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豎琴:遙遠神話里飄來的裊裊仙樂「莫敏妮」

豎琴:遙遠神話里飄來的裊裊仙樂「莫敏妮」

弧度優美的豎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撥弦樂器,經歷了數千年的演變,其來源雖已難追究,但根據其造型給予的啟示,人們普遍認為這些弓弦樂器皆由遠古人類對弓箭的改造而來。豎琴音色婉約精緻,能奏出柔和優美的抒情段或華彩段,極具感染力,它一直被認為是「世間最美樂器」,自有一派純凈空明遼闊之仙感,飄飄乎如遺世獨立,大隱隱於各歷史時期。這種「神的樂器」不若阿波羅的揮手,恰是阿芙羅狄忒的垂眸;不是千嬌百媚的驚艷,卻也溫柔如水地動人,這正是豎琴的音色。撥動纖細的琴弦,彷彿看見撥動一個古希臘時代的神話,進入一個永恆的畫面:仲夏夜中的樹林,溪水淙淙而流,月隨波動,風裡泛著梔子花的香氣,還有許多看不見的花一直落著,輕盈的仙女們在山林間嬉戲,她們用豎琴守護大自然。

豎琴的前世今生神秘而傳奇,引發不少人對這種樂器追溯。音樂藝術擁有久遠的歷史。考古學家發掘了距今三萬年前的笛子和鼓,以及新石器時代的洞穴繪畫,它們提供了早期人類音樂傳統的圖畫證據。回顧公元前3500年的美索不達米亞,即所謂文明的搖籃(今兩河流域的敘利亞和伊拉克),人們發現了第一條可以直接追溯到現代的音樂文化線索。大約公元前2500年的時候,在這歷史上最早產生文明的地區,蘇美爾人已經發明了好幾種撥弦樂器,即豎琴和由豎琴發展而來的里拉琴。使用豎琴的最早證據是在伊拉克發現的於公元前2000年(早期的美索不達米亞)被造的石雕。在第二個千年中,受巴比倫人青睞的體積較小的里拉琴首先出口到埃及,後來又流傳到希臘和羅馬。

豎琴與神話傳說、抒情詩歌結合有著悠久的歷史。古希臘音樂中人聲唱的是最早的讚美歌、抒情詩,為其伴奏的主要樂器是由豎琴而來的七弦琴,也就是里拉琴。我們跟隨豎琴去了解更多的古希臘文明,因為西方文明的根在古希臘古羅馬。面對非凡的帕特農神廟樑柱,後來者不得不謙恭仰望。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描寫了古希臘「衛士的初等教育」,其中一項是需要學習並背誦詩史和戲劇詩,彈奏弦樂和唱抒情詩,學習「音樂」包括女神繆斯主管的所有藝術。古希臘音樂、舞蹈、詩歌三位一體,其重視音樂教育可見一斑。各個時期許許多多的作曲家對古希臘故事心醉神迷,古諾歌劇《薩福》中詠嘆調「我不朽的里拉琴」就是一首精品。

中世紀,豎琴不再局限於祭祀場所所用,而是任何一名有著良好修養的人都應該精通的樂器,更成為吟遊詩人的伴奏樂器。他們抱著豎琴即興彈奏,彈幾個和音,然後念唱一段當時他想到的歌詞。儘管相隔上千年,就像現在抱著吉他自彈自唱一樣,不拘於形式,變幻出豎琴無限的可能性。

豎琴:遙遠神話里飄來的裊裊仙樂「莫敏妮」

豎琴與美女演奏家Bridget Kibbey

撥弦樂器和長笛經常成雙成對出現,豎琴與長笛尤其是天合之作,天底下音色最美的兩種樂器,可以演奏出天上人間至美的音樂。巴洛克時期亨德爾的《降B大調豎琴協奏曲》可以說是一首水晶般著名的豎琴協奏曲作品。這首《降B大調豎琴協奏曲》和op.4 No.5均改編自同編號的《管風琴協奏曲》,當豎琴作為主奏樂器後,賦予了作品全新的感覺。豎琴這一古老的樂器始終有一種讓人無法抗拒的典雅之美,其音色平和、舒緩卻又極富底蘊,巴赫也不忘「捨我其誰」,他的《長笛與豎琴奏鳴曲》如晶瑩的鵝卵石點綴歡暢的淺溪,從透明的波動中傳出清涼靈動。

