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杯奶茶讓百香果像小龍蝦一樣火爆,「網紅」離「產業紅」有多遠?

一杯奶茶讓百香果像小龍蝦一樣火爆,「網紅」離「產業紅」有多遠?

首發:8月24日 《新華每日電訊》調查·觀察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塗洪長、曹褘銘

因為見效快、行情好,百香果成為不少地方推動產業扶貧的新選項。但業內人士提醒,百香果貌似易種易管,仍需廓清一些認識誤區,不管是種植戶還是社會資本,都會因盲目跟風和短視行為付出「學費」。如今百香果正處於「爆發期」,但供不應求不是常態,必須通過發展深加工延長產業鏈,平衡整個產業的供需關係,有了加工保障,就能有效降低種植風險,農民種的果至少不會白爛在田裡

武平縣中山鎮三聯村百香果種植基地,今年喜獲豐收。(新華社記者郭圻攝)

2015年返鄉創業前,47歲的丘春生是個連百草枯都沒聽說過的農業門外漢。如今,他卻在老家閩西長汀縣塗坊鎮吳坑村租種了50多畝的百香果。

說起3年來在這顆「時髦」水果上的起起落落,丘春生用了一個比喻:「做農業就像開車,新手上路很興奮,越開越快,只有吃了虧才會慢下來、沉靜下來。」

在有著「檳榔芋之鄉」稱譽的塗坊鎮,丘春生種百香果是一場新鮮的試驗。2016年行情好,一斤果子的田間價最高達到15元,試種了10來畝的丘春生小賺了一筆;2017年,老丘擴大了種植面積,並帶動幾個貧困戶從銀行找來了25萬元的扶貧貼息貸款,沒承想10月份開始的早霜把20多萬斤果子「扣」在了田裡。血本無歸之後,一度有人勸他「跑路」。

丘春生把自己的農場品牌命名為「客家郎」。秉持客家人勤勞、吃苦、不服輸的性格,老丘忍痛把在外打工10多年積攢下來的一套房子賤賣了還貸,今年繼續種百香果。當前正是采果的季節,但讓老丘煩惱的是:連種3年之後,百香果出現「忌地現象」,不僅果子產量比往年少,個頭也差了許多。

回鄉種植百香果3年多,丘春生去過台灣、廣西等地四處拜師,但他說自己直到現在還是處於摸索階段的「小學生」。說到近年越來越熱的百香果種植風潮,他意味深長地說:「果園再好看、參觀的人再多,都是賺眼球的,賺到真金白銀才是硬道理。」

閩西武平縣百香果冷鏈分揀中心,工人們忙著對百香果進行分揀包裝。(王發祥攝)

百香果成了小龍蝦一樣的「網紅」

百香果最初走紅是從福建、廣東等地的奶茶店開始的,年輕人對這種不常見的酸甜口味果汁接受度很高。之後關於百香果解酒、解油膩甚至能減肥等說法開始流行

百香果又名西番蓮,屬於西番蓮科,起源於南美洲,為多年生常綠攀緣木質藤本植物。屬熱帶、亞熱帶水果,喜光,適應向陽及溫暖的氣候環境。當年種可當年收,普遍采果期在半年以上。

在福建省水果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施清的記憶中,百香果並不是「橫空出世」的水果新品種。早在20世紀90年代,閩南漳州一帶就從台灣引種了百香果並小有規模,但因為莖基腐病流行、市場發育不足等問題,這一產業逐漸沉寂。直到這兩三年,百香果重新迅速升溫,各個產地種植面積扶搖直上。

「百香果最初走紅是從福建、廣東等地的奶茶店開始的,年輕人對這種不常見的酸甜口味果汁接受度很高。之後關於百香果解酒、解油膩甚至能減肥等說法開始流行,百香果成了像小龍蝦一樣的『網紅』產品。」弘道經邦策劃總監韓傑說。

