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美軍拉姆導彈為何成艦艇近防主力?能對付超飽和攻擊

美軍拉姆導彈為何成艦艇近防主力?能對付超飽和攻擊

「拉姆」起死回生

通用動力公司曾在1987年提出「密集陣」MK15BlockⅡ與CIWS-2000的兩階段近防系統換代計劃。其核心內容包括換裝新的雷達與紅外感測器,採用射速更高、口徑更大的火炮等等。這意味著美國海軍下一代CIWS本來仍將是一款火炮系統。然而,冷戰結束打斷了原先計劃,「密集陣」MK15BlockⅡ與CIWS-2000相繼下馬。到本世紀初時,美國與德國聯合研製的「拉姆」近防導彈大批上艦,雖然「密集陣」還沒有完全退役,不久前還剛在新一代「福特」號航母上完成射擊測試,且有進一步整合定向能武器的傳言,但從近年來美俄海軍各類CIWS(如俄制「卡什坦」彈炮合一系統)的上艦規模來看,艦載近防系統的導彈化似乎已無可阻擋。

「拉姆」導彈系統的開發可以追溯到1975年,由美國通用動力公司和聯邦德國的拉姆系統公司合作研製。該系統早在1978年就成功完成首次試射,但後續發展非常不順利。美國甚至一度終止了此項目。「走走停停」的「拉姆」於1985年終於投入試生產,由於美國海軍對該型武器並不感冒,因此其第一批客戶主要是美國海軍陸戰隊。陸戰隊的考慮是用這種簡單廉價的短程防空系統裝備缺乏防空火力的各型登陸艦。

「拉姆」近防導彈

不過,「拉姆」後來展現出的通用化潛力挽救了這個一度瀕臨死亡的項目。該武器系統的核心理念很簡單,即用一個簡易的多聯裝通用發射平台向目標空域齊射大量的「響尾蛇」空空導彈。由於導彈本身採用被動制導技術,具備全程「發射後不用管」能力。因此,整套系統的火控部分可以大幅簡化。而且,只要空軍對「響尾蛇」導彈的升級不停,海軍的「拉姆」就可以不斷得到完善。

在這一理念指導下,美國海軍開始在水面艦艇上大量安裝「拉姆」,並出口到盟國海軍。目前已經上艦的「拉姆」主要包括MK31和MK15兩大系列,兩者的共同點是均採用原來「密集陣」系統的發射平台。也就是說,過去所有安裝了「密集陣」的艦艇均可以在原平台上直接換裝「拉姆」。MK31和MK15型「拉姆」的最大區別在於火控系統與發射器,MK-31需要連接艦上的AN/SWY-2目標搜索與火控系統,且採用21聯裝導彈發射器;而MK15則將通用化貫徹到底,其直接採用「密集陣」的火控雷達,與「密集陣」唯一的不同就是將6管「火神」炮換成了11聯裝導彈發射器。

MK15型「拉姆」目前已被正式定名為「海拉姆」,從側面顯示出美國海軍對該武器已經另眼相看。由於最大限度利用現成資源,對於預算總是不夠用的美國海軍來說,用大量11聯裝的「海拉姆」來換裝現有艦艇上的「密集陣」顯然更划算。

同時,「海拉姆」還繼承了「密集陣」不依賴艦載感測器的完全獨立作戰方式,將火炮換成被動制導的「響尾蛇」導彈,本來已經不存在雷達與火炮分開安裝所導致的射擊精度下降問題。但「海拉姆」仍然堅持探測與火力單元的整合平台概念,這既是出於換裝方便考慮,也體現出美軍對CIWS獨特戰場作用的理解,即一旦艦載雷達被摧毀或致盲,導致區域防空導彈及點防空導彈無法使用時,艦艇至少還保有一種最基本防空手段不至於任憑敵方反艦導彈蹂躪。

海軍版「響尾蛇」

「拉姆」近防系統的性能主要取決於其發射的導彈。早期的「拉姆」導彈採用「響尾蛇」空空導彈的彈體和發動機,紅外導引頭則改進自「毒刺」攜帶型防空導彈;目前的RIM-116導彈則直接應用了AIM-9X「超級響尾蛇」的戰鬥部、火箭發動機及導引頭。RIM-116採用鴨式布局,彈體頭部裝有一對三角形控制舵和一對矩形固定翼,導彈發射後不斷自旋,每旋轉一周,兩個舵面在垂直和水平方向進行兩次調整,從而不斷修正航跡飛向目標,該導彈的最大機動過載超過20G。

