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二戰日本實力遠不如德國,為什麼比德國打的時間更長?

二戰日本實力遠不如德國,為什麼比德國打的時間更長?

二戰時日本的實力遠不如德國,為什麼卻比德國堅持的時間更長?

二戰爆發前,1939年,世界各主要工業國的排名如下:

第一:美國。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資源豐富,工業產值約佔世界的38.7%。

第二:蘇聯。1937年第二個五年計劃完成時,蘇聯的工業產值已躍居世界第二,約佔世界總產值的17.6%。

第三,德國。工業底蘊雄厚,科技發達,人才眾多,工業產品精良,工業產值約佔世界的13.2%。二戰爆發後,德國佔領了歐洲大部分領土,工業產值佔到世界的三成以上。

第四,英國。老牌工業國,工業產值佔世界的9%。

第五,法國。法國工業實力與英國不相上下,但受一戰和經濟大蕭條影響,開工率不足,產值只佔世界的4.5%。

第六,日本。日本資源匱乏,所佔領的地區也大多比較落後,產值佔世界的3.8%。

從上面可以看出,二戰時期,日本的工業實力遠不如德國。

從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到1945年5月投降,德國共打了近6年。而日本從1937年到1945年共打了八年。而且在德國投降後,日本又獨自與盟軍打了三個月。


那麼,為什麼日本在二戰中比德國堅持的時間還要長呢?

1.二戰初期日本面對的對手比較弱。

在美國參戰前,日本面對的對手主要是中國和東南亞各國(大多是英國荷蘭法國的殖民地)。

盧溝橋事變爆發後,中日全面開戰。中國先後組織了淞滬會戰、上高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等重大戰役,打破了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但中國仍然節節敗退。面對日軍的瘋狂進攻,中國只能以土地換時間,以拖待變,等待美英對日開戰。

而日軍進攻東南亞則更順利,如入無人之境,輕鬆佔領多個國家。

直到美國參戰,日本才遇到了真正勢均力敵的對手。


2.美國實行先歐後亞的政策。

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後,美國對日宣戰,德國作為日本盟友也對美國宣戰。美國在分析了局勢後,決定實行先歐後亞的政策。

二戰時期,歐洲是世界的經濟、政治中心,也是二戰的主戰場,只有先在歐洲擊敗德國,才有可能儘快結束戰爭。所以,美國之所以先歐後亞,並非是為了照顧「表哥」英國,也不是歧視中國,而是局勢使然。

由於美國把軍隊主力和多數戰爭資源投入歐洲戰場,對亞太地區投入太少。所以,日本在戰場上節節勝利。

中國東部大部分地區淪陷,東南亞幾乎全部被日軍佔領,麥克阿瑟從菲律賓逃到了澳大利亞。

直到德國敗局已定,美國才逐步在亞太地區增兵,並增加對中國的援助,開始大反攻,很快就打敗了日本。


3.日本人陷入戰爭狂熱。

工業產值代表了一個國家的工業實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但日本卻有一點不同。

「神風」特工隊其實戰果很小

二戰時期的日本人已經陷入了戰爭狂熱,日本男人在戰場上不懼死亡,女人不惜廉價出賣自己來支持戰爭。一支不怕死的軍隊往往戰鬥力爆表。於是,日本表現出的軍事實力超出了它的工業實力。

日本人正是靠著不怕死的精神,用身體去抵擋美國人的飛機大炮,最終把戰爭延長了一段時間,比德國堅持的時間更長。

但是,也就僅此而已了,美國還是徹底擊敗了日本。因為美國的工業實力超出日本太多,靠精神力量並不足以彌補。

歡迎關注,大家也可以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揭秘吳佩孚為什麼打不過北伐軍,第五條才是重點!
蘇聯解體帶給俄羅斯哪些歷史教訓?

TAG:雲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