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袖有新成詩,欲見張韓老:讀古詩札記選

袖有新成詩,欲見張韓老:讀古詩札記選

垂絲海棠,八月二十六日傍晚攝於師大西校區

明天的到來意味著這個記事本已無法再提供新的一頁由你來書寫日常。這一年裡,你曾帶著它四處奔走。它開始是空白的,而現在則滿滿的。「滿」意味著晚上寫完這最靠後一頁,它將退守到書櫥里,和其它年份的記事本一樣,等著灰塵飄來模糊它們,意味著從明天起將由另外一個新的日記本,繼續打撈你的日常,並牽引著你的右手,一次次寫下……

袖有新成詩,欲見張韓老:讀古詩札記選

:這些札記選自2015年12月的讀書筆記;

1:有時忽惆悵,匡坐至夜分——李白《贈何七判官昌浩》;

2:「袖有新成詩,欲見張韓老」(賈島《攜新文詣張籍韓愈途中成》),兩句詩,一個文學青年急切的形象……

3:有唐一代,杜甫逝去後,樊晃首編杜集,開後代杜詩輯注之先河;韓愈撰《題杜工部墳》;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推崇杜詩;元稹寫《唐檢校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元稹之論,奠定論杜的基礎……

4:元稹將杜甫詩歌與風、騷、沈、宋、蘇、李、曹、劉、顏、謝、徐、庾等相比,將杜甫放在他之前的詩歌史中來評價,言:「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

5:太白以天分驅學力,少陵以學力融天分;

6:蔡邕愛藏書,多達萬餘卷,晚年將所藏之書載數車贈給王粲(建安七子之一),剩下四千卷留給女兒蔡文姬。歷經戰亂後,這四千卷也散失,曹操曾要求蔡文姬將蔡邕所傳之書寫下來,蔡文姬憑藉記憶寫出四百多篇;

7:曹植:從六朝到唐初時代的詩神;

8:759年,杜甫從華州逃難到秦州,又從秦州逃難到成都,在大約半年時間內,寫詩119首,而且絕大部分是極好的作品;766年,杜甫到夔州,大曆三年(768年)出峽,在夔州兩年有餘,作詩436首;這兩個階段是杜甫創作上的高峰期。他一生流傳下來的詩篇按浦起龍在《讀杜心解》中的統計是1458首;

9:所遇無故物,焉得不速老——《回車駕言邁》;

10:從現在觀點看,清人查慎行是詩人(他的《敬業堂詩集》),是學者(他的《蘇軾補註》,兼有這種身份的古典詩人不多見),是詩論、詩評家(他的《初白庵詩評十二種》,在這方面努力的古典詩人較多,宋、元、明、清時期皆有,清代為最);

11:近讀孫奇逢,自明入清的理學家,一生布衣,講學今河南衛輝夏峰村二十多年,人稱「夏峰先生」,九十又二歲而歿;其《夏峰先生集》讀來無疲倦無疏遠之感,那麼多理學家中,他的日常性給人親切感;

12:酌酒與君君自寬,人情翻覆似波瀾。白首相知猶按劍,花枝欲動春風寒。世事浮云何足問?不如高卧且加餐。——王維《酌酒與裴迪》;

13:好書如隔世,久客似無家——艾可翁《番陽道中》;

14:南宋詩人楊萬里,號誠齋;他許是一個極有情趣的詩人,有這幾首詩直接將自己放入詩中,寫自己,如《誠齋待月》、《夏夜誠齋望月》、《小齋晚興》、《誠齋步月》(這首開句「先生散發步庭中,孤月行天露滿空」,和蘇軾的「老夫聊發少年狂」,已是完全不同的形象來);他也許亦是一個不愛睡懶覺的詩人,或者說一位容易在早上觸發詩歌靈感的詩人,他也許意識到這點了,「曉」包含多重意義就來到他詩中,《曉看芙蓉》、《暑中早起東齋獨坐》、《曉登萬花川穀看海棠二首》、《曉行東園》、《十一月朔早起》、《曉穿芙蓉徑二首》、《曉起探梅四首》、》清曉行散》(早晨而作、早晨而詩思來襲,這樣的詩在他的集子中太多了),在《秋日早起》中他寫到:「窗紙尚昏昏,看到漸次明。卷簾啟後戶,披衣步中庭。汲井漱新泉,滿面吹寒冰。仰看天宇曠,微白復淡青。」到了現代社會,早晨對詩人的吸引力好像明顯下降了,取代而之的是夜晚、深夜,晚起的詩人觀看著夜色;