RIM-116採用紅外與被動雷達雙模製導,其彈長為2820毫米、彈徑127毫米、彈重73.5公斤、飛行速度2馬赫、有效射高5000米、最大射程9.6公里。從這組數據來看,目前的「拉姆」只能被看做是介於ESSM「增程型海麻雀」與「密集陣」之間的遠程CIWS,但其實際任務與射程均已覆蓋「密集陣」區間,且攔截概率更高。在1999年進行的一些列測試中,「拉姆」系統被證明可以攔截SS-N-22——其精度之高,甚至無需引爆戰鬥部就以動能碰撞方式摧毀了靶彈。因此,要不是美軍還希望保留一種艦載輕型火炮用於對付海盜等非傳統威脅,恐怕「密集陣」離徹底退休的日子就不遠了。

SS-N-22「日炙」是世界上第一個使用整體式組合衝壓發動機的實用型超音速反艦導彈,中國海軍也有裝備,其具備很強的突防能力。而這也反襯了「拉姆」系統優良的防禦能力。海軍360網站圖

「拉姆」的潛力還遠不止於此,美國陸軍已經試射了一種名為「斯拉姆拉姆」的遠程「拉姆」系統,其採用AIM-120超視距空空導彈取代了原來的「響尾蛇」視距內格鬥彈。美國海軍未來完全可以在同一套發射系統內,或者同一艘艦上的同型發射系統內混裝近程和遠程兩種「拉姆」導彈,用一套遠程近防系統取代目前「海麻雀」承擔的點防空,以及「密集陣」承擔的近程防禦任務。AIM-120D的射程已達200公里,其海基改進版的射程應該不會小於80公里(海基版導彈發射時幾乎沒有初始速度,且其爬升段和低空高密度大氣均會大幅削減導彈射程)。由於AIM-120D採用主動雷達末制導,因此遠程「拉姆」無需另外安裝照射雷達,只需將火控系統與艦上的搜索雷達相交聯,以便提供無需持續的中段指令修正即可。

CIWS的「七寸」

目前,美國航母戰鬥群的各艦艇還保留有大量的「密集陣」,該系統作為航母最後一道防線的價值可以從兩方面來看:首先,如果航母戰鬥群的前三道防空網能夠充分發揮作用,那麼「密集陣」作為「撿漏者」還是足堪使用的;但如果敵方反艦導彈發起超飽和打擊,成功突防至航母上空的目標較多,且方向集中,那麼只能單通道攔截的「密集陣」恐怕就很難挽救自己的母艦了。

「拉姆」近防系統的出現帶來了新的攻防格局。在同一方向空域內,RIM-116導彈不用受到雷達火控通道的限制,可以一次性向威脅空域齊射至少11枚導彈,攔截11個不同的空中目標,這在對付單波次大密度反艦導彈攻擊時尤為有效。

「海拉姆」與「密集陣」具備很高的通用性,且防禦力更強

不過「拉姆」也有自己的問題。首先是齊射後的再裝填時間長,有可能為敵方留下攻擊窗口。其次,為了強調獨立作戰能力,現在大量上艦的「海拉姆」無法利用艦載感測器的情報資源,在執行完單次攔截任務後會自動關閉火控雷達與射擊保險,當艦上雷達搜索到下一波次目標時,卻無法提前將目標參數傳輸給「海拉姆」。後者接到雷達開機指令後,必須重啟自身雷達再次搜索空域,這個過程大約需要4秒,不僅浪費了寶貴的攔截時間,也增加了漏失目標的概率。此外,受限於安裝平台限制,「密集陣」與「海拉姆」系統的雷達只能與機炮(或導彈發射器)共用同一個迴旋/俯仰角,無法獨立執行廣域搜索。

針對上述弱點,攻擊方可以將大密度單波次攻擊轉換成多波次同一方向的持續攻擊,在保證每一波攻擊密度的情況下,盡量延長攻擊持續時間。如果仍能保證相當數量的反艦導彈飛臨航母上空,負責某一方向的單套「拉姆」在齊射完畢後就會被後續反艦導彈壓制,同時,其他方向裝彈待發的「拉姆」則由於雷達視野有限,難以及時填補正處於裝彈狀態的「拉姆」所留下的火力空白。

由此可見,CIWS無論升級到何種水平,攔截距離過短的先天缺陷必然導致其無法擔綱艦隊反導的主力;如果進一步提高射程,如採用AIM-120D級別的攔截彈,則CIWS也就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近防系統,而是一種改頭換面的點防空武器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看點 的精彩文章:

美機長錯發被劫持代碼 客機被特警包圍
最冷世界盃?世界前六名5個都沒贏 只剩下比利時

TAG:中華看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