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周贇簡譜

周贇簡譜

原標題:周贇簡譜


高生元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013期


周贇(1835—1911),字子美,號蓉裳,寧國縣胡樂人。4歲習經祖父膝下,7歲能詩,9歲作《六聲圖》,12歲考中秀才,時稱「神童」,16歲開學館。太平軍入境寧國,他曾參與地方團練與之對峙。曾被太平軍俘獲,在軍中七個月,後來脫逃。同治三年(1864),南京開科取士,他考中舉人,清政府授予他奉政大夫和花瓴同知。歷任青陽縣教諭、宿松縣訓導和徽州府學教授。他反對封建禮教,反對溺嬰和婦女纏小足,撰《小腳十害歌》,遍諭廣勸。捐廉建育嬰堂3個,保赤堂17個。曾編纂《青陽縣誌》、《寧國縣通志》、《九華山志》和十七部家譜。創立《六聲韻學》,著作有《山門新語》等。宣統二年(1910),辭官歸里,翌年六月病逝。周贇是晚清時期著名的寧國文人。


道光十五年乙未 (1835) 1歲


出生,譜名裕贇,字子美,寧國縣徽慶鄉(今名胡樂)中川村人。


十六年丙申 (1836) 2歲


十七年丁酉 (1837) 3歲


十八年戊戌 (1838) 4歲


隨祖父習經書。


十九年己亥 (1839) 5歲


二十年庚子 (1840) 6歲


二十一年辛丑 (1841) 7歲


作《詠中秋月》詩。

二十二年壬寅 (1842) 8歲


二十三年癸卯 (1843) 9歲


作《六聲圖》,作《鳳岡夏旱灌花作》詩。


二十四年甲辰 (1844) 10歲


二十五年乙巳 (1845) 11歲


二十六年丙午 (1846) 12歲


考中秀才。


二十七年丁未 (1847) 13歲


作《重遊崇果寺》詩。


二十八年戊申 (1848) 14歲

二十九年己酉 (1849) 15歲


三十年庚戌 (1850) 16歲


開學館於妙音寺(普濟橋南面山頂,今名梅嶺腳橋南端山頂)。


咸豐元年辛亥 (1851) 17歲


二年壬子 (1852) 18歲


受聘於曹家村任塾師,籍以營生並自學。


三年癸丑 (1853) 19歲


四年甲寅 (1854) 20歲


約在此年僑居徽州。


五年乙卯 (1855) 21歲

六年丙辰 (1856) 22歲


約在此年客居豫章(南昌)。


七年丁巳 (1857) 23歲


任涇縣教習。


八年戊午 (1858) 24歲


九年己未 (1859) 25歲


時江寧府(今南京)為太平軍所佔,借浙江鄉試中舉,作詩《題飛來峰》。


十年庚申(1860) 26歲


避難,作《避難題竹溪石龕》詩。年底,其母用手臂擋數刀救贇性命,贇被賊(太平軍)捉拿充軍,隨軍活動於績溪縣、歙縣、昌化縣一帶。在賊中度日如年,不知今日是何日,始作《兵難諸作》。


十一年辛酉(1861) 27歲

六月十日,父親垂珩病逝(享年59歲)。六月十一日夜,從昌化縣賊軍中逃出(同鄉13人一道),作《賊中歸》、《斷腸歌》。晉鄉貢進士(拔貢)。


同治元年 壬戌(1862) 28歲


參加三村壯丁御賊(太平軍)於鳳山,作詩《山戰》,與母失散。入湘軍合肥李鴻章府,任幕僚,與徽州大儒汪宗沂為同僚。


二年癸亥(1863) 29歲


三年甲子(1864) 30歲


作《七月皖歸省母旌陽岳母家,聞官軍克金陵》詩。《兵難諸作》成,五言律詩,近20首。赴江寧府(今南京)參加拔萃科考試,中舉人(洪鈞榜,榜列江南片129名)。周贇呈《六聲圖》於曾國藩。周贇母子團聚,葬父垂珩於甲路塢里。



四年乙丑(1865) 31歲


航海北上赴京參加會試,未中進士。作詩《乙丑北上航海》、《乙丑不第南旋道中》。


五年丙寅(1866) 32歲

六年丁卯(1867) 33歲


七年戊辰(1868) 34歲


航海赴京會試,不第。薦卷師刑部員外郎廣州知府馮端本(績溪縣馮家鋪人)作詩贈送。寧國知府孫翼謀重其品行,囑寧國縣令張達五聘其為西津書院主講。孫翼謀作詩《題蓉裳司馬和聲圖》。


