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紹基臨摹隸書系列——《乙瑛碑》
何紹基(1799-1873)
湖南道州(今道縣)人,晚清人書法家兼詩人,字子貞,號東洲居士,晚號蝯叟,一作猿臂翁,因其執筆縣肘,若開勁弩,故取李廣猿臂彎弓之義。官至文淵校理,武英殿篆修、學政等職。曾主講長沙城南書院、寓長高碼頭東洲草堂。
何氏精通金石書畫,以書法著稱於世。譽為清代第一。初習顏,中年博習南北朝書,筆法剛健,此期作品傳世甚少。後致力分隸,漢魏名刻,無不深研熟密閉,臨摹多至百本。偶為小篆,不顧及俗敷形,必以頓挫出之,寧拙毋巧。暮年眼疾,作書以意為之,筆輕墨燥,不若中年之沉著俊爽,每有筆未至而意到之妙。年尊望重,求書反多,故史年作品傳世較多。尤以篆隸法寫蘭蕙竹石,寥寥數筆,金石書卷之氣盎然。何氏博學多才,尤工於詩。有《東洲草堂集》。何氏晚年寓滬,卒於吳縣,歸葬長沙南郊石人沖。
他是一位十分勤奮的書法家。他自己說:「余學書四十餘年,溯源篆分。楷法則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緒。」何紹基早年由顏真卿,歐陽通入手,上追秦漢篆隸。他臨寫漢碑極為專精,《張遷碑》,《禮器碑》等竟臨寫了一百多遍,不求形似,全出己意。進而「草、篆、分、行熔為一爐,神龍變 化,不可測已。」至今存臨本仍然不少。中年潛心北碑,用異於常人的回腕法寫出了個性極強的字。
全稱《漢魯相乙瑛置百石卒史碑》或《孔和碑》。桓帝永興元年(15)刻。現存山東曲阜孔廟。碑高3.6米,廣1.29米。隸書18行,行40字,無額。後有宋人張雅圭題字二行。碑刻內容為魯相乙瑛代孔子後人上書漢廷,請設立一名掌握孔廟禮器的低級官吏,其級別為「百日卒史」,並提出此官任職條件。
《分隸偶存》稱「字特雄偉,如冠裳佩玉,令人起敬,近人鄭簠每喜臨之。」碑文為秦牘式,氣度高古典重,字亦剛健有風韻,為漢碑之名品。儘管從藝術創作的要求看,《乙瑛碑》這樣的作品顯得過於工整和拘謹,但初學者由此入手,對於掌握隸書的結構、用筆技巧是比較合適和方便的,故人們普遍認為《乙瑛碑》是「漢隸之最可師法者」。
何紹基臨乙瑛碑


TAG:寬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