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吾駕不可回——陶淵明的堅守

吾駕不可回——陶淵明的堅守

本文是我今年春天在一零一中學開設詩詞選修課的講稿,發到公眾號時有刪改。

上一次講了陶淵明的《飲酒》組詩中的一首,接下來我們再看其中的另一首。

《飲酒其九》

清晨聞叩門,倒裳往自開。問子為誰與?田父有好懷。壺漿遠見候,疑我與時乖。襤縷茅檐下,未足為高棲。一世皆尚同,願君汩其泥。深感父老言,稟氣寡所諧。紆轡誠可學,違己詎非迷。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

清晨聞叩門,倒裳往自開

「倒衣」,就是衣服沒有穿整齊。

這句是說,陶淵明清晨突然聽到有人敲門,於是慌慌張張穿上衣服,衣衫不整地出門迎接。

問子為誰與?田父有好懷。

「與」,讀平聲,是表示疑問的語氣詞。「田父」,就是一個種田的老人。這裡讀的「父」讀三聲,作父親的意思時讀四聲,泛指老人的時候讀三聲。「好懷」,就是一個好的情懷。

這是一個設問句,自問自答:敲門那個人是誰呢?原來是一位心懷善意的老農。

我們注意,這位老者不一定是真實存在的,很可能是陶淵明為了闡述他自己的思想而虛構出來的人物。這種手法在中國的古典文學中很常見,可以追溯到漢賦,司馬相如、東方朔都使用過這種手法。我們很熟悉的《赤壁賦》中的「客」,也是這樣的手法。這個虛構的人物,往往承擔著提出問題的角色。之後再由作者出場,對「客」的問題進行解答,實際上是為了闡述作者自己的思想。

壺漿遠見候,疑我與時乖。

「壺漿」,是古代的一種飲料。「見候」,就是被給予問候。「乖」,就是違背的意思。

這位田父拿著壺漿大老遠來問候我,原來是懷疑我與與這個時代相違背。實際上不用他懷疑,陶淵明就是要與這個時代相違背,就是不與那些小人同流合污。

襤縷茅檐下,未足為高棲。一世皆尚同,願君汩其泥。

「襤褸」,就是衣服破舊的樣子。

「高棲」,就是高明的隱居。

「尚同」這個詞,出自《墨子》,《墨子》這本書里專門以一篇就叫《尚同》。所謂「尚同」,就是提倡大家都一樣。

「汩其泥」,也是個典故,出自《楚辭》。《楚辭》里有一篇《漁父》(注意這裡的「父」也要念三聲),有人說是屈原寫的,有人說是屈原的門人寫的。《漁父》裡面寫,屈原有一天在江邊散步,心情很低落,因為他覺得自己與這個時代格格不入。這個時候,屈原遇到一位漁父,漁父問他為何如此失落,屈原就說了兩句千古流傳的話:「舉世皆醉而我獨醒,舉世皆濁而我獨清」。

漁父聽了以後就勸屈原說:「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汩」和「淈」,就是挖掘的意思。漁夫說,既然整個時代就是一灘渾水,你為什麼不去把水底的泥給挖出來,然後揚起水裡的波浪呢?意思就是說,你為什麼不和他們一樣呢?即使你不願意完全跟他們一樣,你可以假裝跟他們一樣啊,何必非要這麼特立獨行呢?

屈原聽後回答說:「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屈原說,我寧可投江而死,也不願意與那些小人人同流合污,讓世俗的塵埃玷污了我自己美好的品格。

田父跟陶淵明說,你雖然這樣衣衫襤褸地住在這樣簡陋的茅屋之下,也未必是一種高明的做法。那怎樣才算高明呢?田父接著說:「一世皆尚同,願君汩其泥。」也就是說,也是勸陶淵明,說你不要那麼特立獨行,你就稍微遷就一下世俗,不好嘛?

深感父老言,稟氣寡所諧。

「稟氣」,就是自己天生的氣質。「諧」,就是和諧、一致的意思。陶淵明說,我非常感謝這位老父的話,但是我天生就就和那些人不一樣。實際上就是屈原所說的:「舉世皆醉而我獨醒,舉世皆濁而我獨清」只不過陶淵明說得比較含蓄。

紆轡誠可學,違己詎非迷。

「紆轡」,就是騎馬的時候調轉馬頭。

「誠」,是確實的意思。

「違己」,就是違背自己的本心。

「詎」,是疑問詞。

陶淵明說,如果讓我改變現在的做法,回去和他們一起同流合污,也不是不行,但是這樣做就為本了我本心、我的良知,這又何嘗不是一種迷惑呢?

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

最後陶淵明對這位老農說,你帶來的酒,我們可以一起喝,但是我的車駕,是絕不可能回去的。也就是說,我的立場是不會改變的。也就是屈原所說的:「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我們可以看出,陶淵明的歸隱是包含了對那個時代的一種判斷,還有自己的政治立場。只不過,陶淵明說的很含蓄。他並沒有直接痛斥那個時代,或是直接批評某個人。但是我們可以從他的字裡行間,讀出來他內心的那一份堅守。

我們還可以將陶淵明的詩句和屈原的言辭做一下比較。

同樣是面對別人的質疑,屈原的回答非常斬釘截鐵,言辭非常激烈。他說:我寧可死也不願意和那些世俗之人同流合污。這是屈原作品的一貫風格。就像《離騷》中所說的:「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太也。」

陶淵明就不一樣了,他的言辭溫和得多。他只是說:我天生和那些人不一樣,不可能改變了,我們一起喝酒是可以的,但如果你還要勸我,那就免了吧。

所以我覺得,陶淵明這個人的性格,還是比較溫厚、比較內斂的,他內心雖然有很明確的是非判斷,有明確的好惡,但是他會用一種比較溫和、比較含蓄的語言表達出來。

(未完待續......)

博學之 審問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篤行之

喜歡就請關注一下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學問貓的五之堂 的精彩文章:

埃娃·多曼斯卡《邂逅》

TAG:學問貓的五之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