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唐婉的千古絕唱:歲月涼薄生長情,絕代佳人無奈何

唐婉的千古絕唱:歲月涼薄生長情,絕代佳人無奈何

釵頭鳳·世情薄

宋 · 唐婉

世情薄,人情惡,

雨送黃昏花易落。

曉風乾,淚痕殘。

欲箋心事,獨語斜闌。

難難難。

人成各,今非昨,

病魂常似鞦韆索。

角聲寒,夜闌珊。

怕人尋問,咽淚裝歡。

瞞瞞瞞。

唐婉是我國歷史上常被人們提起的美麗多情的才女之一。她與大詩人陸遊喜結良緣,夫婦之間伉儷相得,琴瑟甚和。這實為人間美事。遺憾的是身為婆婆的陸遊母親對這位有才華的兒媳總是看不順眼,硬要逼著陸遊把他相親相愛的她給休了。

陸遊對母親的干預採取了敷衍的態度;把唐婉置於別館,時時暗暗相會。不幸的是,陸母發現了這個秘密,並採取了斷然措施,終於把這對有情人拆散了。

有情人未成終生的眷屬,唐婉後來改嫁同郡宗人趙士程,但內心仍思念陸遊不已。在一次春遊之中,恰巧與陸遊相遇於沈園。唐婉徵得趙士程同意後,派人給陸遊送去了酒肴。陸遊感念舊情,悵恨不已,寫了著名的《釵頭鳳》詞以致意。唐婉則以此詞相答。

春風拂過幾百個春秋,花落顫動沈園佳人淚,佳人顧盼生姿,一笑傾城。豆蔻芳華情初開,賦詩填詞訴相思。佳人姓唐名婉,心上人陸家獨子,單名一個游字。

才貌雙絕的唐婉與風流倜儻的陸遊本是"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的兩小無猜。唐婉自幼文靜靈秀,月貌花容,能詩善畫,才華橫溢。十一歲初見離家求學的陸遊,心中泛起漣漪,感情在日積月累的相處中逐步深厚。

陸遊亦是如此,在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時代。唐婉帶予他的乖巧,聰慧,知書達理讓他不能忘卻,心生愛戀。恰逢陸唐兩家又是故交,按照禮節論資排輩,唐婉算是陸遊的表妹。

在陸母的安排下,陸家以一隻精美的鳳釵為禮,促成這門親上加親的婚事。於是,兩人順理成章結為百年好合,婚後,這對女貌郎才的壁人,舉案齊眉,對吟賽詩,麗影成雙。

本應成為一對「只慕鴛鴦不慕仙」般的神仙眷侶。可命運啊,是一種很玄的東西,兩人最終還是沒能逃過陸母的反對,被迫離婚。原因是陸母覺得唐婉耽誤了陸遊考取功名,但據說陸遊自己在晚年的詩作中記載,母親強迫他離婚的原因是因為唐婉不能生孩子。

唐婉的父親得知一切之後,大為生氣。在父親看來,就算是唐婉不會生,可仕宦之家,完全可以納妾,解決傳宗接代的問題。至於陸遊厭倦讀書,完全是陸遊的問題,和女兒唐婉何干。何況,兩家本是兄妹至親,此時竟然做出如此絕決的事情。

於是,在唐婉回到家中不久,父親就把唐婉嫁給了皇族宗親趙士程。兩人複合的希望徹底破滅。

兩人再次見面已是十年後,陸遊遊覽沈園,剛好碰到唐婉和趙士程來遊園,陸遊頓生感慨便在沈園的璧上題了一首《釵頭鳳》:

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

第二年,唐婉再次來到沈園,看到了陸遊的這首《釵頭鳳》,頓時萬千滋味湧上心頭,於是也和了一闋:

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曉風乾,淚痕殘。欲箋心事,獨語斜闌。難、難、難。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鞦韆索。角聲寒,夜闌珊。怕人尋問,咽淚裝歡。瞞、瞞、瞞。

可惜,唐婉寫下這首詞後的秋天便悵然而逝。一代佳人香消玉殞。

世事炎涼,黃昏中下著雨,打落片片桃花,這凄涼的情景中人的心也不禁憂傷。晨風吹乾了昨晚的淚痕,當我想把心事寫下來的時候,卻不能夠辦到,只能倚著斜欄,心底里向著遠方的你呼喚;和自己低聲輕輕的說話,希望你也能夠聽到。難、難、難。

今時不同往日,咫尺天涯,我身染重病,就像鞦韆索。夜風刺骨,徹體生寒,聽著遠方的角聲,心中再生一層寒意,夜盡了,我也很快就像這夜一樣了吧? 怕人詢問,我忍住淚水,在別人面前強顏歡笑。瞞、瞞、瞞。

唐婉香消玉損,而陸遊則每年都要來沈園題詞一首,以寄託對唐婉的哀思,例如「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夢斷香消四十年,沈園柳老不吹綿」,就是陸遊七十五歲時來沈園的經典之作。

在去世的前一年,已是八十四歲高齡陸遊,又來到了沈園,並寫下了「沈家園裡花如錦,半是當年識放翁;也信美人終作土,不堪幽夢太匆匆。」。這正是陸遊對唐琬深深懷念的真實寫照,第二年,陸遊終於也追隨著他的唐琬去到另一個世界了。

驚覺相思不露 原已情深入骨

唐婉一生色藝雙全,絕世獨立,卻逃不脫封建二字的牽連。

吟一曲釵頭鳳,道不盡陸遊。和一曲釵頭鳳,別不了唐婉。

陸遊儘管年已老邁,但對唐婉眷念之情永不泯滅;儘管人生苦短,但對唐婉之愛歷久彌新。

陸遊詩里、心頭的「沈園情結」,情動辭發,以枯木之心,不斷煥發生命的綠色,不僅讓這段愛情故事名垂千古,陸唐的情義至深也引得無數騷人墨客為之膜拜頂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公子言詩 的精彩文章:

TAG:公子言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