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每個人的生活都是一本書,你所不知道的三口鍋

每個人的生活都是一本書,你所不知道的三口鍋

原標題:每個人的生活都是一本書,你所不知道的三口鍋



讓生活更美好


當生活方式和建築融為一體的時候,生命才能開始慶祝。


——巴克里希納·多西

01


北京大學開設景觀社會課程後,在一席發表演講的李迪華老師,經常帶著學生在城市裡轉悠。


在觀察中將城市啟蒙帶給城市的使用者和未來設計者的建築系學生。


20年前,李迪華的一位忘年交朋友,八十幾歲了,但是每年都去西南部的少數民族地區扶助。


有一年,因為城市中一個非常小的坎,把自己的肩胛骨摔折了。


回到北京以後,去醫院治療,大夫說,你都八十幾了,就這樣吧。同時他再也不能繼續去西南地區參與摯愛的扶貧事業,沒過多久,就離世了。


從那個時候起,李迪華就開始關注我們的城市到底怎麼了。



02


一個城市進行改造之後,人行道只剩下很窄的空間,最窄的地方不到30厘米。


隨時隨地都會在人行道上或十字路口,突然出現一個報刊亭。


李迪華希望這些為老百姓帶來生活便利的報刊亭,有一天可以搬到旁邊的綠地裡面去。


查了好多文件之後才發現,如果要把這個6平方米的報刊亭搬到旁邊的綠地裡面去,需要辦的手續相當於在城市中蓋一棟樓的手續。


學生態學的李迪華說:佔用旁邊6平方米的綠地,絕對不會對地球生態造成任何影響。可是為什麼我們的城市不讓我們做這樣的事情呢?



一個城市的公園噴泉,在建成之後十多年沒有使用過,因為這個城市缺水。


但是這個噴泉池每年夏天都會蓄積雨水,有一天一個小孩趁大人不注意時翻過這個水池,悲劇就發生了。



中國最有名的步行商業街之一,非常漂亮。

但是我們每向前邁進一步,都要擔心自己的腳趾,擔心自己的高跟鞋。我們每向前邁進一步,都要擔心下一秒鐘人在哪裡。



在城市公園、居住小區到處都可以見到這種鋪著石子的小路,叫健身步道。


可是健身步道根本不健身,不但不健身,尤其是中老年人經常走這種健身步道會得一種疾病,叫作神經痛。


因為老百姓知道危險就不去用它了,所以這條健身步道兩邊走出了兩條亮晃晃的步道。



03


李迪華孩子還小的時候,有一天母親突發奇想,帶著孩子到學校來看他,但他上課去了,等中午見到母親和孩子的時候,孩子臉青鼻腫。


母親說:「孩子今天走路走不穩,這怎麼回事?」


李迪華原地一看,原來孩子走的那條路是呈波浪狀的,非常地起伏。

在這個城市,我們的行道樹選擇了一種淺根系的樹種,樹根從透水磚和下面硬質鋪裝的水泥之間伸進去,然後道路就會變得坑坑窪窪。


這條路每年都要把磚搬起來,然後把根給去掉,再把道路鋪平了,這樣的情況反反覆復,每年都要去做。



城市街心公園中一個漂亮的雕塑,吸引了兒童去跟它玩耍。


但是旁邊種上了一種四季常綠的危險植物,叫劍麻,曾經有一個兩歲多的小孩有一隻眼睛就是被劍麻刺瞎了。



柏樹過敏後,李迪華得了很嚴重的哮喘,他與很多城市綠化專家談,我們的城市應該改進綠化,應該少種有過敏作用的植物。


但是園林專家們說,你應該加強鍛煉身體,注意保護自己。


可是明明在城市越來越多的人受到花粉侵害,花粉爆發的季節與春秋兩季乾燥的天氣是重合的,城市的大氣污染讓人們的呼吸道系統非常脆弱。


城市一直在追求高綠地率、快速綠化,大量綠化效果非常好的速生園林植物,有許多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

它們都是重要的過敏源植物,比如說側柏、圓柏、臭椿、千頭椿、楊樹、柳樹、丁香,還有許許多多外來侵物種。


尤其是城市特別喜歡種的楊樹和柳樹,楊絮和柳絮不僅使很多人過敏,還是一種危險的消防安全隱患,全國已經發生過好幾起因為楊絮和柳絮爆燃的嚴重事故。



04


在醫院的康復花園裡,李迪華髮現有一個涼棚,然而有一個5厘米的小坎,輪椅車根本上不去。


它還做了個亭子,可是這個亭子台階很高,康復患者只能望亭興嘆。


甚至用玻璃在花園裡做了一個小廣場,且不論下雨下雪的時候玻璃會變得非常地滑。天晴的時候陽光暴晒,玻璃的反射光,那種眩光會讓人的心裡非常不安。


更詭異的是竟然還有這樣石塊汀步,大概是不想出院的康復患者才會去走的汀步。



20年以前,中國東部沿海地區曾經興起過一場城市亮化美化工程,後來東部沿海地區不再做了,西部地區開始了。

可是最近幾年,這種亮化工程又從西部回到了東部,包括杭州。


有個城市公園有一個完全自然的山丘。有一天,市民突然發現這個山丘的林下密布了燈光,結果,燈光吸引了無數蚊蟲,所以市民不去散步了。過去這個公園中鳥也特別多,因為燈光,鳥也消失了。



05


有一次李迪華去四川省都江堰,在都江堰最中心的大街上——相當於北京的長安街,他發現了一條水溝。


百思不得其解!


