗的地理位置對於統一的中原王朝來說具有不可言喻的意義,首先高句麗所統御的地理位置由遼東,朝鮮半島北部組成,在漢朝這裡都是隸屬於中央政府的統治之下,而且在這裡在遠古時代就是華夏九州的一部分,所以對於中原大一統王朝來說這裡是一直以來的固有領土,是統一的華夏核心區域的一部分,沒有他的統一不能說是真正的統一,消滅高句麗對於隋唐來說具有極強的政治意義。


再者就是自魏晉南北朝時期起,東北方向就孕育了無數的地方割據政權以及追求一統天下的政權,相比較於北方單一的游牧文化和中原單一的農耕文化,東北這裡既可以承載游牧文化又可以承載農耕文化,在這裡起家的民族可以采眾家之所長避眾家之所短。南北朝時期的鮮卑民族就是在這裡起家爭奪天下的,而隋唐王朝也具有極強的鮮卑色彩,可以說鮮卑是隋唐一統天下的引導者,而位於原先鮮卑之地的高句麗也是有可能成為下一個鮮卑,這種威脅遠遠大於北方游牧民族,為了保證江山了穩固高句麗是一個必須被拔掉的釘子,李世民這位戰神很重視對高句麗的戰爭,所以他決定親帥大軍爭討高句麗。


這次有啥不一樣隋煬帝楊廣也御駕親征過高句麗但是都失敗了,李世民怎麼保證自己的成功呢.?


楊廣不是一個優秀的將領和皇帝,他出征的時候高句麗並無內亂舉國上下一心對抗隋朝,在寒冬堅城之下的隋軍損失慘重,而楊廣在一次失敗之後還不接受教訓繼續進攻高句麗,使得海內鼎沸民怨四起,終於將隋王朝徹底葬送。

世民在攻打高句麗之前就節用愛民,史稱貞觀之治,國力充沛。舉國上下對於攻打高句麗並無異議,區別只是在於怎麼打。而且隋朝時期上下一心的高句麗已經不在了,此時的高句麗王室虛弱,大權傍落由權臣蓋蘇文把持朝政,舉國上下對於蓋蘇文深感不滿。此時出兵最為合適!


鴨綠江,渡不過的河公元645年李世民帥軍爭討高句麗,李世民在戰爭之初採取了同隋煬帝類似的進攻路線,一道從遼西陸路進攻遼東,一路由海路出發進攻平壤。


陸路的先鋒將軍是名將徐世績,太宗皇帝緊隨其後,四月軍隊渡過遼水,圍攻遼東城,高句麗派四萬大軍支援遼東城,徐世績部將王道玄帶領四千騎兵直接衝擊高句麗軍隊,高句麗軍隊大潰,遼東城被徐世績攻破,至此階段遼東已經被徹底平定,接下來就是渡過鴨綠江直奔鴨綠江與海路部隊會師。


大軍到達安市,圍攻安市,高句麗北部將領薩延壽率領十五萬大軍南下支援安市,太宗作出判斷如果延壽據山守險與安市互為犄角,派兵馬抄掠唐軍後路會對唐軍產生巨大威脅。就先命令將領示弱引誘高句麗軍隊遠離安市,有寫信給延壽說自己不過是為了打擊篡位的蓋蘇文使延壽放鬆了警惕。


太宗命令徐世績先帥一萬五千步騎陳於西嶺直面延壽大軍,又命令長孫無忌帥一萬一千人自峽谷直衝高句麗後方。高句麗一開始只見徐世績軍營就全軍出擊進攻徐世績,待到長孫無忌的兵馬到達之後高句麗部隊準備分兵抵禦,但當時雷電四起,大將薛仁貴直衝敵陣瞬間打亂了高句麗的部署,延壽只得投降。安市城已經成了孤城一座,可是這座孤城終究沒能讓戰神李世民飲馬鴨綠江畔。

在勝利之後軍營內都認為應該趁著打破高句麗支援部隊安市守軍膽寒的時機,直接放棄安市直衝平壤城與海路部隊配合攻下平壤,只有長孫無忌認為皇帝是萬金之軀,不同於當年的軍事將領,不可以隨意冒險,現在安市的敵軍尚在一旦放棄安市直奔平壤就會將後路暴露給安市守軍,太過冒險必須將安市這個城池打下來。太宗並沒有被勝利沖昏頭腦,顯示了自己一國之君應有的擔當,放棄冒險方案,採取長孫無忌的建議—繼續圍攻安市。


九月,安市守軍面對唐軍的攻城展示了無比堅韌的守城決心,在戰鬥之中毫不退卻,徐世績在憤怒之中向皇帝請求城破之日坑害城中男女,這種行為讓城內更加齊心協力守城。江夏王道玄在安市東南製造土山攻擊城上敵人,連續六七日在各種攻城器具協助之下終於打開了一個缺口,雖然被守軍用木柵暫時代替但是城破之日已經翹首渴望。可是果毅付伏愛在守護土城時候擅離職守使得土城易手,喪失了大好良機。


十月,在安市城下已經三個月的唐軍即將面對東北嚴寒天氣的到來,唐太宗的戰略目標沒有達成,為了不使唐軍重蹈隋軍的覆轍,唐太宗命令大軍回撤。


太宗的高句麗之戰的戰略目標沒有完成,但是還是不能掩蓋唐太宗李世民作為將領優秀的軍事素養,四月出擊,十月而會,半年時間唐軍拔十城,遷徙高句麗居民七萬人,斬首敵軍四萬人,而唐軍死亡不超過兩千人,大體上講這是一場戰術上大勝,戰略上不虧的戰爭,高句麗也在二十年後在徐世績的重新攻伐下破滅,高宗李治在太宗打下基石之上完成了他父親的遺願,東北一隅終於重歸華夏。


本文作者 :屯墾西路,公眾號「這才是戰爭」加盟作者 ,未經作者本人及微信公眾號「這才是戰爭」允許,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

公眾號作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這才是戰爭 的精彩文章:

戰國時趙國那麼強大,為什麼不能一統天下
要論歷史造假,誰也比不上長得白白的「洋大人」

TAG:這才是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