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窺斑見豹:從北伐看朱棣的軍事能力

窺斑見豹:從北伐看朱棣的軍事能力

作者:曲墨封

50萬大軍討伐瓦剌3萬人,朱棣僅僅做到了殺傷相當。

對於朱棣北伐的戰績(敵我人數和戰損比等),網路上極多爭議。明粉自然讚頌其堪比衛霍掃蕩匈奴,持相反看法者則認為朱棣用兵乏善可陳,甚至認為朱棣的軍事能力僅僅與五代時的後唐末帝李從珂相當。

這些看起來不可思議的言論,並非完全找不到依據。實際上不但逆向民族主義者往往對朱棣橫加指責,即便是某些明史知名學者如毛佩琦、馬渭源等人,亦對朱棣北伐蒙古予以差評。

那麼,這些說法有沒有道理呢?

朱棣北伐中,最精彩激烈的,無疑是第二次北伐中討伐瓦剌的忽蘭忽失溫之戰,對於此戰,毛佩琦先生的《永樂皇帝大傳》有論述如下。

【這一仗,明軍以「五十萬眾」征討「掃境」不過「可三萬餘人」的瓦刺,其勢相懸。然而明軍打得十分艱苦,雙方「殺傷相當」,如果不是「班師之令」「急下」,其勝負將不知何如。但是,明軍的班師詔卻恬然日:「兵刃才交,如摧枯朽。」李時勉所上之《平胡頌》更是張皇其詞:「師至撒里卻兒之地,虜來迎戰,追至土剌河。虜酋悉眾來拒,我師奮擊,又大敗之。狼奔豕駭,錯莫失措。棄弓捐矢,號呼奔竄。」但涉及到具體戰果,也只得含糊其詞:「遂殺其名王以下數十人,斬馘甚眾,余虜遁去。」明軍於八月初一日還師至北京,閏九月就有「馬哈木欲掠甘肅」的消息,亦可證瓦刺的實力並未受到多少損失,也並未因此役而斂戈,這次征瓦刺與上次征韃靼同樣未能達到預期目的。

不僅如此,這兩次北征還使明朝「軍馬儲蓄十喪八九」,「內外俱疲」,損失是巨大的。

毛佩琦先生原文旁徵博引,史料甚多,似乎頗有道理。從史德而言,毛先生作為明史大家,也無可挑剔。

不過,在史料的選取辨析上,毛先生作為一個長於考據,但軍事常識有所不足的學者,在軍事史上犯錯誤,也是難免的。

中國文人自古就有貶低邊功的傳統,主張謹守邊疆,不必沾惹周邊的蠻夷荒蕪之地。漢武帝開拓四方,太史公頗有微詞。等到唐朝的大擴張以藩鎮割據告終,自宋開始,這種將邊功視為黷武主義的思想在士大夫當中就越發劇烈。古代士大夫既不可能像當代人一樣認識到經略邊遠在新時代的疆域歸屬意義,也往往認識不到進攻作戰的國防意義,就體現出無法避免的局限性。

現在從頭梳理朱棣北伐的過程和細節。

戰前形勢

五十萬眾出塞,實不可能。朱棣北伐,遠及現在的蒙古國中部甚至俄羅斯境內,遙渡大漠,補給線極長。若以50萬戰兵作戰,所需後勤人員至少200萬以上不可。因此所謂50萬大軍,實際上是計算了輔兵、轉運民夫之後的兵力總和,作戰人員,最多不過十萬左右。

而即便是這十萬人,亦幾乎不可能投送到同一個戰場。

蒙古草原廣袤無邊,道路難尋。蒙古人習慣草原作戰,如無把握,絕不會選擇與明軍進行主力決戰。

欲要捕捉到敵軍,明軍兵分數路在草原上進行地毯式搜索是不可避免的。而能夠與敵軍真正接戰的,無疑只是遇敵的一路,人數不過數萬而已,較蒙古軍,並無太大優勢。

朱棣第一次北伐蒙古,對東蒙古的韃靼部造成了巨大打擊。西蒙古的瓦剌人藉機崛起,綽羅斯·馬哈木統一瓦剌三部,更是攻殺了韃靼大汗,名義上的北元皇帝本雅失里,立本雅失里的兒子答里巴為傀儡大汗,自立為太師,掌握實權,氣焰囂張,頗有一統蒙古之勢。

馬哈木試圖借明朝的力量,消滅太師阿魯台手中的瓦剌殘部。而阿魯台亦希望藉助明朝力量收復失地。朱棣經過權衡之後,認識到瓦剌勢強,為了維持草原上的均勢,應當打擊瓦剌為宜。