八年己巳(1869) 35歲


主講西津書院,遠近志士多從游,名望日隆。張達五作詩《贈周子美主講》。


九年庚午(1870) 36歲


十年辛未(1871) 37歲


航海赴京會試,不第。


十一年壬申(1872) 38歲


家太恭人七月七旬壽誕,贇居室愛日堂落成(重修),作詩《愛日堂落成》。周贇游山門,又號山門。

十二年癸酉(1873) 39歲


十三年甲戌(1874) 40歲


航海赴京會試,不第。


光緒元年乙亥(1875) 41歲


作《桃花觀記》、《重修雲海蓬壺記》。


二年丙子(1876) 42歲


參加編修《安徽通志》。


三年丁丑(1877) 43歲


航海赴京會試。在邵汴生府上作《邵汴生招飲雙福堂》詩,邵汴生亦作《雙福堂小酌次蓉裳仁弟韻為題和聲圖小影》詩。


四年戊寅(1878) 44歲

研究琴律切音。


五年己卯(1879) 45歲


六年庚辰(1880) 46歲


航海赴京會試,落第。作《庚辰科赴內閣大挑》、《庚辰落第南旋道中》、《庚辰落弟還山是科挑選廬江縣教諭》諸詩,挑選廬江縣教諭,一說未上任。作《小桃源記》、《庚辰養三兄五十初度》,纂修績溪《古校頭周氏宗譜》。


七年辛巳(1881) 47歲


纂修寧國《中川周氏宗譜》,李鴻章作序,狀元洪鈞撰跋。母胡太恭人卒,年79歲。


八年壬午(1882) 48歲


館學於鄉里。研究琴律切音。


九年癸未(1883) 49歲


十年甲申(1884) 50歲

十一年乙酉(1885) 51歲


十二年丙戌(1886) 52歲


任青陽縣訓導。


十三年丁亥(1887) 53歲


青陽簡稱「蓉」,周贇又號「蓉裳」。


十四年戊子(1888) 54歲


在青陽縣捐資設育嬰堂。


十五年己丑(1889) 55歲


纂修《金沙許氏宗譜》(金沙舊屬寧國管轄,1956年劃歸績溪縣)、旌德縣《仕川喻氏宗譜》。


十六年庚寅(1890) 56歲


十一月十六日,在青陽縣,撰《青城文昌育嬰會序》。


十七年辛卯(1891) 57歲


纂修《青陽縣誌》。


十八年壬辰(1892) 58歲


十九年癸巳(1893) 59歲


《山門新語》成,內含五書:天學《觀象祛疑》一卷,經學《有極圖經解》一卷,字學《說文說》一卷,史學《史學驪珠》四卷,音學《周氏琴律切音》二卷。周贇又號「始分六聲人」。纂修《亨源周氏宗譜》。


二十年甲午(1894) 60歲


二十一年乙未(1895) 61歲


纂修寧國《雲縱方氏宗譜》。


二十二年丙申(1896) 62歲


十月初九任宿松縣訓導,捐修宿松育嬰堂。


二十三年丁酉(1897) 63歲


編輯詩集《松琴小草》,收宿松名流詩歌百餘首(內含周贇七首詩)。十一月初一,調離宿松縣,回青陽縣任教諭兼訓導之職。


二十四年戊戌(1898) 64歲


二十五年己亥(1899) 65歲


增修《寧國縣通志》。


二十六年庚子(1900) 66歲


纂修《九華山志》。編輯《陽明先生九華詩冊》,收錄王陽明兩度居九華時所寫的詩55首。周贇又號「九華外史」。



二十七年辛丑(1901) 67歲


二十八年壬寅(1902) 68歲


任徽州府學教授。離開青陽時百姓送「萬民傘」,周贇賦詩謝絕。九月十日,為寧國虞氏作譜序。


二十九年癸卯(1903) 69歲


捐俸修歙縣育嬰堂於城西關。


三十年甲辰(1904) 70歲


撰寫《小腳十害歌》,「遍諭廣勸」。


周贇弟子衢州府同知涇縣人王恕為重刻《山門新語》作序。九月,歙縣名儒汪宗沂亦為周贇《山門新語》作序,名《山門圖記》。


三十一年乙巳(1905) 71歲


為萬曆年間被知府錯殺的黃氏婦墓立「三戒碑」。


三十二年丙午(1906) 72歲


纂修績溪《梁安城西周氏宗譜》


三十三年丁未(1907) 73歲


《山門新語》(五種)重新刻印出版,孫家鼐等四人署檢。


三十四年戊申(1908) 74歲


宣統元年己酉(1909) 75歲


纂修績溪《松嶺周氏宗譜》、寧國《章灣章氏宗譜》(章灣,1956年劃歸績溪管轄)、寧國《宅上陶氏宗譜》。作聯贈孫廷翰。


二年庚戌(1910) 76歲


從徽州府學教授任上辭官歸里。


三年辛亥(1911) 77歲


六月,病逝於中川村愛日堂。


(作者系寧國市退休教師,宣城市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的精彩文章:

宣城九街十八巷的變遷
小議明末「宣黨」

TAG: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