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當我們在說「禮樂」的時候,我們究竟在談論什麼

當我們在說「禮樂」的時候,我們究竟在談論什麼

孔子一生所追求的目標就是

恢復西周時期的禮樂制度

然而當時已然「禮崩樂壞」,這顯然是不可能了

他通過著書立說,開創中國歷史上的平民教育

於潛移默化中根植禮樂文化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

禮樂不是一種維持社會政治秩序的制度

而是一種教育制度

事實上,西周的禮樂制度中

已經具備了比較完備的學校教育制度

「學在官府」、「治鄉而教」

就是當時教育的兩大體制:國學和鄉學

「禮」比較好理解

它是人性的基礎

能夠規範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和關係

但是為什麼一定是「樂」呢?

為什麼不是「詩」、「書」或者其他?

其實,「樂」的教化作用

在當時遠比我們現在通過「音樂課」培養樂感、陶冶情操要深遠得多

八音俱全

「八音」是我國古代對樂器的統稱

指的是金、石、土、革、絲、木、匏、竹

鍾等屬金類,磬等屬石類

塤等屬土類,鼓等屬革類

琴、瑟、等屬絲類,柷、敔等屬木類

笙、竽等屬匏類,管、簫等屬竹類

樂器和禮器一樣,都是禮樂制度的外在表現形式

這種功能我們從樂器的隨葬現象可見一斑

比如曾侯乙墓是以中、東槨室

形成了一個完美且具特色的「曲尺形」

這與曾侯乙編鐘橫樑按周禮中的樂懸之制「軒懸」相印證

而這也說明曾侯乙墓的中室就是曾侯乙生前享用的音樂宮

又比如,曾侯乙將隨葬的青銅禮器鑄制銘文

「乍」字加「音」旁,強調音樂為尚

「樂」的意義儼然超越了樂器的本身

孔廟的祭祀禮音樂更是禮樂制度的再現

比起考古數據

它有傳承和發展,更為人所見

國學釋奠用樂始於東漢

到了南朝,孔廟祭祀已經採用本朝制定的樂歌

此後各個朝代,也有為孔子祭祀製作專門的樂章

祭孔樂器,堪稱八音俱全

根據夏商周三代的遺存所造鑄,「最為近古」

金音·編鐘

清雍正十年文廟銅鐘 寧波博物館展出

祭孔合樂中是用於每句開始時,先擊一響,以引發眾樂齊鳴。歌每句將畢時,即擊該律呂的編磬一響,以收該句尾音。

石音·編磐

清描金雙龍戲珠紋石編磐 寧波博物館展出

演奏方法是當樂章每句之末字將要收音時,由編磬樂生適時地打擊一響,以收一句聲韻,它與編鐘兩者於每句之間開頭收尾,前後呼應。

土音·塤

清光緒江玉書造朱漆描金雲龍紋木塤 寧波博物館展出

塤是開口吹奏樂器,音色樸拙抱素獨為天籟。在合樂時,樂生雙手捧塤吹奏

匏音·笙

清光緒黑漆描金雲龍紋木笙 寧波博物館展出

竹音·龍笛

清光緒圓雕龍形朱漆墨彩花卉紋竹笛 寧波博物館展出

樂者,天地之和

「樂者為同,禮者為異」

「禮」的作用是「別」和「異」

也就是說用禮制在區分不同的社會身份和等級

而「樂」的作用在於「和」和「同」

是它將身份等級不同的人統一起來

所以「禮」和「樂」是相輔相成的

從周代諸侯墓地的考古發現來看

隨葬的禮器和樂器組合呈現出一定的差別

比如西周中期以前墓主人的等級差異

可以從鼎、簋的數目中確定

如果說西周禮器以鼎、簋為代表的話

樂器則以鍾、磐為代表

但是從隨葬的樂器上看,

從周王到貴族的墓中

編鐘的組合似乎沒有太大的區別

一方面,這個可能是受到音樂實踐的制約

另一方面,可以推測西周編鐘呈現的樂制在等級制度上並不十分明顯

而我們所知的

「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徵為事,羽為物」

看似將不同的音階比作人事,等級分明

但是單獨的音階絕對是不成曲的

所以,雖然西周樂制與禮制相互依存

樂制更注重它的實踐價值

用來凸顯其「協同」的精神內涵

以樂教和

不論是國學還是鄉學

二者在「樂教」上都佔有極重要的地位

音樂的德育功能是一個無形的概念

通過樂教表現出來

樂教分為「樂德」、「樂語」和「樂舞」

「以六德為之本,以六律為之音」

德貫穿於樂教之中,是樂教的根本

又通過「樂語」和「樂舞」體現出來

一個在於吟唱,一個在於肢體表達

就好比如今的精神文明建設

不知不覺中滲透

實現對人的規範、對民眾的教化,使社會和諧

其實在歷史的長河中音樂的教化作用發生了改變

但是它追求「和諧」的精神內涵是一直傳承下去的

「絲不如竹,竹不如肉」

這是古人教給我們的:

漸近自然

音樂是如此,天地是如此,人也是如此

展訊

國之祀典——清代寧波孔廟祭祀禮樂器展

展覽時間:2018年6月30日-2018年11月12日

展覽地點:寧波博物館一樓東臨展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寧波博物館 的精彩文章:

TAG:寧波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