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濕體胖,濕熱亂五臟,手把手教你用中醫穴位按摩法清除體內濕氣
濕氣是個中醫概念,也是一個讓中醫頭疼的問題,所謂「千寒易除,一濕難去」即道於此。人體內濕氣重的話會侵蝕陽氣,而陽氣是生命之源。 在中醫8種偏頗體質中,因濕邪入侵而直接導致的就佔兩種,一種是痰濕,一種是濕熱。
濕邪是怎麼傷害人體的?
1,痰濕者多體型肥胖,腹部滿軟,四肢浮腫,皮膚油光,面部暗黃,眼泡浮腫,不愛喝水,容易出汗,關節酸痛、肌膚麻木,大便溏稀,小便清長,夜尿繁多,身體懶沉,容易倦怠,能坐著不站著,能躺著不坐著。
2,濕熱者若濕熱在皮肉多濕疹、疔皰,皮膚瘙癢,粉刺叢生;濕熱在關節多局部腫痛。一般所指的還是濕熱進五臟,若進脾胃,則脘悶腹滿、噁心厭食、口苦口臭;若進肝膽則身目發黃、發熱怕冷交替;若進大腸則腹痛腹瀉、肛門灼熱;若進膀胱則尿頻尿急、排尿不暢、尿色渾黃。
中醫按摩法怎麼找穴位?
濕邪既然是中醫概念當然就應該用中醫的辦法去對付它,穴位按摩法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手段。養生虎以往也介紹了不少穴位按摩法,但是很多朋友對怎麼找穴位以及一些術語還有很大疑問,這裡就具體解釋一下。
人有高低胖瘦,穴位不盡相同。因此,中醫找穴一般秉承「手指同身寸」的原則,即用自己的手指作為度量來取穴。所謂1寸就是第一個拇指關節,1.5寸就是食指和中指寬度,2寸食指、中指和無名指,3寸再加小拇指。所謂一指寬指大拇指,兩指寬指食指加中指。
怎樣按摩穴位清除濕氣?
水分穴
簡易取穴:
水分穴位於人體中腹部,肚臍上一指寬處。
功能作用:
水分穴光聽名字你就能想到它的功能,它的主要就是為分流水濕而生。如果經常按摩該穴,能讓體內水濕順利分流,降低囤積概率。
按摩方法:
將掌根部置於該穴處,以順時針的方向按揉,每天按揉2次,每次3分鐘。
中脘(wan音碗)穴
簡易取穴:
中脘穴位於上腹部,在前正中線上,肚臍正上4寸處。
功能作用:
中脘穴具有和胃健脾、促進脾胃運化的作用。按摩中脘穴對痰濕體質痰濕困脾的保健效果尤佳。
按摩方法:
用指端或掌根在穴位上輕揉3分鐘,也可以用掌心或四指按摩中脘,5分鐘即可。
豐隆穴
簡易取穴:
豐隆穴位於外踝上8寸,脛骨前緣外側1.5寸,脛腓骨之間。取穴時,可從腿的外側找到外膝眼和外踝這兩個點,連成一條線,然後取這條線的中點,接下來找到腿上的脛骨,脛骨前緣外側約兩指寬的地方即為本穴。
功能作用:
豐隆穴的主要作用在於化痰濕、和胃氣。豐隆原是古代神話中的雷神,豐隆是個象聲詞,轟隆打雷的聲音。刺激豐隆可想而知,能將脾胃中的油濕像打雷下雨一樣排出去。
按摩方法:
按摩時,可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按壓在豐隆穴處,每天早晚各按摩1次,每次3分鐘。
承山穴
簡易取穴:
承山穴位於小腿後側正中,委中穴與崑崙穴之間,在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排腸肌肌腹下出現尖角凹陷處。
功能作用:
承山穴除濕功效最強,刺激能振奮膀胱經上的陽氣,適合濕熱體質。點按承山穴也可以作為居家檢測體內是否有濕氣蓄積的一種方法,倘若輕按此穴出現明顯的酸脹痛感,這就說明體內有濕氣蓄積,反之則一切無恙。
按摩方法:
用拇指指腹反覆按操此穴,直到身上微微發熱為止。按摩的力度可根據個人承受力進行調節。
肝俞(shu音樹)穴
簡易取穴:
肝俞穴位於背部,在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是肝的背俞穴。
功能作用:
肝主疏泄,當體內濕熱蓄積於肝臟時,肝的疏泄功能受損,會加重濕熱癥狀。經常按摩肝俞穴具有疏肝利膽,散發肝臟之熱的作用。另外,刺激肝俞穴還可以振奮膀胱經上的陽氣,排出人體的濕氣。
按摩方法:
肝俞在背,需別人按摩。被按摩者需採取俯卧姿勢,按摩者將雙手拇指指腹置於肝俞穴處,輕輕按摩3分鐘。
胃俞穴
簡易取穴:
胃俞穴位於背部,在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功能作用:
胃俞穴是保健大穴,經常刺激此穴,可使胃中濕熱水氣順暢地外輸到膀胱經,避免滯留胃中引發消化系統疾病。胃俞穴對胃潰瘍、胃炎、胃痙攣、嘔吐、噁心等消化系統疾病,以及胃腸功能異常引起的身體消瘦等都有效果。
陰陵泉穴
簡易取穴:
陰陵泉穴是足太陰脾經的合穴,在小腿內側,當脛骨內側髁(ke音科)後下方凹陷處。
功能作用:
三陰交穴
簡易取穴:
三陰交穴位於小腿內側,足部內踝尖直上3寸,脛骨後緣處。
功能作用:
三陰交穴是濕熱體質者的保健要穴。此穴是足部三條陰經經氣交匯之處。經常對此穴位進行按摩,有利於人體的廢棄物順暢地排出體外,保證人體內環境清潔。
按摩方法:
濕熱體質者不僅可以對以上穴位進行按摩刺激,還可以用拔罐的方式進行。不過拔罐並非時間越長效果越好,從點火到起罐,15~20分鐘就好。年老體弱者,10分鐘即可。體質較弱,皮膚有炎症、破損者,不宜拔罐。
最後養生虎還想啰嗦的是,中醫的穴位並不是一個針眼,而是一個區域,只是這個區域相對較小。尋找穴位的時候不必鑽牛角尖,在這個區域附近按壓,有相關病理癥狀的話會出現酸、麻、脹、痛感,那就說明你已經找到穴位。


※不是什麼體質隨隨便便進補的,特別是痰濕體質,一定要謹慎!
※痰濕過重怎麼辦?沒想到這個用藥比較簡單的方子卻有奇效!
TAG:痰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