瓦剌本部戰兵不過三萬餘人,但戰力不可低估。由於遠在明帝國西北,瓦剌得以避開明帝國的鐵器武器貿易封鎖,向中亞購買大量鐵器,組建了一支數量龐大的重裝騎兵隊。中亞戰神帖木兒進行的突厥化軍事改革,對於瓦剌人也頗有影響,此時的瓦剌軍隊,在編製、體系及裝備上,戰鬥力已經高於了成吉思汗時代的蒙古軍。

按照近些年的研究,在元朝滅亡之後,草原上的蒙古人受到帖木兒帝國的影響,開始著重發展本國的重騎兵,一段時期內戰鬥力有所提升。(在元代,蒙古人習慣於使用其他民族的僕從重騎兵如東伊朗及亞美尼亞重騎兵等,而本民族戰力則愈發疲弱,重騎兵數量也較少)。

瓦剌重騎兵受到帖木兒帝國影響,帶有很明顯的突厥風格,著全身札甲,配合鎖子甲及部分布面鐵甲,甚至還有一些板甲加強部件,如板札式腿甲、護臂甲和脛甲,其戰馬也披金屬鎧甲,裝備遠比過去的蒙古重騎兵精良。

土木堡之變後的北京保衛戰中,瓦剌軍夜宿營的時候使用精銳重騎兵將其他瓦剌軍圍在當中,作為「鐵騎屏障」,每騎隨一犬,有警則以犬吠為號。

後來俺答汗時代,韃靼人也產生了重騎兵體系,《北虜始末記》王世貞記載:「俺答有四萬騎,其精兵萬餘騎……其精兵戴鐵浮屠,馬具鎧,長刀大簇,望之若冰雪然。咸一當百者,然不輕易與我戰,即余騎足扼我矣。」

俺答汗去世後,由於明軍加強了對於蒙古的貿易封鎖,而中亞方向因為絲綢之路的衰退無法再提供足夠的鐵器與新技術,蒙古亦因為再次陷入分裂而財力疲弱,重騎兵體系才逐步消亡,在女真騎兵面前不堪一擊。

與此同時,朱元璋和朱棣都頗為重視重騎兵的建設。如明開國大將沐英擊破雄強西南的麓川王國,就頗倚人馬具裝的具裝重騎兵之功。朱棣第二次北伐中的忽蘭忽失溫之戰,堪稱明蒙戰爭史上罕見的重騎兵對決。

忽蘭忽失溫之戰

公元1413年(永樂十一年)明成祖封阿魯台為特進光祿大夫、太師和寧王。同年馬哈木率兵過臚朐河(明成祖征阿魯台時命名為飲馬河),聲言襲擊阿魯台,實際上是想入侵明朝邊境。

公元1414年(永樂十二年)二月,明成祖親率十萬大軍親征漠北,號稱五十萬,征討馬哈木。命安遠侯柳升領大營,武安侯鄭亨領中軍,寧陽侯陳懋領左哨,豐城侯李彬領右哨,成山侯王通領左掖,都督潭青領右掖,都督列江朱榮為前鋒。

六月初大軍到達雙泉海,既撒里怯之地。這裡相傳是當年元太祖的龍興之地,曾建造薩里哈老徒行宮,約在當今克魯倫河上游右岸喀老台湖附近,明軍前鋒在此與馬哈木軍遭遇。

由於路途遙遠,明軍頗有掉隊或者偏師未曾趕到的,兵力上比起馬哈木傾國而來的三萬多鐵騎,並沒有太大優勢。

而且,此地已經位於蒙古草原深處,在現代蒙古共和國首都烏蘭巴託附近。明軍已行軍兩個多月,在發現瓦剌主力蹤跡後,更是倍道兼行,體力消耗尤劇,可以想見此時戰鬥力也已打了折扣。

略觀古籍,可知漢代即有一漢當五胡的說法,名將衛青在河套作戰,能夠以極小的傷亡殲敵上萬,逼降數萬匈奴大軍。然而遠征漠北時,由於漢軍體力的消耗,僅僅能「殺傷相當」,足見吃苦耐勞的游牧民族在草原主場的優勢,會隨著農耕軍隊補給線的變長而越發強大。

