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日本流山兒《西遊記》:傳統故事、當下眼光、歐美思維

日本流山兒《西遊記》:傳統故事、當下眼光、歐美思維

日本流山兒事務所演出的《西遊記》近日在京上演,8月21日完演出結束後,口碑驟起,第二日的演出便滿場。

《西遊記》這個國內觀眾過於熟悉的題材,在被日本人改編成現代荒誕混含日式幽默的舞台劇後何以如此受國內觀眾之歡迎。一方面是我們對題材的熟悉,有天然的親近感;另一方面還在於,它的古典故事與現代時尚的結合,東方佛學與西方哲學的相容。

葛飾北齋版《繪本西遊記》

《西遊記》是在日本江戶時代(清朝)傳到日本的。1758年,日本著名小說家西天維則開始著手翻譯這個小說,經歷3代人長達74年的時間才翻譯完成。之後,為了大範圍的推廣,在日本國內又推出了《繪本西遊記》。著名日本浮世繪大師葛飾北齋就曾經畫過並出版《西遊記》,這一版也是在日本國內影響最大的《西遊記》版本。

葛飾北齋畫風還頗具唐風

雖然在翻譯的過程中有訛誤,但是這並沒有影響《西遊記》在日本的傳播,尤其在本土化方面,日本做的非常深入。比如,日本對《西遊記》種關於佛教部分的演繹,就依從了佛教在日本的本土化歷程。他們先是接受佛教,繼而把佛教進行了自由化,尤其在近代,日本的佛教幾乎取締了佛教的全部戒律,把戒律嚴明的佛教變成了具備很大自由度的宗教。

日本電視台78版《西遊記》

《西遊記》的影視改編上,日本人在1978年就將《西遊記》拍成電視劇,先於中國8年,日本78版的《西遊記》不但在日本傳播甚廣,在世界範圍內影響也很大,甚至當中國86版的《西遊記》傳到泰國的時候,被叫做《新西遊記》或者《西遊記第二部》。

當然,日本78版和2006版的《西遊記》仍舊延續了「歷險」這個主題,但是將上下級關係師徒關係改變成夥伴關係,以突顯日本的「團隊精神」「集體精神」,這一點與流山兒的舞台版《西遊記》相同。舞台劇《西遊記》選取真假美猴王、三打白骨精、火焰山幾個篇章進行演藝,師徒在通往天竺國的道路上必須通過的幾個「關卡」。

比較有意思的是,舞台版的《西遊記》中出現了兩個孫悟空、兩個豬八戒、兩個唐僧,尤其惹眼的是其中一個唐僧由女性扮演。其實,這一點在日本並不新鮮。在日本的影視作品中,唐僧一般由女性扮演,2006年富士電視台版的《西遊記》中,三藏法師就是由女演員深津繪里飾演的。

舞台版《西遊記》充滿日式幽默,審美趨向動漫、cosplay形象,討論的問題既有東方佛教的輪迴虛無,又有西方哲學的「我是誰」。

佛教文化是日本極其重要的宗教文化,《西遊記》中與佛教文化大量重合的部分也讓日本人對於它的改編產生濃厚的興趣,舞台劇《西遊記》中,釋迦佛祖一段「虛實論述」對照孫悟空的「我是誰」的一段發問,即可看作是東方與西方的一次濃縮對話。

在舞台劇《西遊記》中,能看到日本對外來文化的接受和整合,這也體現了創作團隊對於跨文化的理解和整合能力,「能力上——能夠從他人的角度看問題;心理上——能夠容忍暫時的誤會或挫折而不是以消極刻板的想法或偏見去對待他人。」(《跨文化傳播研究的三個悖論》)

《西遊記》的舞台呈現背後,是日本人的鑽研和學習精神,以及對外來文化的學習和借鑒能力。流山兒事務所從古典故事出髮結合現代時尚風貌,以當下眼光、歐美化的思維方式進行《西遊記》的創作。日式幽默、荒誕橋段、流行音樂的包裝、加持,使《西遊記》滿足了大眾化時代觀眾的普遍需求。創作者遵從受眾意願的同時,也兼顧傳達了主流意識和經典思想。並通過作品向有心者發出一聲呼喊:打破傳統神聖,呼籲現代時尚,經典得以燃放它的二次生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劇場 的精彩文章:

TAG:劇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