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中國飛行員的搖籃」,我向「六爺」敬個禮!

「中國飛行員的搖籃」,我向「六爺」敬個禮!

1958年8月27日,一架代號「紅專502」的初級教練機在南昌進行了第一次試飛,並且很快有了它的正式名稱——「初教6」,成為我國第一款大批量生產並且列裝部隊的飛機,自此開始了它迄今已達六十年的超長「待機時間」。今天是它首飛六十周年的日子,我們且以兩件軼事帶大家向「六爺」致個敬!

72天打造的「國產牛機」

幾十年來,我國空軍飛行員的「人生第一飛」大多是在初教6上完成的,許多飛行員都親切地稱其為「初戀」,為新中國培養了數以萬計的飛行員的初教6被廣大官兵親切地譽為「中國飛行員的搖籃」。它作為一款優秀的初級教練機,先後為我國萬餘名飛行員開啟了飛行生涯。可誰又知道,我國這款初教機家族的主力,從設計到首飛只用了僅僅72天!

1958年5月,為了提高研發效率,上級決定,將原本由沈飛負責的初教6研製工作轉給已經成功試製了初教5和運5,技術水平得到很大提高的洪都。洪都對這項工作高度重視,在廠長馮安國的領導下專門成立了飛機設計室,由高鎮寧、屠基達、林家驊等優秀設計師牽頭組成的設計隊伍迅速展開了飛機的試製工作。施工圖設計和試製計劃原定需要五個月才能完成,但在當時全國人民鼓足幹勁發展生產的大環境下,工作人員鼓足幹勁、晝夜奮戰,只用了72天就完成設計並試製成功了試驗批飛機4架,提前兩個月完成了任務。

首飛成功後,設計人員對飛機又進行了優化和改良,1961年該機正式批量生產並開始裝備部隊,從空軍飛行員那裡得到的使用反饋是「堅固耐用、安全可靠」!這架號稱既是中國第一代航空大師們集體智慧的結晶,也是中國航空工業第一個「親生娃」的教練機,對於建國初期我國的空軍事業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也讓國際社會看到了「中國力量」。

「我不是雅克-18!」

這麼多年來,許多國外航空界人士總是把初教6當做是前蘇聯雅克-18A的仿製品,對此,如果我們的「六爺」會說話,它真的會吼一句:「我不是雅克-18!」至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誤解,其實不外乎兩款飛機都採用的是前三點式起落架、都採用的是同一型號發動機——但是初教6無論從氣動布局還是機體結構都是由我國自行設計的,與雅克-18A有著本質的區別:

1. 我國決定研製「紅專502」(即初教6)時,雅克-18A還壓根沒出現,初教-6於1958年上天首飛,而雅克-18A則是1959年才進行首飛。只不過後來初教6在改良時又採用了與雅克-18A相同的發動機和螺旋槳,致使兩款飛機的機頭略有相似而已。

2.兩款飛機的翼形完全不同,雅克18A的翼尖為圓弧形,平尾在方向舵之前。而初教6的機翼、垂尾和平尾均為梯形平直翼且平尾與機翼上下錯開,平尾在垂尾之下前後錯開,對垂尾的遮避面積較小,這種良好的氣動布局可以有效防止翼尖失速。

3.機身結構也不相同,兩款飛機雖然從外觀上看起來差別並不大,但機身結構完全是兩碼事:雅克-18是鋼焊接桁架,鋁縱桁,蒙皮為鋁、布混用,主起落架採用支柱式直筒避震,沒有輪艙和艙蓋。初教6則採用全鋁構造和應力蒙皮,主起落架採用半搖臂式氣動避震,有輪艙和艙蓋,這種機身結構在不犧牲飛機性能的前提下能使得飛機具有更強的適應性,能夠適應簡易跑道和初學者的粗暴駕駛,在飛行時更安全可靠。

事實證明初教6的性能把雅克-18A遠遠地甩在了身後,當年在鑒定試飛期間有飛行員曾將兩款飛機進行了對比飛行,結果表明初教6不論是舒適性還是穩定性都強於雅克-18A!這也難怪初教6如此介意拿它和雅克-18相提並論~

直到今天,不論是作為我國「飛行員的搖籃」還是作為全球「通航愛好者的寶貝」,初教6都依然翱翔在國內外上空中,活躍在人們的視線中,繼續著屬於它的傳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飛行二次元 的精彩文章:

納粹德國曾研製多款直升機,技術概念超前堪稱鼻祖!
印象中總是被動挨打的伊拉克也開始進行F-16的空襲行動

TAG:飛行二次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