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鑽石之爭:天然還是來自實驗室?

鑽石之爭:天然還是來自實驗室?

如果你走進康涅狄格北部由家族經營的珠寶連鎖店麥克爾斯珠寶店(Michaels Jewelers),為挑選情人節禮物瀏覽鑽石首飾時,你可能不會注意到那些寶石有什麼不同。但自 2017年秋季以來,那裡的客戶有了一個不同尋常的選擇:來自地下的鑽石,或來自地上的鑽石。

鑽石是世界上最堅硬的物質之一,靠數百萬年的地質壓力得以形成,需要從延伸到地球深處的礦井中挖掘出來。這是個勞動密集型的過程,再加上嚴格的行業操控和市場營銷策略,讓人們深感鑽石的稀有和神秘,並使其價格節節攀升。

但「地上版本」的鑽石並不是立方氧化鋯或莫桑石(moissanite)之類的仿造鑽石。它們是與天然鑽石具有相同化學性質的石頭,只是在實驗室中製造的。

合成鑽石最初製造於 20 世紀 50 年代,應用於切割和拋光等工業用途,在過去的五年里,它們的質量已經提升到可以進入珠寶店的程度,可以用作戒指、項鏈和耳環的鑲嵌寶石。

在麥克爾斯珠寶店,這些鑽石以標有 Treasure Chest Grown 字樣的白色品牌標籤出售,以區別於同系列產品的天然鑽石。這家珠寶連鎖店從新澤西州的純種鑽石公司(Pure Grown Diamonds)採購這些鑽石,該公司在亞洲生產這些產品。

「培育」(Grown)鑽石—鑽石生產商協會(Diamond Producers Association)認為這一術語具有誤導性—比天然鑽石讓消費者少花 30% 到 40% 的錢。不出所料,戴比爾斯(De Beers)、力拓集團(Rio Tinto)和鑽石生產商協會的其他成員已開始大聲疾呼,稱實驗室生產的鑽石並不是真鑽石。另一方面,合成鑽石的製造商則在宣傳他們的工藝對環境的好處,希望吸引那些更關心環保、更在乎省錢而不是「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這類精妙廣告語的千禧一代。

但事實可能會證明,這些人造鑽石的買家,尤其是那些想以更低的價格購買更多鑽石的人,最終可能會虧本。

讓我們先聊聊合成鑽石的製造過程吧。這個過程可以在短短三個月內完成。合成鑽石有兩個製造步驟。一個是模擬地球的壓毀力(crushing force),通過施加高溫和高壓將碳融化成鑽石種子。另一個是利用類似於 3D 列印的方法,讓碳顆粒層疊在真空室中的鑽石種子上。

產品是一顆與天然鑽石具有相同性質的鑽石,但其晶體結構不同於天然鑽石,據此可將兩者區分開來。

這並不是人類首次製造人造寶石。19 世紀末,法國化學家奧古斯特·維爾納葉(Auguste Verneuil)製造出了第一批人造紅寶石。他的工藝也被用來製造合成藍寶石。自 19 世紀以來,日本一直在生產人工養殖珍珠,採用的方法是在牡蠣中放入使其產出珍珠的刺激物。

20 世紀 50 年代製造的首批合成鑽石被通用電氣公司(GE)用於工業用途。但直到 20 世紀 70、80 年代,從有色鑽石開始,他們的產品才開始接近寶石的質量。

美國寶石學會(Gemological Institute of America)負責監管實驗室和研究工作的湯姆·莫斯(TomMoses)談到,直到最近五年,合成鑽石生產商才開始製造能夠與天然鑽石競爭的鑽石,並鼓動人們購買它們。肉眼看起來,它們是一樣的,但鑽石行業的許多人說他們在欺騙買家。

鑽石耐久性實驗室(Diamond Durability Laboratory)共同創始人和鑽石行業顧問湯姆·蓋爾布(TomGelb)說:「從經濟的角度來看,說合成鑽石和天然鑽石是一回事,簡直就是在欺騙消費者。」

蓋爾布先生言之鑿鑿地說,合成鑽石的價值會隨著生產成本的下降而下降。他談到,正是鑽石的稀缺性使其保值。如果價格是問題,他建議,索性就買假的—立方氧化鋯:「你花 25 美元就可以買一顆,為什麼要花 3500 美元買一顆合成鑽石呢?」

