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錢乘旦: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大國」興替

錢乘旦: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大國」興替

原標題:錢乘旦: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大國」興替


全文共6391字 | 閱讀需12分鐘


作者簡介:錢乘旦,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是世界現代化進程和英國史。


我們現在傾向於把世界近代史的開端定在1500年前後,為什麼?這是個很大的問題。但有一點大體上可以概括,就是1500年前後是資本主義世界體系開始形成的時期。這樣來理解關於1500年前後的事,理解世界近代史的開端,就比較容易了。


這樣,在資本主義發展史上,「大國」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1


西班牙、葡萄牙、荷蘭:重商主義時期


資本主義的早期階段是重商主義階段。重商主義是一種經濟理論,但更是一種實踐。重商主義和後來的經濟理論相比,尤其是和20世紀以後的經濟理論相比,只是一種非常簡單的思想。按照重商主義理論,財富唯一的表現形式是貴金屬,簡單地說就是金和銀。我們都知道金銀是貨幣,它們不是財富本身,而是財富的衡量標準或保存手段。可是重商主義把金銀看作財富唯一的體現形式,這樣一來,任何人要想富有就要擁有更多的金銀。但重商主義是討論國家貧富的一種理論,所以所謂的財富多少,是針對國家而不是針對個人的。


弄到最多的金銀,可以採用什麼方法呢?實際上無非兩個途徑,一是經商、貿易,二是暴力搶劫。我們發現在15、16世紀之交,西方有些國家走出國門開始進入海洋。做什麼?第一經商,第二掠奪,經商不過癮就掠奪。


最早的殖民主義國家飄洋過海到處覓寶,結果出現了「地理大發現」。沒有地理大發現,我們這個世界還不成為一個「世界」;地理大發現之後,不同的地方都聯繫起來了,形成了「世界」,一個世界體系。



地理大發現的目的是什麼?就是追求財富,而且財富的概念非常明確,就是貴金屬,是金銀。這樣我們就能理解西班牙和葡萄牙在那個時期的所作所為。尤其是西班牙對所謂新大陸的劫掠極其殘暴,充滿了血腥。印第安人90%以上被消滅了。為了填補人口空缺,就開始從非洲進口黑奴,這樣又造成一種新的類型的商業貿易,即奴隸貿易。這就是在資本主義早期發展階段的情況,西班牙和葡萄牙代表著重商主義的早期階段。


我們可能要問:為什麼最早出現在大國舞台上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而不是其他國家?最主要的原因是這兩個國家在歐洲最早從封建分裂狀態中走出來,形成了自己統一的國家,出現了強大的中央政府。當時,國家統一的形式表現為絕對主義王權(我們過去翻譯成「專制王權」),在歐洲所有國家中,這兩個國家最早出現這種國家形態。資本主義追求金銀財富,絕對主義王權則執行和推動重商主義,兩者結合,才使西班牙和葡萄牙成為近代以後世界上最早的「大國」。


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重商主義是早期重商主義,在這個階段我們看到更多的是一種血腥的暴力、直接的搶劫、赤裸裸的爭奪。西班牙和葡萄牙當時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中世紀的封建主義殘餘,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19世紀。到19世紀兩國殘存的封建主義因素仍然相當多,因此,它們沒有繼續發展。


17世紀,西班牙和葡萄牙被一個新興國家取代,這個國家就是荷蘭。17世紀是荷蘭的世紀,荷蘭有一個綽號叫「海上馬車夫」,非常貼切地表述了荷蘭的特點。什麼是馬車夫?就是運輸隊。荷蘭人17世紀在世界海洋上到處跑,跑來跑去運輸商品,賺取了無數的商業利潤。


荷蘭通過海上貿易,把重商主義推向比較成熟的階段。今天人們在商業活動中繼續使用並且是非常熟悉的許多方式,比如說信貸、金融、簿記等等,都是在荷蘭創造或完善的。荷蘭創造了早期的信貸制度和金融體系,更重要的是創造了銀行——在荷蘭之前,人們只知錢莊而不知銀行。荷蘭的做法是讓國家出面來提供擔保,在此基礎上把歐洲很多閑散的資金吸收到荷蘭,積聚起非常雄厚的商業資本。荷蘭的經歷說明,一個世界強國必須在世界上起金融中心的作用,這個經驗為後來其他資本主義國家提供了先例,所以後來的資本主義大國都在不同階段充當世界金融的中心,比如英國、美國等。


