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博物館漢字大會,文物們都坐不住啦!

博物館漢字大會,文物們都坐不住啦!

本文來源於 新華社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每次去博物館,總要經歷一些尷尬,比如被小朋友提問的時候,一句「這是啥啊」,就往往能尷尬到空氣都要凝固。

因為……

【灰陶盉】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龍山文化紅陶鬹】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逨盉】 現藏於寶雞青銅器博物館

以上三種,你都能讀得出口嗎?

「灰陶……呃,那啥……」

「龍山文化紅陶……」

「唔……莫非是叫做『lái hú』?還是,『lái hé』?」

還有那種分明每個字都認識,連在一起卻怎麼讀都不順溜的,真可謂神一樣的組合。

沒錯,下面這件文物名字還短一些……

【定窯白釉刻花龍首凈瓶】 現藏於河北省定州市博物館

每次被問得很尷尬的時候,便只能大著膽子按自己認為的讀音去念了,可謂是「秀才看字念半邊」,也是非常有勇氣的了,而且還要裝作自己知識很淵博的樣子……

聽到你的發音,估計坐在展台上的文物們都要尷尬地哭出來了吧?

為了拯救「沒文化真可怕」的你,文物們緊急開會研討,為你舉辦了一場漢(尬)字(聊)大會!

來!接好啦!

首先,從哪裡跌倒就從哪裡爬起,灰陶說了,不讀對它的名字,它就不放你走!紅陶定窯白釉刻花龍首凈瓶也表示強烈同意!

盉(hé)是古代的盛酒器,或說是古人調和酒、水的器具,在商代的陶器和青銅器中都可見到。

盉的基本造型是深腹,圓口,前有流,後有柄。

鬹(guī)是新石器時代陶制炊器。從質地分有紅陶、白陶兩種。鬹造型多樣,一般口沿一側有上仰長流,直頸連腹,腹下承以三足。頸至腹間置繩索狀曲柄,以便提拿。腹與足相接處貼飾凸弦紋。於器下燃火可加熱器內之水。

另一個角度的

【龍山文化紅陶鬹】

盉(hé)是古人調和酒、水的器具,用水來調和酒味的濃淡。

逨盉造型獨特,構思奇妙,從銘文得知,是西周單氏家族第八代逨(lái)為祭祀皇高祖單公而做的一件禮器。

Lái hé!來吧,跟我一起念!

鑒於民以食為天,更鑒於吃貨觀展者眾多,我們再來介紹兩個跟「吃」有關的文物吧!

【格伯

】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鼎最初是煮肉的鍋,而簋(guǐ)是盛放熟食的碗,但隨著西周禮樂制度的不斷完善,它們逐漸演變為重要的禮器。

【陶袋足

】 現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

鬲(lì)是一種常見的炊煮器,類似於現在煮飯燒水的鍋。因為它三足中空,形似口袋,並且連在一起,因而被稱為連襠袋足鬲。

吃完喝完,我們再來看看兵器。

下一位文物選手即將閃亮登場!它的構造很簡單,簡單到你不敢確定它的讀音。

Duang~duang~duang!

知道怎麼讀嗎?

殳(shū)是古代的一種兵器,最初用竹木做成,用來抵禦毒蛇猛獸的攻擊,周朝時出現青銅殳。

後來,殳的下部增設帶有尖刺的銅球,不僅能刺殺,還能錘擊。戰國末期,殳逐漸退出了戰場。

【銅

】 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戣(kuí),古代一種變形的戈類兵器,功能與戈相似。戣的分布比較局限,商周時期在四川等西部地區比較流行。

從《說文》《孔傳》等對戣的記載,可以看出,戣當初更多地被看做是一種周禮的禮器。

【銅

】 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還有,鈒(sà),一種鐵把小矛,可惜現在存世的實物已經非常少見。不過,鈒還有一層意思,就是用金銀在器物上刻鏤、嵌飾花紋。

【金

花釧、金鑲寶石鐲】 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

最後,還有這個喜感十足的鉞(yuè)

【獸面紋銅

】 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這件銅鉞形體巨大,兩面均透雕著張口怒目的人面形,眉、目、耳、鼻、口均突起。

鉞乃兵器,形似斧頭卻比斧頭大很多,屬於威武雄壯中不實用的兵器,因此被當成禮兵器。

博物館漢(尬)字(聊)大會進行到這裡,你還好么?認出了幾個字?

更多專業知識請回復99查詢

各類文玩的知識和鑒別方法

(輸入數字直接查詢)

例如輸入「1」,查詢「天珠知識」

歡迎大家聯繫我們小編微信號一起交流探討,若你想了解更多古玩,文玩的某些的文章,歡迎給我們留言投稿,我們希望在共同的研究和探討中和大家一起進步!

平台合作請聯繫:

文章投稿轉載請聯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玩那點事兒 的精彩文章:

藏族古代琉璃珠
8個文玩套路,商家絕不會告訴你!一不小心就被坑!

TAG:古玩那點事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