15:元結(字次山)詩集不易見到,僅在《全唐詩》中讀過,今在圖書館借閱一本《元次山集》,竟是1960年的版本。不知何故不再版一次。生於魯山死後亦葬於魯山的一位唐代詩人,杜甫曾作詩《同元使君舂陵行》記錄二人的交遊。晚唐時,李商隱撰文《容州經略史元結文集後序》一文。元、杜、李皆河南人。讀這些同樣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詩人,也可感喟如何寫他們曾經寫過的風物。曾去魯山二次,卻未能看一看元結墓,皆因當時不知元結為魯山人,友人亦未告之。元結和後來的詩人元稹,遠祖皆為鮮卑族人,北朝孝文帝改革,拓跋氏改元氏,鮮卑族漢化;

16:誰家最好山,我願為其鄰(賈島《望山》)。一個愛山(也許更愛看)的人,在居住上也要求有一個愛山的鄰居,「望」也許需要分享或需要「共望」,賈島望山,落腳在於找一位愛山的鄰居(知音難覓,苦悶纏身,「日日雨不斷,愁殺望山人」);杜甫也望山,杜集第一首即是《望岳》,不同於賈島山下而望,杜甫登高遠望,落腳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17:賈島年輕時尚還自題作詩,因窮困愁悶,綿延花甲,三十多歲初入長安後,自題之詩日漸減少,乃近乎無,先前的面對自然歷史感髮式的寫作也換了路數。他不停地投拜詩人、官員等朋友,或為詩或為生活或為得到舉薦,開始寫送別詩、贈詩、和詩、懷人詩、憑弔詩,他這之後的詩,每一首至少與一個生活中的人有關;他先前寫詩的路數縮身為現在詩歌中的一個觸角,一些詩句而已;他的詩篇可以梳理出他交遊的朋友圈;

18:常恐滴淚多,自損兩目輝——賈島《客喜》;

19:「匣有青銅鏡,時將照鬢看」(賈島《送杜秀才東遊》),「鬢邊雖有絲,不堪織寒衣」(賈島《客喜》);「鬢角」一定是古典文學中較有生命力的一個意象,詠懷、哀嘆、傷勢之詩,皆感慨系之。對於窮困的賈島來到,對「鬢角」的關注,就是細數歲月,這愁苦的日子自己已經過了多久了,觀看它,恰似有了這「鬢角之旅」,這單一的、衰敗的趨勢;

20:晚上購《葉適集》歸來,慚愧之至,今天才知道這位南宋時期重要的學者、思想家和詩人,宋史學業不精也……

21:1175年,南宋淳熙二年,葉適赴武義明招山訪呂祖謙問學;

22:夜深人不眠,細聽一葉落(改元人揭傒斯詩句,初次買到他的集子,也是初次讀到這位詩人);

23:811年(元和六年),賈島來到洛陽,初識孟郊(賈島也是在這年春天初識也居在洛陽的韓愈的),這一年賈島33歲,孟郊61歲,二人年齡相差28歲,人生境況也懸殊很大,11月賈島離開洛陽。二人交往有限,因為孟郊自806年(元和元年)11月,以56歲年齡任河南水路連從事,試協律郎,開始定居洛陽,一直到814年(元和九年),他轉任興元,自洛陽西行,以暴疾卒於河南閿鄉縣(今靈寶市境內),年64歲,即使會面也不過三年左右時間(古典詩人間交遊多數如此,如李杜,經常聚在一起坐而論詩者少矣)但詩作唱和,因文風相似,「郊寒島瘦」流傳至今。如今我們閱讀孟郊賈島好像早已忽略了他們間的年齡和其它差距,只有詩作真實可感。

24:「朔雪凝別句」(孟郊《戲贈無本》),這麼絕好的句子(今天讀到的最好的句子),來自孟郊賈島洛陽相識又別離時的場景,在賈島面前,孟郊確乎一個老師、老人了(賈島年輕近三十歲),孟郊用「戲」字入題,寫起詩來輕鬆許多,兩首詩下來,用詩描述了「賈島形象」;

25:李白這樣超然的詩人會喜歡、欣賞什麼樣的詩人呢?同代人中孟浩然(也許不是杜甫),前輩詩人謝脁……

26:杜甫也曾寫到孟浩然(甚或說是評價,在詩中評價另一位詩人,古典詩中較常見),他的《憶襄陽》,開篇兩句「吾友襄陽孟浩然,新詩句句堪盡傳」;

27:古典詩人多麼有禮貌、在意友情,詩人與詩人之間,多以詩相贈、互贈、相合,乃至酬酢,詩具有了禮物的功能,賈島寫到:「賴有別時文,相思時一吟」,在這樣的詩中進行追憶、描述、評價、送別,以此遞增著情誼;

28:倚詩為活計,從古多無肥——孟郊《送淡公》;

29:緊張的杜甫和放鬆的杜甫,都曾寫出過好詩。他將一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寫作上,他的情形與博爾赫斯下面一番話相符合:「我從來就感到,我的命運首先是屬於文學的。也就是說,可能有好多壞事或幾樣好事要隨我發生,但我知道,從長遠看,這一切都要寫成語言文字。」;