荷蘭取代葡萄牙和西班牙是有道理的。在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早期重商主義中,封建因素太多,到荷蘭的時代這些殘餘被清除。荷蘭是商人的國家,這和荷蘭的歷史發展有關。歷史上,荷蘭從來沒有成為一個獨立國家,一直到16世紀都是這樣。荷蘭獨立的政治實體是在16世紀才出現的,當時荷蘭反抗西班牙的統治,通過解放戰爭組成獨立國家,走上世界舞台。荷蘭很早就是一個商人的社會,是商人城市組成的地區。1560年荷蘭已經擁有1000多艘商船,是中世紀歐洲最強大的海上強權威尼斯最強盛時商船總數的三倍。到1700年,荷蘭擁有1萬多艘商船,這個數字非常龐大,當時記載說荷蘭沿海布滿了港口,港口中停泊著無數船隻,桅杆豎立在那兒就好像是樹林一樣。


2


英國和法國:自由資本主義時期


荷蘭的強大維持了一個世紀左右,到18世紀就衰落了。取而代之的是兩個新的國家,英國和法國。這兩個國家在資本主義發展階段上都各自接連走出了兩步,它們的影響更大,在世界上取得控制權的時間更長。這兩步,第一步是從早期重商主義走向晚期重商主義;第二步是從商業主義走向工業主義。這是走向現代世界的關鍵兩步。


晚期重商主義和早期重商主義的理論差別其實不大,兩者的出發點基本相同,都把貴金屬看作是財富的唯一體現形式,看作是國家基本的追求目標。但是如何得到最多的貴金屬?兩者看法則不相同。晚期重商主義在如何少買多賣問題上有自己的看法,它認為賣東西應該是賣自己的東西,只有這樣才有牢靠的保障。別人的東西也可以賣,但賣別人的東西終究有風險,天災人禍一來,別人的東西就沒有了,你就無法賣;沒有東西賣了,從哪裡去獲得金銀呢?這是晚期重商主義非常重要的思想。


自己的東西從哪裡來?這是一個問題。自己的東西最好就是自己生產出來,農業生產的糧食可以賣,但賺不了多少錢;最好是賣製造品。這樣一來,手工業生產就重要了,因此,國家鼓勵生產,尤其是鼓勵手工業的發展。英、法在這個方向上邁出了重要一步,使它們和荷蘭的情況不再相同。荷蘭在18世紀開始衰落,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的重商主義始終停留在早期階段。荷蘭太小,資源也太少,今天這個荷蘭已經比原來大出1/3了,是填海造出來的。原來的荷蘭面積更小,很難在生產的方向上取得突破。


英、法的資源要豐富得多,人力資源也多,一旦把注意力轉向生產,工業主義的傾向就會出現。換句話說,工業革命的前提之一是社會注意力轉向生產,尤其是製造業生產。生產環境如果比較好,有比較好的社會、經濟和政治制度保障;同時對生產的需求不斷增加,對產品的接受能力非常大(包括海外市場),這時,人們就會想盡辦法保證需求得到滿足。這種情況下,如果已有的人力資源和生產潛力已經發揮到最大,仍無法滿足市場需要,人們就會在其他方向上想辦法,會在新的技術、新的生產組織方面考慮問題,在這種背景下,工業革命就出現了。這就是英、法為什麼又邁出了第二步。


都鐸王朝統治下的英國和波旁王朝統治下的法國都具備了向現代社會過渡的一些條件,即它們都走出了中世紀,走出了封建分裂狀況,形成了統一國家和強大的中央政府,在強大政府的保證下,執行著重商主義的經濟政策。我堅持一個非常基本的觀點,就是重商主義並非個人行為,而是國家行為。在英國和法國,當它們建立了統一國家、克服了封建分裂狀態之後,強大的國家政權推行晚期重商主義的經濟政策,使國家出現了較快發展,並且把自己變成歐洲強大的國家——英國成為海上強國,法國成為陸上強國。英國成為海上強國其實並不早,16世紀下半葉都鐸王朝形成後英國才建立第一支海軍,都鐸王朝建立前,海洋對英國所起的作用都是負面的,它為入侵者提供了一條進入英國的大道,所有人都可以坐著船進入英國,進行入侵。而一旦海軍建立起來,海洋的重要性就體現出來,成為英國走向世界的通暢途徑。都鐸王朝大力發展生產,保護和促進貿易,使英國第一次成為歐洲強國。


