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個外國人獻給中國人民的老照片,真的被感動了

一個外國人獻給中國人民的老照片,真的被感動了

原標題:一個外國人獻給中國人民的老照片,真的被感動了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 探圖網攝影社區


圖文丨新浪圖片(侵刪)



今天,

就讓我們跟著一個外國人的鏡頭,


重返90年代,重新認識中國。



他叫羅伯特·凡德·休斯特(Robert Van Der Hilst)對於上海的攝影愛好者來說,這位攝影師並不陌生。


在成為攝影師之前,他逃離過軍營,做過洗碗工和油匠、在法國南部摘過葡萄、在可口可樂工廠打工……為的都是可以遊歷世界、自由攝影。



羅伯特曾驅車遊歷世界,卻因一場火災,他用一年半所拍攝的照片全部化為烏有


「那年我31歲,突然間我洞穿一切。」


1990年4月,


因《Vogue》法國版的拍攝工作,

羅伯特首次來到亞洲,


第一站到達上海後,


便與魔都結下了不解之緣。


那時候黃浦江對面的陸家嘴,


沒有東方明珠,


沒有環球金融中心,


沒有金茂大廈,


也沒有香格里拉。



有的是人民廣場的白鴿,

和舊時那幽深的弄堂。



那時上海的天是湛藍的,


無論大人還是小孩,


沒事兒的時候總喜歡來人民廣場,


晒晒太陽。



那時候還沒有電腦,


甚至電視也很少,


鳳凰是最拉風的自行車,

路上還能看到各種巨型海報。



那時候的上海,


路上總會有時髦的女郎,


或者戴著蛤蟆鏡的帥氣少年,


吸引人們的目光。




年紀尚輕的羅伯特,


雖然早已環遊世界拍照,

可唯獨中國讓他留了下來。


僅僅在上海待了一天後,


他就深深愛上了


這座城市與這裡的人們,


並在之後定居於此。


「上海是一個能靠步行去感受的城市,道路旁的綠樹在春夏季鬱鬱蔥蔥,老派上海人穿著睡衣與鄰居們坐在樹下喝茶閑聊。」



他從不擺拍,


只是隨意抓拍經過的路人,


記錄下那些不為人知的記憶。

「走在大街上最讓我吃驚的是,儘管我在不斷地拍人拍景,但沒人注意過我。


「直到一天晚上,我無意拍攝了正在唱卡拉OK的一家人,沒想到他們特別興奮,第二天接我到了家裡,做了一桌大餐招待我。」羅伯特說道。



與西方崇尚獨立和英雄主義不同,「家」這個字在中國人心中,是個特殊的含義。


定居上海後,羅伯特也漸漸了解到「家」的文化,尤其是「家」的精神價值深深種植在中國人心中。


於是從2004年開始,


年過六旬的羅伯特,


花費6年的時間,


走訪中國20多個省份,


拍攝2500多個家庭(多數是底層家庭),

將他們的生活用鏡頭記錄下來。





剛開始拍攝時,


羅伯特遇到了一個很大的麻煩:


他不會中文,


不能和拍攝者進行溝通,


更不用說進到別人家裡拍攝了。


但是,很快羅伯特就發現,


當他身處中國家庭里時,


語言變得沒有那麼重要了。


「我們用眼神、用情感、用感受來交流。」


「他們比我想得開放多了」。


「他們請我坐下,讓我跟他們一起飲茶,


他們的真情和熱情讓我深受感動。」





羅伯特拍攝的多是中國底層家庭。





他會仔細觀察人的表情、屋內的痕迹、裝飾......


他說這些都是這戶人家對生活的衡量,


對美的理解和他們生存狀態的反映。


屋子裡的靜物,


彷彿一幅幅古典油畫。





拍攝時,


他既不打光,也不用後期軟體,


但他的畫面卻都精美無比。


人物臉上的神態,


堅定自若。





羅伯特坦言:


「家,是中國人心中唯一的城堡。」



2010年,


羅伯特終於完成了的拍攝,並出版成影集《中國人家》。此書一經發售,轟動世界。羅伯特還在影集的扉頁上寫了一行小字:


「獻給中國人民。」


-/END/-


*本文與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作者所有,僅供大家學習交流,不做其他任何的商業用途,因無法知曉作者信息而無意侵犯某個媒體或個人的知識產權,請來信或來電告之,本公眾微信編輯將立即刪除推文。


一個可售賣的


高品質攝影社區


探圖網


訂閱號:tantupixsq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探圖網攝影社區 的精彩文章:

萌寵攝影大賽丨鏟屎官們,是時候給你家主子拍美照了

TAG:探圖網攝影社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