值得一提的是,後來著名的昭莫多之戰,康熙三路出塞,自己所帶領的主力部隊不但沒能和噶爾丹接戰,反而因為補給線太長而一度斷糧,全軍飢餓數日。

(【其實這時清軍還面臨著另外一些困難。士兵們攜帶的80天的糧食大部分已吃光,不要說繼續前進,就是撤退也很危險了。康熙帝北征噶爾丹時,曾經命令副都統、紹興人吳留村轉餉,吳留村「素知塞外山川,因命運卒走捷徑,先達軍中。時御營已絕糧數日,上大喜, 謂理密親王日: 吾父子有濟矣。』」】摘自——李秀梅《清朝與準噶爾百年角逐的高層較量》)

在發現瓦剌軍前鋒時,朱棣馬上做出判斷「虜必大至」,「朕固知虜不遠矣」。很快,明軍在忽蘭忽失溫發現蒙古主力。馬哈木挾持傀儡大汗答里巴,率軍三萬餘,屯于山上,每人帶從馬三四匹,僅僅是戰馬就有十數萬。

這是馬哈木誘敵深入,精心選擇的戰場。瓦剌軍居高臨下,分三路衝鋒,如同滔滔鋼鐵洪流,無法阻遏。朱棣深知明軍重騎兵數量較少,又處於地理劣勢,無法抵抗瓦剌重騎兵強大的第一波衝鋒,於是命安遠侯柳升以神機營迎戰。

當敵軍進入射程之內,神機營的槍炮齊鳴,敵戰馬中彈紛紛倒地,不得不撤回山頂。朱棣縱鐵騎兩路包抄,試圖發揮出兵力優勢,但瓦剌軍佔據制高點,極為兇猛,明軍損失亦不輕,蒙古籍軍官滿都力戰而死,鄭亨中箭後撤。

朱棣見戰局陷入白熱化,親率數千直屬精銳重騎兵,直撲瓦剌軍中宮。

這支部隊是明軍的王牌部隊,分為重裝槍騎兵與重裝弓騎兵,遠程近戰都有極強戰鬥力,戰馬也是精挑細選,多為體格堪比中亞馬的河曲馬(瓦剌軍中多有中亞馬,負重能力遠勝蒙古馬)。

瓦剌軍遭到朱棣親率明軍銳氣正盛的預備隊打擊,終於無力支撐,柳升復以神機營槍炮射擊馬哈木左右兩路,敵軍全線潰退。此役明軍大獲全勝,這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採取槍炮兵同步騎兵協同作戰的最早戰例之一。

朱棣選擇窮寇勿追,一直擔心太過深入,明軍體力繼續消耗,將可能遭受擅長草原作戰的蒙古軍困獸之鬥。二是不想對瓦剌造成太大打擊,維持草原均勢的考量。而毛佩琦認為朱棣損失比蒙古軍更大,才不敢追擊,那就大謬了。

戰後

固然,重騎兵對沖,瓦剌軍騎兵數量佔優,且居高臨下,明軍傷亡絕不會在少數。然而,明軍戰死的將領僅有蒙古籍軍官滿都,而瓦剌則「殺其王子十數人」,「殺其名王以下數十人」。儘管這段記載不無含糊對付的嫌疑,但從之後瓦剌的表現來看,也許其受到的損失並不在明軍之下。

在該戰役之前,馬哈木尚能夠憑藉新興的瓦剌,壓制韃靼阿魯台,挾持大汗。僅僅是忽蘭忽失溫之戰後兩年,馬哈木即慘敗於阿魯台,身受重傷,歿於沙場。而馬哈木的兒子脫歡和孫子也先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頗有當年匈奴郅支單于之風,在逆境當中重新振興瓦剌,統一蒙古,這又不是朱棣所能預料的了。

最後,如果朱棣真的在此戰中敗北,那麼深入蒙古草原的明軍很難全身而退。從這一事實也可以看出,此戰明軍未必盡佔下風。

簡評

忽蘭忽失溫之戰,朱棣率軍千里奔襲,遠赴客場,面對以逸待勞、虎狼般兇猛的蒙古-突厥重騎兵,能夠臨危不亂,因敵制宜,在非常困難的局面下,充分利用己方長處(火器、步騎協同等),並展示了不俗的指揮混合編製大軍團作戰的能力,最後對預備隊的使用也展示了其對時機的精確把握,及對敵我實力此消彼長的準確判斷。一般而言,能否高效組織長途行軍,能否有效指揮大兵團作戰,能否在戰場上的關鍵時刻祭出致命一擊,無疑是衡量將領指揮水準的3個重要指標。綜合而言,朱棣儘管還及不上乃父或者少數所謂的超一流名將,但仍不失為一員久經沙場、不可小覷的宿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心發現 的精彩文章:

TAG:歷史心發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