後來突然想起來了,因為都江堰是以排灌系統為名的,所以設計師就在這個城市最重要的一條人行道上修了一條排水溝。


oh,my god!



都江堰灌慨工程是公元前256年李冰設計修建的,把岷江一分為二,其中的一支分流灌溉四川盆地,已經澆灌了2250餘年。

其規模和影響比羅馬和伊斯坦布爾等風景都讓人感到震撼,比瓦倫斯水道橋的竣工早了500多年,有人說它的規模和技術水平超過所有其他古代文明。


在都江堰,河水沿著重建的水道緩緩流淌,都江堰現在仍然發揮著全部作用,從未停止過,都江堰甚至完全分不清天然水道和人工修建的水利工程的分界線。


可都江堰的大街上堂而皇之地出現排水溝卻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建築是人類生存意義和精神追求的表達,是一門關於人的學問,追根究底,是以人為本,滿足人類生存和精神需求


建設之初,就應該考慮到它對於使用者的作用與價值,對於真實存在的人類生活的意義,再恢弘巨大的建設,一旦喪失最根本的一點,也就是生存意志的忽略,必然是徒有其表。


06


我們的城市,從來不缺少巨大的崇拜,卻缺乏渺小的溫情。


何志森小的時候,家裡搬去了城市,媽媽常常觀察剛搬進小區的花圃,好像是想在這裡做什麼。


終於有一天媽媽忍不住說:「志森,可不可以幫我一個忙?你可不可以偷偷地每天從這個花圃里移走一棵玫瑰花樹?」

就這樣兩周之後,有一部分花圃空了,後來就變成了媽媽的一個私家菜地,在裡面種滿了喜歡吃的菜。


不到一個月鄰居發現了,就把所有的玫瑰花都給清走了,花圃從此變成了菜園。


如果設計師知道使用者的需求,他還會不會做出這樣美麗的玫瑰花圃。


城市生活的人不難發現,美麗的花圃都是設計師的傑作,作為城市使用者的我們,總是賊兮兮地想,哪兒能種點菜。



墨爾本博士畢業後,何志森在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做的一個工作坊,其中有一組是跟蹤賣冰糖葫蘆的阿姨。


第一天學生近距離觀察阿姨,去理解阿姨不同的時間段站的位置。比如八點鐘她站在地鐵口,九點鐘站在廁所門前,十點鐘站在一棵樹前。他去理解小販是如何使用設計師設計的空間。


第三天在跟蹤阿姨的時候,他發現了城管保安小哥跟阿姨之間的一個對抗,最後阿姨的一根冰糖葫蘆竿被沒收了。


阿姨特別特別難受,坐在旁邊的花圃上一直沒說話。


他們的小孩基本都是留守兒童,所以他們一天中三分之二的錢一定是留下來的,有一天沒有錢就說明這一天的錢不能給到這位阿姨在山東的兩個小孩。

學生通過跟蹤觀察之後特別有感觸,他們決定為這個阿姨設計三條逃跑路線,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逃離現場,消失在廣場當中。



圖片來源:「都市偵探」工作坊學生作品


很多人說這不是建築,這不是設計,因為阿姨不是主流社會的人,不是精英,所以這不叫設計,但是何志森一直覺得這才是真正的設計。


第四天學生把自己變成街頭小販,為阿姨去賣冰糖葫蘆。但是在賣冰糖葫蘆的時候,學生髮現一個特別困難的事:他沒法上廁所。


他不能扛著冰糖葫蘆竿去上廁所,也不能把它放到廁所旁邊,所以他一直在思考阿姨是怎麼上廁所的。


最後去問阿姨才知道,阿姨從早晨五點起來後不會喝一滴水,只有把兩根冰糖葫蘆竿賣完之後,她才可以真正地喝一口水,所以特別難受。


學生最後又把自己變成一個設計師,為她設計了一個變形金剛。這個變形金剛可以一直在變,可以變成一個廁所,可以變成一個賣花的、賣衣服的,不僅只是賣冰糖葫蘆,在不同的地點它有不同的變法。



圖片來源:「都市偵探」工作坊學生作品


如果沒有調查跟蹤,沒有把自己的角色變成他人,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學生永遠不可能設計出這樣子的作品。


