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藝 > 懶得動的吃貨,顏值倒是意外的高

懶得動的吃貨,顏值倒是意外的高

黑足鮑(Haliotis iris),來自原始腹足目鮑科鮑屬。如果你已在餐桌上邂逅過它,想必那寬大黝黑的腹足一定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你知道嗎,為了來到你面前,它們跨越赤道,至少跋涉了11000公里。為了報答這份珍貴的情誼,我們或許應該對它多一些口感之外的了解。

黑足鮑的貝殼。圖片:Eddie Hardy / gastropods.com

慵懶的吃貨

南太平洋的美麗島國紐西蘭,是黑足鮑的故鄉。和同樣分布在紐西蘭的黃足鮑H. australis相比,黑足鮑算得上是非常懶的吃貨了。

黑足鮑常在岸邊取食由海流和潮汐帶來的海藻,而且似乎並不挑食,它們並不怎麼挪窩,海流會源源不斷地帶來海藻。而黃足鮑則似乎對吃要有追求一些,它們會更加積極地尋找附著在岩石上的海藻。

黑足鮑並不怎麼挪窩的進食策略讓我想到了這隻樹懶。圖片:lckubo / youtube

儘管黑足鮑不怎麼愛挪窩,但它們也並非在海岸邊隨意分布,而是存在著相對涇渭分明的界限——殼長小於70mm的幼體傾向選擇中潮帶的石縫或石塊下的「兒童樂園」,而成體則傾向於選擇低潮帶的「成人世界」

這樣的選擇與黑足鮑對光的反應有關。當個體較小時,它們通常體現出避光性,這使得它們會尋找躲避處,避免被捕食;稍大些的個體則對光不怎麼敏感。黑足鮑,也深諳蟄伏之道

野生環境下的成體黑足鮑。圖片:New Zealand Marine Studies Centre

黑足鮑的成長不僅意味著它們要踏入位於低潮帶的「成人世界」,也意味著它們需要擔負起繁殖的重任。它們大約在4齡、殼長約60mm時達到性成熟。

夏末秋初是它們繁殖的季節。成熟的雌鮑與雄鮑排出配子,在海水中完成受精、孵化。剛剛孵化出的幼體是在水中漂浮生活的,如果它們足夠幸運沒有被洋流衝散,也未被以浮游生物為食的捕食者吃掉,那麼大約經過三天,它們就可以發育成底棲生活的稚鮑了。它們將在淺海的岩礁質海底繼續生活,並茁壯生長。

最美的鮑

黑足鮑被譽為世界上最漂亮的鮑,然而你可能覺得怎麼看它們都是一副相貌平平的樣子。不急,它的美麗只是藏了起來,讓我們一道去好好發掘一番。

如果你跟鮑魚打過交道,你或許知道鮑魚身體由一個寬大的貝殼和貝殼下的軀體組成。軀體之中,肌肉質腹足佔據了大部分體積,這也是我們最主要的食用部分。翻開它們寬大的腹足,我們便可以見到充滿珍珠光澤的殼內面,這便是鮑魚的珍珠層

鮑魚的腹足。圖片:geminiconnect.com

上:皺紋盤鮑的貝殼;下:雜色鮑的貝殼。圖片:H. Zell / Wikimedia

黑足鮑的殼內面通常為藍、紅和綠等多種色彩交錯,就如彩虹一般。它們的種本名iris在希臘語中是彩虹的意思,就是為了描述它們絢麗多彩的貝殼。

黑足鮑的貝殼。圖片:H. Zell / Wikimedia

如果只以殼內面的彩虹色澤評選上最漂亮的鮑,恐怕有些難以服眾。讓我們繼續發掘黑足鮑的美麗,不過這次恐怕要多從表面下些功夫。

黑足鮑的外殼常常呈紅褐色,這是為了使自己與環境融為一體的保護色。如果將這層外衣打磨去,它們美麗的一面才會真正顯露出來,經打磨後的黑足鮑殼呈現出藍綠色的金屬色澤。如果說殼內面的藍、紅和綠等交替的珍珠光澤像是彩虹的顏色,那麼經過打磨的殼面,則像極了充滿神秘和未知的宇宙。

經打磨的黑足鮑貝殼。圖片:J J Richards

獲取美麗的代價

要說最熟悉黑足鮑的,肯定要屬與它們一同生活了上千年的毛利人了。毛利人不僅會食用黑足鮑的肉,還會將其殼製成工藝品。在毛利人的木雕中,常常用黑足鮑的殼做成雕像的眼睛。他們相信,這些如同星空一般絢麗的貝殼,代表著祖先在夜空中向下凝視的雙眼

毛利人的雕塑。圖片:JShook / wikimedia;Barni1 / pixabay

此外,一些當代的紐西蘭珠寶商還會利用黑足鮑的殼製作胸針、項鏈、耳環、手鐲、護身符、手鐲、吊墜、戒指等現代首飾

黑足鮑美麗的貝殼賦予了它食用之外的價值,然而這種美麗,有時也意味著危險。作為鮑屬中體型較大的一種鮑,它們生長並不迅速。因此,為了平衡黑足鮑的種群數量與人類利用之間的矛盾,紐西蘭政府制定了一套嚴格的規定:黑足鮑僅能採用自由潛水(不攜帶水下供氣設備,僅以單一呼吸和屏息進行的潛水活動)的方式捕撈。

不僅如此,紐西蘭政府對黑足鮑的捕撈規格也做了限制:黑足鮑的可捕規格為125mm,每人每天配額只有10隻。要達到這個規格,黑足鮑至少需要7、8年。

一些捕撈者會帶上一小瓶氧氣以備急需,如果上岸時氧氣完好無損,這樣的情況並不算違反相關法律。圖片:Ken Bailey / californiaoutdoorsqas.com

這一規定看似嚴苛,但在早前,人類捕撈鮑也是採用這種方法。最早關於鮑魚的漁業記錄是公元425年的日本,一位叫做Osahi的潛水者便已利用自由潛水捕撈鮑魚,同時記錄的還有潛水作業的風險。425年9月12日,Osahi進行潛水捕撈鮑魚,他唯一的保護措施就是綁在手腕上的繩子。這一次Osahi下潛的時間似乎有些長,船上的同伴發現事情不對,急忙將他從水下拉出,可是為時已晚。Osahi已經離開了,但他的手還保持捧著的姿勢。在他手中,是一隻巨大的鮑。

早期捕撈,那根綁在手腕上、同時牽在同伴手中的繩子,就是生命線。圖片:cdlib.org

得益於當今便利的國際貿易,黑足鮑、大西洋胸棘鯛/長壽魚(Hoplostethus atlanticus)、拉氏南美南極魚/南極冰魚(Patagonotothen ramsayi)、巴西真鯧/阿根廷斑點鯧(Stromateus brasiliensis)等等,這些我們本不易企及的異域風物,現今已越來越多地在餐桌上與我們邂逅。

大西洋胸棘鯛、拉氏南美南極魚,以及18800公里之外的巴西真鯧。圖片:SeaFIC & INIDEP & Vaske Jr., T. / Fishbase

當我們與它們相遇,除了品嘗那些生長地獨特物候為它們積攢的風味外,那些遠道而來的故事,又何嘗不是一道美味呢?

本文是物種日曆第4年的第239篇文章,來自物種日曆作者@Sundayhao。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物種日曆 的精彩文章:

「火就藏在這裡面。」
當紅「小鮮肉」竟被當飼料,什麼仇什麼怨

TAG:物種日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