古典時期,莫扎特《C大調長笛和豎琴協奏曲》泛著溫暖的金色光澤,是一部祝賀用曲。此曲是1778年莫扎特應公爵及其女兒之邀而創作,讓公爵父女在公爵女兒結婚慶典上共同演奏,旨在表達父女情深用意。莫扎特所寫的很多鋼琴作品,是為古鋼琴所寫,如果用與當初古鋼琴音色相似的豎琴來演奏,溫文爾雅的音色定飄溢出令人如痴如醉的天使之音。遺憾的是,莫扎特創作的豎琴作品,僅此一首,這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由於豎琴豐富的內涵和美麗的音質,在浪漫主義及之後的音樂中,成為交響樂隊以及歌舞劇中獨特的抒情色彩樂器。豎琴琶音描摹水流聲是其他樂器無法比擬的,汩汩而動,安然歌唱,音樂瞬間是如此美妙,聆聽者無不為之忘情。德沃夏克歌劇《水仙女》中最抒情的詠嘆調《月亮頌》,「銀色的月亮請你告訴他,我要用雙臂擁抱他,告訴他,在夢中想念我」,水仙女在豎琴聲里醒來,望月抒情,她的歌聲,只有濃得化不開的思念與張望。柴可夫斯基《天鵝湖》是美之經典,相信無人不對湖畔天鵝之舞產生「沉醉不知歸路」之感,弦樂輕輕的震音,豎琴緩緩的琶音,湖畔憂傷的天鵝緩緩展翅,她以潔白無瑕的身姿,在自然小調基礎上的主題旋律映襯下,舞動一池湖水。

用豎琴表達音樂中的豐富色彩為印象派作曲家所常用。德彪西曾經為豎琴寫過許多音樂,獨奏曲和管弦樂作品都有。德彪西有著敏銳的聽力,他實際上比一般人聽得見更多的泛音,這是弦樂器演奏中常用的一種別具特色的奏法。豎琴獨奏《月光》的唯美,令我們氤氳在時光的香氣里,等待星光閃爍,月亮升起。《長笛、中提琴與豎琴三重奏奏鳴曲》重複著古老而永恆的話題。《神聖之舞與世俗之舞》是為交叉豎琴量身定做的,由於彈奏的難度和樂器本身的限制,只有特殊場合才被使用,卻寫盡「天涯思君路,不見卿之舞」那樣的心靈譯語。法國音樂又怎少得弗雷與拉威爾!不疾不徐、莊重輕柔的《帕凡舞曲》帶給我們美與感動,豎琴跌入大海,長笛音點燃了雲層,孔雀舞跳起來,只有長盛的花,寂靜流淌的河,綿綿飄飛的雨以及凌亂舞步。而我們亦不在哀傷處停留,視線超越千山之外,用靈魂張望天涯,用心靈品嘗密釀。

豎琴的特色奏法,有泛音、煞音等,尤其在演奏琶音時更有行雲流水之意境,時而溫存時而神秘,是自然美景的集中體現。最出名的音效,就是滑奏法,豎琴的滑音往往會為音樂增添一種戲劇性的美感。英國作曲家拉爾夫·沃恩·威廉斯(1872-1958)根據民謠《綠袖子》改編成管弦樂《綠袖子主題幻想曲》,實際上是一首室內樂作品,豎琴暗訴,長笛悠遠與大提琴的纏綿,暗涌著千迴百轉的情緒,已是「涼風已裊裊,露重木蘭枝。獨上高樓望,行人遠不知」的別有幽愁。英國現代古典音樂作曲家威廉·阿爾文(1905-1985) 的豎琴協奏曲《天使的里拉琴》像是一幅優美的風景畫,創作於1954年,據說靈感來自玄學派詩人翟里斯·弗萊徹的《基督的勝利與凱旋》。相信音樂背後隱藏著的是一種高貴的沉思,甚至有一種抗拒的力量。尤其到了作品最後,一片波光粼粼的音樂畫面從豎琴聲中傾瀉而出,打破了英國人特有的深沉含蓄,在有節制的色彩之外增加亮澤。

從天上回到人間,豎琴兼具了「形象、美與技巧」這些藝術要素,其清澈晶瑩的音色在指尖的波動中響徹青霄碧澗,在雲深霧淺處,回蕩著天界的和諧,也帶給我們深層次的審美體驗。

  • [Doc]key=樂器[/Doc]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數碼多 的精彩文章:

vivo NEX S 智能手機攝像頭實拍 樣張圖集「45P」「Soomal」
Time of Flight「ToF」技術簡介「劉延」

TAG:數碼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