法國的波旁王朝也一樣,它也動用國家力量執行重商主義,發展本國工商業,特別是發展手工業。但兩國側重點不同,英國注重像羊毛這樣的日用品,而法國比較偏重宮廷用品、貴族消費品,比如說香水,直到今天都有這種傾向。一開始就出現的細微區別,到後來影響到工業革命的不同特徵。這樣,英、法在17、18世紀都成為重商主義的歐洲強國。但第二步是從商業主義走向工業主義,這一步的影響更大,工業革命就是在這個階段出現的。但這一步是絕對主義王朝統治所不能完成的。絕對主義王權控制下的重商主義實際上是在國家嚴格控制下的經濟活動,專制君主出於對自身利益的考慮而對各經濟部門採取不同態度,會對經濟發展產生強烈的束縛作用。絕對主義王朝統治曾經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段里對國家的發展起積極作用,可是越出這個階段,就會阻礙國家發展。


所以重商主義和絕對主義政權之間有非常微妙的關係。


這樣看來,走出第二步的條件應該是在經濟領域之外尋找新的環境和制度建構。我們看到英、法的確在這方面出現了新動向,出現了推翻絕對主義君主制的努力,在英國表現為17世紀的革命和光榮革命,在法國表現為從大革命開始的一系列政治革命。


英國在17世紀爆發革命,旨在推翻君主專制。但最終它是通過光榮革命克服了絕對主義王權、建立君主立憲制的。光榮革命創造了新的政治制度,這就是君主立憲制,在這種制度下,君主仍然存在,但權力被議會取代,議會成了國家最高主權。光榮革命後的英國出現寬鬆、平和的政治和社會氛圍,並且一直維持到今天。光榮革命後的300多年中,英國內部始終沒有出現過其他國家所不斷發生的內亂、動蕩、內戰和暴亂,這對英國來說是非常難得的,使它把注意力集中在經濟發展上。光榮革命後出現的新政治結構有可能讓社會中的每個人為追求自身利益而發揮創造性,這種社會和政治形態在當時的世界是獨一無二的。


18世紀,英國經濟突飛猛進,前半個世紀是「農業革命」,後半個世紀爆發了工業革命。工業革命一方面得益於國內市場擴大,一方面與殖民擴張有關。英國殖民統治和西班牙、葡萄牙的不同,英國把殖民地當成帝國商業網路的組成部分,殖民地和母國之間是一種以生產為基礎的商業往來。這種關係及帝國在整個世界的大規模商業活動,使英國產品的需求量不斷擴大,最終達到無法滿足的程度。這樣,人們開始尋找新方法、新技術、新的生產組織形式等等,企圖去滿足無限擴張的需求,於是工業革命就被刺激出來了。


我想這就是英國最早發動工業革命的原因。


回過頭來看法國。無論是從資源的豐富、政府的強大、國力的增長,還是從各種資源的整合來說,法國都遠遠優越於英國,理應比英國更早發動工業革命。但是法國沒有做到這一點;問題出在法國的絕對主義王權統治沒有像在英國那樣及時消失,它太強大,太牢不可破。法國直到18世紀末才終於啟動推翻絕對主義君主制度的過程,結果就沒有能及時從第一步邁向第二步;而在終於邁出第二步時,受到的干擾又太大。


推翻絕對主義君主制度的過程延續了很長時間,法國大革命本身就延續了25年,結果又沒有能完成這個任務,後來又多次發動革命,才算初步解決問題,但這已經是19世紀中葉了,英國早已啟動了工業革命。可是法國的絕對主義陰魂不散,仍然以其他形式表現出來,到19世紀下半葉我們仍不時看到恢復個人統治的努力和企圖,法國的政治氛圍始終不利於經濟發展。


但英國的工業革命對法國造成了巨大壓力。工業革命一旦啟動,就立刻對周邊造成巨大壓力,而法國是最早受到壓力的地區,並且壓力最大,所以它也最早體會到必須追上英國的步伐。英法爭奪海洋控制權已有一個世紀,18世紀兩國一直在爭奪世界霸權,法國已經居於下風,而英國的工業革命一爆發,法國就意識到不得不緊緊追上。所以法國在19世紀面臨著雙重革命,即同時要進行政治革命和工業革命。從結果看,法國做得相當不錯,到19世紀末,法國的國家制度問題終於得到解決,工業化也基本完成,成了歐洲第二個工業化國家。法國在和英國爭霸中始終屈居第二,原因很多,但和法國在制度轉換過程中經歷了更多曲折、遭遇了更多困難是有根本聯繫的。

當這兩個國家完成工業化時,世界資本主義發展到了工業主義階段。兩國工業化是在自由主義理論指導下進行的,國家執行自由放任政策。兩國的強國地位,標誌著自由資本主義的鼎盛時期。