弘道經邦是一家專註大農業及健康食品領域的品牌策劃公司,韓傑調研分析認為,百香果產業的興旺有兩個重要背景:一是以廣西和福建為核心的兩大省級特色產業的崛起,加之奶茶店等零售業對百香果的潛層次宣傳,已逐步完成國內消費者對百香果品類的認知教育。

二是消費升級的推力。百香果獨特的酸甜口感和當前便利的電商渠道,曾推動天貓單月18萬筆的銷量;福建通過電商和微信平台交易的百香果接近全省銷量的80%,這說明百香果消費需求度高,復購率高,消費基礎正在形成。

台灣南投縣埔里百香果生產合作社負責人吳記說,台灣百香果種植的歷史超過80年,產地集中在南投縣埔里鎮,約佔全台灣9000畝種植面積的八成,本島鮮果銷售常年很旺,迄今成為當地種植業中收益最為穩定的水果種類。

看好大陸的土地空間和市場潛力,吳記目前在福建的廈門、南平兩地都辟有百香果種苗基地。他告訴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自己5年前來到大陸時,很多人對百香果一無所知,而現在自己的種苗常常供不應求。

因為見效快、行情好,百香果成為不少地方推動產業扶貧的新選項。廣西壯族自治區水果生產技術指導總站辦公室主任陸小平介紹,廣西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種植百香果,規模非常小,近年來,隨著廣西各地精準扶貧工作的展開,百香果成了不少地區引進的脫貧產業。截至2017年底,廣西百香果種植面積為29.99萬畝,產量達24.63萬噸,產值約為12億元。

在「百香果之鄉」廣西玉林北流市,2017年種植百香果的貧困戶人均增收2100元至3360元,全市有19%的貧困戶通過種植百香果或入股百香果產業實現了脫貧目標。

福建近年也把百香果列為重點培育的特色農業新產業。2017年,福建百香果種植面積超過15萬畝,產量18萬噸,產值突破30億元,均比2016年增長2倍以上。今年各地的種植面積仍有增無減。

施清說,福建水熱條件好、晝夜溫差大,丘陵地貌多,非常適合出產優質的百香果。和其他地方相比,福建百香果的特點可以歸納為「四高一特」,即香氣高、顏值高、營養價值高、可食率高、風味獨特。2017年9月,福建百香果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認證,保護範圍覆蓋福建全省。

為擴大福建百香果知名度,福建連續兩年舉辦專場推介活動。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現場為福建百香果「代言」,「福山福水出福果」成為流行語。福建同時通過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等網路新媒體開展宣傳,提升百香果的網路話題熱度。2017年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期間,福建百香果還擺上了各國領導人的餐桌。

走在閩西龍岩市武平縣的鄉間道路上,不時可以看到「少養豬多種果,要種就種百香果」的標語。這個曾經為污染所苦的生豬養殖重鎮,把百香果作為養殖戶轉業轉產的新出路。伴隨生豬養殖的大量減產,當地百香果種植面積從2016年的600多畝發展到2017年的3000多畝,今年突破了1萬畝。

畝產1500斤以上的得滿分,1001斤至1500斤的扣5分,501斤至1000斤的扣10分,500斤以下的不得分……在武平縣民主鄉的一片規劃為脫貧項目的百香果種植基地里,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看到了一塊標註詳細的種植戶考核表。

民主鄉副鄉長賴宇垣說,百香果種植打理勞動強度不大,收益穩定,很適合一些病殘貧困戶。當地引入競爭機制,貧困戶認領種植片區,由當地農業公司提供技能培訓、技術指導、產品回收等幫扶,並對貧困戶的日常生產進行量化考核。目前全鄉有13戶貧困戶參與了種植,戶均1.3畝,按照1500斤的畝產算,每戶每年有6000元至9000元的收益,脫貧並不困難。

政策利好加上市場走俏,百香果激起了社會資本和種植大戶的熱情。

說起自己投身百香果產業的開始,福建百香果產銷聯盟理事長梁曉毅用了「誤打誤撞」四個字來形容。2016年種下第一片百香果時,他只是出於為自身經營的駕校增加綠植考慮,沒想到結果後,2元一個的價格,10萬斤果很快被駕校學員一搶而空。