30:寂寂寥寥楊子居,年年歲歲一床書(盧照鄰《長安古意》);

31:雖長期偏居一隅,遠離帝都長安,多寫「地方性」而成為大詩人者,孟浩然是也;

32:晚年王維也許想起了他的好友孟浩然,他的輞川別業猶如孟浩然的鹿門山,但二人不同之處太多,歸隱旨趣亦不同。但是作為一個提醒,相比於遙遠的僅在文字中的陶淵明,孟浩然就在身邊,還是友人,對王維的選擇也許有著更直接的刺激……

33:正值寒冬,也許適合飲一杯酒吧!但是沒有愛贈人以酒的韋應物在,缺乏那用於喝酒的「瓢」,否則定會多飲,乃至於醉,他寫到「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他那麼愛贈酒,「秋山僧冷病,聊寄三五杯。應瀉山瓢里,還寄此瓢來。」,「酒和冷」誰在安慰著誰,也許二者互相取暖,他的這個充當酒具的「瓢」成了一個繼續贈酒的理由和存在,「復寄滿瓢去,定見空瓢來。若不打破瓢,終當費酒材」,就像兩個互相送行的人你送我我送你,幾次下來,已分不清誰是客人誰是主人了,這「瓢」滿瓢去空瓢回,可還得滿瓢送去,「此瓢今已到,山瓢知已空。且飲寒塘水,遙將回也同」,此種飲酒法,也只能酒盡瓢空。如果之前有白居易的邀請「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否」,也許更為溫暖。但不知道「山瓢」是什麼形態,想必容量不小,但「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想來也無菜可食,這柴火,它燃起來,這煮沸的水,這滾燙的石頭,都沒能把這酒溫一溫,冬天喝寒酒吧,如果雪飄下來,就手握一顆石頭雪夜往返……

34:同心一人去,坐覺長安空——白居易《別元九後詠所懷》。這樣的句子,白詩中不多見,這麼好,好像不是他寫的……

35:枯淡足自樂,勿為虛名牽——元好問;

36:碌碌成何事,天涯又歲闌——高啟《歲暮》。時間帶來的「傷害」一遍一遍,每一次都這麼清楚,臨近歲末還未到歲末,新詞未成,感慨已至,好像要剝開這皮膚外面的積累,今年的,一層又一層,又一個三百六十五個………

37:君言不得意,歸卧南山陲——王維《送別》;「歸隱」在當代詩中的消逝……

38:還是陶淵明和王維親切得多,最適宜日常多讀;杜甫讀起來費「情感」,消耗最大;曹植讓人感慨「孤獨」,我們幾乎寫不出好的友誼的詩;孟郊、賈島中的情感「悲苦」太多,宋人反之,蘇軾寫生命的激情,這三人的詩間錯著讀,也許就有了起伏;曹操、李白相比,詩篇結束時的曹操更讓人感到真實,是弱和無奈的勝利;元稹、白居易、韓愈,黃庭堅、陳師道,白居易和蘇軾乃至讀到的陸遊和查慎行一樣,詩太平滑、太順暢,不如元稹、韓愈和黃庭堅,有阻塞,讓內容在語言的陡峭出顯現出來;張若虛、劉希夷,為何要那麼努力地在詩中探討時間的本質,不如老老實實寫點細節,不如杜甫「惜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李商隱、李賀,我還是隔了些,還需要時間,這是感受和經驗的階段性和遞增性帶來的;謝靈運不如孟浩然和韋應物這麼被樂於閱讀,後兩者寫自然的視角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張籍、王建,現實感強的詩人,如果沒有杜甫這樣的詩藝,為何讓一個晚了一千多年的讀者讀來,覺得不如王維這樣題材的詩人更吸引人;阮籍、鮑照和謝脁,皆喜歡………

39:重讀完吉川幸次郎的《中國詩史》,改變了先前的印象,覺得不過如此,除第一篇和討論曹操、白居易、曹植、韋應物諸篇有新鮮的認識吸引我外,其他一般太平常;還是宇文所安好得多,讚嘆不已……

40:王維欲學陶淵明而不得,他沒有那麼決絕,歸隱不徹底,「亦官亦隱」,他的態度和性格使他選擇了「嵩山」、「終南山」、「藍田輞川」這樣的「歸隱地」,這是一個「空蕩的世界」,只有自然而已;相比來說,陶淵明算是「歸來」,回到老家而已,這明顯不同於王維的「隱」,這是一個有「日常生活」的世界,有「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這樣的場景,而這在王維詩中是沒有的……王維的「空」對應著陶淵明的「實」,似乎也是山水詩和田園詩題材的使然……

Author=王向威

二一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開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此或彼 的精彩文章:

TAG:此或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