3


德國、日本:資本主義的變種


工業革命對世界造成巨大衝擊,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走上工業化道路。後發展國家經受著越來越大的壓力,而追趕先行國家就成了很多後發展國家的目標。在這種情況下,一種新的工業化模式在有些國家形成了,其始創者及最早的典型是德國。


德國的統一完成得很遲,到19世紀70年代才終於成功。這使德國在很長時間中落在英、法等國後面,工業化起步很晚。為了追趕西歐國家,德國實行「趕超戰略」,也就是國家有意識地指導經濟發展,動用國家力量推動工業化,由此而追求經濟的高速度發展。這是對自由資本主義工業化道路的蓄意背離,因為自由資本主義最基本的原則就是國家不參與經濟活動,只充當「守夜人」。因此在德國形成了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可以把它叫作「統制主義」發展模式。德意志帝國建立後,俾斯麥領導下的帝國政府有意識地執行這種經濟政策,創造了經濟發展的奇蹟。



在這種政策指導下,德國跨越第一次工業革命,而直接進入第二次工業革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所以我們說德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執行趕超戰略的國家,是第一個追趕現代化的國家。


但德意志帝國最終走錯了路。在德國政治發展過程中,中下層民眾的努力最終是失敗的,容克地主控制了主導權,德意志帝國就是掌握在容克地主手裡。容克地主是一個舊的統治集團,為保證統治的合法性,它煽動極端民族主義,公然用武力挑戰世界霸權,表現出強烈的擴張色彩。這樣的國家一旦出現就對整個歐洲形成威脅,後來把歐洲推上戰爭之路。一次大戰結束後,德意志帝國解體了,但德國沒有在戰爭的道路上停下來,相反,它又把世界推向更大規模的戰爭,對整個世界造成重大傷害。德國的發展道路代表著資本主義的一個變種,表明在傳統的舊統治集團領導下,國家會向什麼方向發展。



類似於德國的是日本。明治維新後,日本儘管在經濟發展方面取得明顯成就,但由於日本現代化是在舊的武士階層領導下進行的,最終竟和德國一樣走上軍國主義道路,它一再發動侵略戰爭,給世界造成重大傷害。在德國和日本的經歷中,既可以看到它們創造的成功經驗,也可以看到它們留下的嚴重教訓。

4


美國:當代資本主義的集大成


英、法等國走的是自由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但自由資本主義的種種弊端到19世紀下半葉已經很清楚,其中有兩大要害,一是大工業生產的社會性質和企業各自生產的無政府狀態間的衝突,造成周期性經濟危機,每隔若干年就出現一次,對生產和社會造成破壞。二是在「自由放任」理論的指導下勞動民眾的貧困化,工人階級苦難深重。馬克思對這些現象作了深刻分析,《資本論》的闡述是極為精闢的。


到19世紀下半葉,自由資本主義發展到頂點,再也走不下去了。20世紀往哪裡走呢?就在這時,資本主義發生了變化,出現了資本主義的當代形態,而集大成者就是美國。起初,美國是和英國一樣走自由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的,它在20世紀初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但自由資本主義的弊病也在美國日益明顯,最終,在1929年引發了世界性經濟危機,整個經濟全面崩潰。為擺脫危機,羅斯福實行「新政」,實際上代表著資本主義新的發展方向,它使資本主義越過了「自由放任」階段,在「看不見的手」旁邊,又放上一隻「看得見的手」,即政府操作的手。這樣,看得見的手和看不見的手共同運行,為了保護市場的「自由」,國家走進經濟領域進行干預,從而完全修改了由亞當·斯密開創的自由主義經濟理論的基本原則。國家有意識地控制市場,甚至在必要時可以中止市場,目的是拯救市場。這是一次靜悄悄的變化。現代美國是非常典型的混合經濟,美聯儲就是這種新運作方式的代表性機構。美國的做法體現著當代資本主義的特徵,所以美國是當代資本主義的集大成者。



美國在20世紀的強盛是和這種新的資本主義經濟形態相關的;美國的超強地位、特別是蘇聯解體後的獨大局面,現在也是客觀事實。但從歷史看,任何現象都只是歷史範疇,其存在也僅僅是歷史的存在。因此美國的強大,歸根結底也只是歷史而已,問題只在於這段歷史我們還要經歷多久。


文章來源:《文匯報》(2007-01-22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國家歷史 的精彩文章:

戰爭的爆發:何為「修昔底德陷阱」?
到底誰才是端午的主角?(端午送好禮!)

TAG:中國國家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