梁曉毅由此與百香果結緣,在福州市郊的閩侯租種了130多畝的百香果,如今已發展成為集研發、種植、採摘、銷售於一體的生態體驗基地。由他任董事長的福建康達森綠農業開發有限公司,2017年被列為「福建百香果產業龍頭企業」,迄今該公司在百香果產業上的投入已超過2000萬元。

武平縣中山鎮三聯村種植大戶羅富興告訴記者,自己從事種植業10多年,種過臍橙、板栗、柚子,但因為相同產品市場上太多,基本沒賺到什麼錢。有感於縣裡的號召,他去年種了23畝百香果,今年擴種到54畝。因為種苗和種植技術過硬,畝產達到5000斤,中大果比例達80%,上市期也比別人提前了10多天,收購價達到每斤8元以上,把之前10多年虧進去的錢都賺回來了。

分揀好的「網紅產品」百香果經由冷鏈分揀中心送往全國各地。(王發祥攝)

「百搭果」成「致富果」並非易事

如果只看到眼前的鮮果火爆行情而忽略產業鏈延伸,市場飽和又要面臨「賣難」問題;而目前百香果加工主要以小果、次果原料為主,以果汁、果脯的粗加工為主,以小工廠、小企業為主,不利於整個行業長遠健康發展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百香果市場走俏、產量高漲的背後,形勢也並非一片大好。

品種多雜、種苗混亂成為當前百香果種植的一大弊端。吳記介紹,世界上百香果的品種有400多種,但大部分主要作為觀賞用,可做商業化種植適應性較好的並不多。台灣在上世紀70年代培育出百香果品種「台農一號」。該品種個頭大、甜度高、產量高,到今天,台灣幾乎全面種植這一品種。

福建省農業管理部門也把「良種先行」作為基礎性工作,篩選認定了適宜福建種植、品質優良、產量穩定、抗性較強的「福建百香果1號」「福建百香果2號」兩個品種,作為主推品種在全省推廣,種植面積超過10萬畝,約佔三分之二。

種苗的問題更為突出。據廣西貴港市平南縣農業管理部門介紹,當地百香果種植面積接近2萬畝,但全縣只有一家企業擁有種苗生產經營許可證,種苗生產經營不夠規範;同時,有些種苗生產基地只是單純賣苗無技術跟進,農戶種植失敗的案例較多。

短短几年間,廣西北流市百香果種植已發展到4萬多畝,但目前種苗80%以上為插枝苗,並多是直接從生產果園剪枝插植來育苗,不經過殺毒脫毒滅菌程序,因而苗木質量參差不齊。

福建省農業廳種植業管理處處長姚文輝說:「如果種苗質量不解決,病毒苗滿天飛,種得越多,病害風險就越大,進而會傷害到整個百香果種植行業。」

福建百香果產銷聯盟秘書長郭德祥認為,百香果貌似易種易管,目前行情也不錯,但從產業良性發展角度來說,一些認識誤區亟待廓清,不管是種植戶還是社會資本,盲目跟風和短視行為都會付出「學費」和代價。

不顧氣候和海拔條件跟風種植導致「只開花不結果」、為了節省成本不願「一年一種」導致病毒流行、為了豐產搞密植和濫用化肥農藥導致果品下降、超常規擴大種植面積導致資金實力跟不上……康達森綠龍岩分公司副總經理曹必勇向記者細數自己見到過的百香果產業發展之「坑」。

曹必勇說,百香果俗稱「雞蛋果」,雞蛋一樣的果形和特性,說明保護它的「金貴」,百香果要成為「搖錢樹」和「致富果」並不是輕鬆的事,涉及種苗、種植、品控、採摘、分揀、物流、銷售等多個環節,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都可能影響收益。