所以這個工作坊其實就是何志森小時候媽媽說的一句話:每一個人都是老師,每一個人的生活都是一本書。


07


何志森曾經跟華南理工大學合作做過另外一個工作坊,去廣東一個客家鄉村,一個沒有人的空心村。



做調研的時候,有一組學生特別好玩,他們去了別人家的廚房,其實已經沒人住了。


他發現每一個廚房裡面都有三口鍋,大鍋、中鍋、小鍋。在客家人的廚房裡,那三口鍋是特別重要的。


在不同時間段代表不同的功能,大鍋是用來燒熱水洗澡的,中鍋是過年有客人時用來炒菜、做飯的,小鍋就是兩三個人的時候每天使用的。三個鍋都有三個進柴的口,所以分得特別清楚。


在客家的文化里,這三口鍋還有另外一層意思。


大鍋代表了老人家的壽命,中鍋代表了年輕人的事業,小鍋代表了兒童的未來。所以這三口鍋擺在那裡,就像他們的一個信仰。



新農村建設在它旁邊路程半個小時的地方建起來了,所以他們離開了老的村莊,去了一個設計師、建築師提供的四四方方的盒子樓。



跟蹤到老村長家的廚房一看,發現特別好玩,左邊是液化氣,右邊是三口鍋。液化氣是設計師提供的,三口鍋是他們自己搭的。


因為那裡的老人太老了,都是七八十歲以上的老人家,他們的記憶沒有年輕人那麼好。往往忘了怎麼去把液化氣關掉,所以對他們來說不是特別安全。


最終他們還是建起了這一個廚房,有了大中小三口鍋,然後他們回到老家去撿柴火。



他們把整個房子改造得跟建築師提供的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除了外表以外,客廳的一半變成養豬的地方,洗澡的空間變成養雞的地方。如果建築師當初知道他們的生活方式、他們的文化,他還會不會建出這麼簡單粗暴的房子呢?


91歲的印度建築師多西獲得了2018年的普利茲克獎,他說了一句話:當生活方式和建築融為一體的時候,生命才能開始慶祝。


三口鍋剛好說明了他這句話的含義。



建築界都知道一個故事:一個法國建築師去非洲,一路看見非洲婦女用最原始的方式把水背回家,他特別難受。


特別想拯救她們,去了村子之後就跟村長說,我要幫你們每一家每一戶都設計一個水龍頭,讓你們在家裡就可以洗東西。


第二天非洲婦女就不幹了,上大街遊行,反對這個決定。為什麼?


因為在非洲,婦女在家裡的角色就是做飯、打掃衛生、照顧孩子,她幾乎沒有交流的權力。她所有的日常交流、情感傾訴、不滿八卦,全都是在水井旁邊發生。


這是她們唯一的情感空間、交流空間,如果把這個空間給她們剝奪了,那她們的生活就會失去一些東西。



圖片來源:https://watercharity.com/sandu-district-water-project-gambia


而我們所居住的城市,都經歷了怎樣的假裝設計呢?


道路建設毫不顧忌市民出行,綠化景觀除去過敏不說,更是沒有持續性,栽了挖,挖了栽,小樹年年換,土坑時時有。


許多設施名不副實,根本不考慮使用者的實際需求,天馬行空地實施起來。


一下雨城市動不動就積了水,難以行走。


?



?


北京南站爛?那是你沒來過北京西站。


相對於北京南站,上海虹橋站設計雖看起來和蜘蛛網一樣複雜,但從出地鐵到安檢再到上火車都很麻溜,最贊的是安檢,很少遇到排長隊的情況。


虹橋標識系統非常用心,高鐵和機場試運營的時候還找了一個班的中學生做測試,看看領票的孩子們能不能在規定時間內都順利登車。


中國大多數北方城市建築設計的通病是「大而無當「,每一處細節設計從不考慮利用效率,人性化設計,便利性,管理維護。


然香港遠超北京人口密度,密集地多的建築和狹窄道路,公共交通商場車站寫字樓道路,處處融為一體,快速轉換舒適通過,每一個平方都是高效利用,管理秩序優良整潔。


城市的發展,有待落實從細節出發,考慮到每一處的高效利用,真正做到合理有序的城市規劃建設。



而城市的發展改進,也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參與。


像何志森這樣的行動主義者,著眼於微,從最生活化的角度去理解設計,理解城市建築,不違背生活意志,去切身處地的感受,什麼樣的城市建設,才是我們最需要的,最熨帖的城市文明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聲音,每一個人都有對城市建設的美好願景


而城市中種種與人為敵的存在,更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去發聲,去提建議,去真正做到「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日一度 的精彩文章:

房租面前,如履薄冰的年輕人們
他當了55年外交官,救過孫中山,辦過孤兒院,卻鮮為人知

TAG:一日一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