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張家界六旬老人反覆頭暈老治不好,感嘆:吃的葯比吃的飯都多!

張家界六旬老人反覆頭暈老治不好,感嘆:吃的葯比吃的飯都多!

68歲的李大爺從前年開始出現反覆頭暈頭昏的癥狀,輾轉多家醫院,做了很多檢查,吃了很多葯,效果也不太明顯。

近日,李大爺來到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醫生成功為其實施「右側頸動脈內膜剝脫+血管重建術」,解決了困擾他許久的頭暈的大問題。

(手術體位切口)

「這段時間,我吃的葯比吃的飯都要多。」回憶起這段求醫的艱辛,李大爺感嘆地說。

原來,李大爺來自張家界慈利縣,今年68歲,從前年開始出現頭暈的現象,從那時起,家人因擔心他一個人出門不安全,便陪著李大爺四處求醫。但是,隨著患病時間越來越長,李大爺頭暈的癥狀非但沒有減輕,反而越來越嚴重。

偶然機會,李大爺和家人抱著最後一線希望前來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卒中中心求醫。神經內科專家劉秋庭教授經過仔細詢問病情、仔細閱讀病史資料,建議患者住院治療。

完善相關檢查後,醫生髮現李老先生右側頸內動脈重度狹窄(高達95%),再加上既往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重度)夜間低氧血症(重度)因此大腦供血嚴重受阻,所以才會導致頻發頭暈頭昏。

雖然診斷是明確了,但是考慮到頸動脈狹窄為混合斑塊,並有鈣化,隨時可能血栓脫落,導致腦血管意外的發生。為了避免意外的發生,神經外科劉坤副教授會診及家屬同意後轉神經外科進一步診治。

李大爺轉外科後,在局麻監測下行主動脈弓+全腦血管造影術後發現血管情況非常複雜,右側頸總動脈分叉位置高(C1/C2水平),血管迂曲。 頸動脈支架植入或內膜剝脫手術難度及風險都非常大。

醫生將患者的病情、手術治療方案、手術的風險和術後可能出現的併發症都詳細地告知患者及家屬,患者及家屬了解情況後,積極要求手術,並選擇獲益性最高但風險也是最大的經典治療方式——頸動脈內膜剝脫術。

(術中切除的致命斑塊)

術前經神經外科、神經內科、放射影像科、超聲科、電生理科、介入科、麻醉手術科等多學科專家經過多學科會診討論後選擇在全麻下行右側頸動脈內膜剝脫+血管重建術。

術中採用超聲定位與監測、術中電生理監測、術中熒光造影等技術手段,以確保手術的順利的進行。在神經外科大科主任黃紅星教授的指導下,劉坤副教授成功完成手術,術後在醫護人員的陪同下安全返回病房。

經過一個多星期的針對性治療與精心護理,患者現已康復出院。

專家提醒,長期不明原因的頭暈頭昏,應及時去正規的醫院檢查治療。

若發現為頸內動脈重度狹窄所致的頭暈頭昏,應該及時去醫院進行手術治療,術後應低鹽低脂清淡飲食,注意休息,避免勞累。

(編輯Max。圖片來源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 胡冰玉 鄧飛萌

湖南醫聊每日分享健康科普資訊,歡迎關注點贊轉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湖南醫聊 的精彩文章:

膝蓋「使用壽命」僅50年?25歲後,懂得保護膝蓋很重要
傳統中藥的革命:不用煎的中藥?沖一衝就能喝

TAG:湖南醫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