不過並不是所有的珠寶設計師都認同這一行業抱持的稀缺性觀點。「鑽石是一種採購和營銷都受到嚴格控制的商品。」高端珠寶設計師亞歷克斯·塞普克斯(Alex Sepkus)旗下公司的執行合伙人傑弗里·D·斐洛(Jeffrey D. Feero)談道。「我認為,除了稀有的綠色、紅色、粉紅色、紫色和艷黃色天然鑽石以外,大部分鑽石並不稀有和不同尋常。」

撇開這種說法不談,合成鑽石買家確實在兩個主要環節可能會遭受財務損失。首先是他們轉售人造鑽石的能力。購買寶石的一個理由是,它們是一種財富儲備手段。

對於珍稀的大顆天然鑽石或紅寶石、藍寶石來說,此言不虛。但小顆鑽石,比如訂婚戒指上的小鑽石,因為使用太過廣泛,所以並不會升值,並且通常不會保持住零售店的價格。「可能有 2%、3% 或者 4% 的鑽石會隨著時間的延續有機會升值。」鑽石商人、貿易組織天然彩色鑽石協會(the Natural Color Diamond Association) 主席艾倫· 布朗斯坦(Alan Bronstein)談道。

這對天然鑽石來說已經夠糟了。好在至少有願意以一定價格購買天然鑽石的人。布朗斯坦先生談到,可人造鑽石卻沒有二級市場,主要是因為鑽石交易商不會交易這類鑽石。他還談道:「如果人們認為他們在購買合成鑽石時撿到了便宜,那當你考慮到出售它們可能無法獲得經濟利益時,他們得到的折扣就是不夠的。」

第二個風險是,買家可能會買到一顆以為是天然鑽石的人造鑽石。斐洛先生談到,他只使用自然界中出現的寶石,他說,因為人造鑽石的質量提高得太快了,所以他對假寶石的問題感到擔心。「我對實驗室製造的寶石沒有異議,但我有一個問題,那就是缺乏信息披露。」他談道,「信息披露是個補救措施。」

美國寶石學會和其他組織已經發明了區分兩種鑽石的工具。

純種鑽石公司營銷總監凱莉·古德(Kelly Good)表示,她的公司贊成信息披露的方式。公司會用激光在每顆鑽石上刻劃印記,以表明它是在實驗室里培育出來的。她說,這些合成鑽石是有價值的,所以,她鼓勵買家給它們投保,就像給天然鑽石投保一樣。「並不是說你打開機器,就會不停地產出鑽石。」古德女士談道。「你需要一筆可持續的資金來生產它們。這些實驗室運行起來並不便宜,所以,這種產品也不便宜。」

美國寶石學會研究主管詹姆斯·希格利(James Shigley)表示,消費者更常見的風險在於被稱為「碎鑽」(melee)的小鑽石,這種小鑽石被用於襯托珠寶。「它們很難測試。」他談道,「數千顆碎鑽只有幾克拉。」有一些機器可以測試它們,但採購商擔心,有人會把微小的人造鑽石和真正的鑽石混在一起,這樣它們就不會被檢測出來。

以其姓氏命名的珠寶零售商的第五代首席執行官馬克·麥克爾斯(Mark Michaels)表示,他的公司 9 月份開始謹慎地銷售人造鑽石。他並不擔心人造鑽石會與天然鑽石混淆的問題,因為他的公司可輕易將兩者區分開來,但他擔心,較便宜的選擇可能會蠶食天然鑽石的銷售。

但在假日季,他的店裡人造鑽石一半以上的銷售額都來自那些本來就不會購買天然鑽石的消費者。其餘的大部分銷售額來自有固定預算並選擇購買更大人造鑽石的消費者。

這種轉變正是天然鑽石生產商現在所擔心的。但從長遠來看,這可能意味這種鑽石對其所有者來說價值會越來越低,甚至沒有價值。

—END—

(作者保羅·沙利文系《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家族企業雜誌 的精彩文章:

68%的CEO還沒為上任做好準備
用知識管理取代師徒傳承

TAG:家族企業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