「不愁沒果,就怕沒好果!」曹必勇向記者舉了兩個例證,一是現在福建百香果平均畝產在2000斤左右,但真正種得好的,畝產可以超過6000斤,種植水平不同,大中果率可能也相差一倍;二是從銷售來看,如果是好果,一斤10元收15元賣,不愁賣也不愁賺不到錢;如果是次果,一斤3元收4元賣,賣得越多虧得越慘。

福建龍岩蓮蜜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是一家專事冷凍百香果汁生產的加工企業,年產果汁300萬噸,消耗百香果原材料1000噸,公司負責人鄭振江說,目前百香果處於「爆發期」,但從長遠來看,供不應求不是常態,必須通過發展深加工延長產業鏈,平衡整個產業的供需關係,有了加工保障,就能有效降低種植風險,農民種的果至少不會白爛在田裡。

據了解,目前福建龍岩市百香果種植面積接近7萬畝,但加工企業只有5家,且規模都偏小;廣西平南縣百香果年產量約6000噸,但基本上沒有深加工。

一些業內人士表示,如果只看到眼前的鮮果火爆行情而忽略產業鏈延伸,市場飽和又要面臨「賣難」問題;而目前百香果加工主要以小果、次果原料為主,以果汁、果脯的粗加工為主,以小工廠、小企業為主,不利於整個行業長遠健康發展。

梁曉毅認為,百香果是名副其實的「百搭果」,除了果汁和果脯加工,還能做成果醋、果酒、果醬,還可以和牛奶、飲料、蛋糕、麵包、巧克力等搭配,目前已經有相關產品上市,下一步要做的是完善加工工藝,做大規模和品牌。如果發展得好,百香果深加工將是一片「藍海」,完全可以在市場上打造出百香果類的「爆款」產品。

梁曉毅說,現在百香果產業屬於「臉很大、腿不快」的階段,名聲在外,市場受寵,需求量大,但優質產能供應不足,各地果品質量良莠不齊、價格相差很大,種植規範和品質標準都有待加強。

北流市一位多年從事百香果銷售的電商負責人吳萍告訴記者,她們網店通過自有種植基地和與周邊村民進行合作,全年都可以銷售百香果。但是目前電商競爭非常激烈,互打價格戰的情況時有發生,這就造成電商收益下降,進而影響到農民的利益。

吳萍表示,由於電商銷售的百香果品質不一,當地行業內缺乏統一的質量評級標準,造成百香果銷售市場魚龍混雜,長此以往必然影響外地消費者的消費體驗,進而也會影響到廣西百香果的整體聲譽。

韓傑認為,在當前「南果北輸」的趨勢和年輕群體消費升級的背景下,百香果的市場空間還有很大潛力。比如,目前在上海、杭州等水果消費主力市場上,百香果的知名度和銷售佔比並不高。同時隨著產量上升,百香果在產地、品牌和營銷渠道上的競爭會越來越激烈,3到5年會出現較為明顯的口碑和市場分化。

在返鄉創業大學生王秀珍(右)帶動下,武平縣民主鄉貧困戶鍾瑞鳳(中)種植了1.4畝黃金果,投資2000元,今年有望收入近萬元。(新華社記者郭圻攝)

如何避免「一路貨」「一陣風」覆轍

過去發展農業有個誤區,就是不顧客觀條件一味強調「做大做強」。特色農業要在「特」字上下功夫,不要盲目擴張面積和產量,而要「少而精」「精而強」,靠品質和特色取勝

交了3年的「學費」,丘春生通過百香果對現代農業有了全新的認識:「以前覺得年輕人搞農業很『酷』,現在覺得真是『苦』;以前覺得種植技術可以學,現在發現土地才是最好的老師。」

「推進鄉村產業振興,政府要引導、扶持,但不能包打天下、包治百病。」福建省農業廳副廳長陳明旺說,福建農業管理部門對百香果種植不做計劃、不下指標,每年1000萬元的專項扶持資金,都用於當前最急迫的標準化種植示範和種苗基地建設上,起到「酵母」而不是「胡椒面」的作用。各地種多少、怎麼賣、如何擴大收益,政府不過多干預,讓企業去市場上衝鋒陷陣,帶動整個產業火起來、活起來。

「特色農業是天時地利人和在農業生產上的綜合反映。不可替代和複製是其重要特徵之一。」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朱啟臻說,過去發展農業有個誤區,就是不顧客觀條件一味強調「做大做強」,盲目複製,結果產量上去了,品質下來了,導致產品過剩、環境超載、穀賤傷農等慘痛教訓。

朱啟臻認為,特色農業要在「特」字上下功夫,不是要盲目擴張面積和產量,而是要「少而精」「精而強」,靠品質和特色取勝。具體到百香果產業,各產地要突出自己的環境特色、物種資源特色和氣候特色,不要重蹈「一路貨」「一陣風」的覆轍。

福建百香果產業發展在2017年出現了兩個標誌性事件:一是把全省範圍納入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保護;二是成立了由龍頭企業引領的福建百香果產銷聯盟。

郭德祥說,這兩個事件體現了福建百香果產業轉型升級的迫切和努力,即改善小農經濟模式下的技術與信息封閉,捏合種苗、種植、銷售、加工、推介等各方力量,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把產地優勢變成市場優勢、品牌優勢。

據介紹,福建百香果產銷聯盟把全省主要的百香果企業、種植大戶都聯結在了一起,形成了「產銷聯盟+公司+協會+農戶」的發展格局,共享產品品質管理、專家服務體系、品牌文化建設、互聯網電商數據輿情等,實現「抱團發展」。

「抱團」擴大了福建百香果產地的話語權,也贏得了電商巨頭的關注。今年6月,福建百香果產銷聯盟與阿里巴巴達成戰略合作,著重打造「長汀縣百香果精準扶貧項目」和「武平百香果出海項目」,其中阿里巴巴支持革命老區縣長汀百香果產業10個億的「現金+流量」;武平百香果出海項目計劃投資2150萬元,新增產量5000噸,拓展福建百香果的海外市場。

「不管是貧困戶、種植大戶還是農業公司,最終都要實現有錢賺。」曹必勇說,從福建百香果目前發展階段看,得益於政策、行業、金融等方面的扶持以及上升行情,小戶種植的收益比較平穩;有技術的種植大戶收益可觀;而龍頭企業在收儲、設備、管理、運營等各方面需要大資金投入,還需要「苦撐」一段時間。

受訪的一些專家和業內人士認為,類似百香果這樣的新興農業產業要實現長期健康發展,一個關鍵因素是要理順小戶、大戶、小企業、大企業之間的利益分配機制,各方佔有的資源和優勢不同,獲益預期也不同,比如說掌握產量和渠道優勢的企業對果農實行「保護價」、適當讓利,有助於保護果農積極性和整個產業做優做強,長遠來看是互利共贏的關係。

「一個產業要做起來,關鍵還是要靠人、靠人才。」郭德祥說,可喜的是目前越來越多年輕人投身百香果產業,比如武平黃金百香果協會成員的平均年齡只有35歲,很多是有大學學歷的新型職業農民,對現代農業生產技術和「互聯網+農業」趨勢適應性較強,有利於產業帶動和提升。

「85後」的武平姑娘王秀珍是當地百香果協會的負責人,大學畢業後在北京、福州等地闖蕩多年,2013年返鄉創業,她說自己對百香果是「全情投入」:每年有一大半的時間往鄉下和田間地頭跑;每天都要在20多個百香果微信群里瀏覽信息並忙著網上接單。

武平縣返鄉創業大學生王秀珍(右)與合作種植的果農一起查看百香果的生長情況。(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郭圻攝)

「我們武平森林覆蓋率接近80%,百香果是泡著氧吧長大的,品質非常好,價格、銷路都不成問題。」王秀珍說,她現在的公司百香果的年銷售額已突破百萬元,同時結對幫扶了10多名貧困種植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華每日電訊 的精彩文章:

蘇州御窯金磚的傳承往事:一塊最能體現「工匠精神」的「磚」
37年前,費孝通「下本錢」辦的這個培訓班牛在哪

TAG:新華每日電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