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到底是什麼?如何預防肺癌的發生?
水來 我在水中等你
火來 我在灰燼中等你
——洛夫《愛的辯證》
一輩子都與腫瘤打交道,程書鈞院士很多時候在想,腫瘤到底是什麼?
他認為,腫瘤可能是生物進化過程中的一種生命現象,預防腫瘤與延緩衰老息息相關。人們不可能消滅衰老,也不可能消滅腫瘤,但是可以延緩。腫瘤就是把衰老的人淘汰了,這是生命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現象。人們要用看待衰老一樣的來對待腫瘤。
「人在精神上永遠不能退下來。」這種對腫瘤的思考,其實也是程書鈞對生命和健康的思考。程書鈞想告訴大家的是,對生命與健康要保持一種積極和主動的態度。他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可發揮作用的地方,一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都要發揮出來,保證自己的生命和精神處於旺盛的狀態。
為此,程書鈞身體力行,從自己做起,探索著,實踐著。他愛吃粗糧、蔬菜、水果、乾果、黑巧克力、深海魚、喝茶,從來不喝白酒、不抽煙。每天堅持運動,比如步行一萬步;體力勞動自己干,拖地、擦空調、打掃衛生,一個不落。他說,「運動過度,把關節都損傷了,但慢性病幾乎都沒有。」。
但程書鈞也有自己做不到的事:隨時調整心態。道理都懂,但到了自己身上很難做到。
「我心態還可以,但沒有做到理想狀態,在不斷學習,不斷總結經驗和改進。」他將調整心態的方法歸納為三句話:總結自己,學習別人,沉著應對未來。即,總結自己的不足並學習別人的經驗,未來遇到類似的事情能沉著應對,不慌不忙。他說,「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沒有生來的聖人。只有不斷總結不斷改進,心態才會調整好,整個身體的疾病都會減少。」
尋找宿主因素的科學證明,推動健康養老,而且身體力行,年近八旬的程書鈞不會讓自己閑下來。他的一言一行,體現出的這種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人生態度,正是應了自己的那句「忠告」:人在精神永遠不能退休。
重視癌前病變,從消化道癌症抓起
程書鈞長期從事遺傳毒理、腫瘤病因及癌變機理研究,發現兒茶素,並成為第一個被批准在美國上市銷售的複合成分植物葯;建立了有先進水平的致癌物快速檢測系統,對我國食管癌和肺癌發生相關的致癌因素作了大量研究並提供了重要資料;建立了適合我國應用並有先進水平的上皮細胞無血清培養技術,可用於培養多種人的上皮細胞;首次建立四株中國人的永生化支氣管上皮細胞系並構建了人肺癌變前病變模型等。
在一輩子與腫瘤打交道的過程中,程書鈞形成了這樣兩個理念:癌症預防要戰略前移,腫瘤研究應向癌前病變發展;研究腫瘤、治療腫瘤不能僅僅關注腫瘤本身,而是要關注帶腫瘤的病人,高度重視整體觀念(腫瘤是一個完整的病人疾病,要注意治療帶腫瘤的病人)。
惡性腫瘤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但多年來晚期癌症的生存率總體來講並無太大提高。因此,程書鈞認為,腫瘤防治要戰略前移,力爭早期發現和早期治療,而這其中的關鍵環節就是「癌前階段」。處於癌症前期的癌前病變和癌前疾病,是癌症發展過程中的重要階段。提升對癌症前期改變的認識,並對其做出準確診斷和及時有效的臨床處理尤為重要。他說:「這個觀念的形成,是在我擔任『973』腫瘤項目首席科學家後。長期跟腫瘤打交道,觀察到腫瘤的晚期治療效果比較差,必須把腫瘤的發現、治療都往前提。」
程書鈞認為,從正常細胞發展到危及生命的惡性腫瘤,大多都要經歷「癌前病變」階段。而從「癌前病變」發展成「侵襲性癌」,一般需要10年甚至更長時間。「癌前病變」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具有可逆性,而控制癌前病變可以降低腫瘤的發病率、死亡率。他說:「正常的細胞發展到侵襲性的腫瘤,這個階段需要大概10年—30年的時間,這樣的癌前病變不到1/3左右有可能發生到癌轉移,有1/3甚至長期保留著癌前病變,甚至有1/3會自動消失。但是,人們不知道這個癌前病變轉歸的根本機制,以及人們如何去控制它。」
相關研究可支持程書鈞的觀點:一項針對河南林州市的食管癌研究表明,有異性增生的病人,發生食管癌的幾率要高出正常黏膜病人的20—30餘倍。北京大學腫瘤醫院的課題組研究胃癌時也發現,在山東胃癌高發區,胃重度異性增生的病人的胃癌的發生率,比正常胃黏膜病人的胃癌發生率高31倍。
基於對癌前病變和癌前疾病的重視,程書鈞一直呼籲,腫瘤學科的發展,要在預防上下功夫。比如,大腸癌、胃癌、食管癌等消化道腫瘤,容易早期發現,癌前病變也很好控制,有比較好的辦法進行早期治療。如果抓住消化道腫瘤的早期病變,及時發現和治療,減少晚期消化道腫瘤,我們國家消化道腫瘤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都會下降。「像這樣技術上比較成熟、效果上比較好的腫瘤。可以做到的,要馬上做。」他說。
腫瘤治療需要關注帶腫瘤的病人
腫瘤防治不僅要戰略前移,還需要關注帶腫瘤的病人。腫瘤是一個完整的病人疾病,要高度重視整體觀念,注意治療帶腫瘤的病人。這是程書鈞一直倡導的另一理念。
為何人類腫瘤多數發生在50-60歲?其實,腫瘤在人類生命前半段已發生了很多突變,但集中爆發卻是在50-60歲以後。
程書鈞認為,細胞發生突變不一定能長腫瘤,這取決於細胞所處的微環境。正常人細胞所處的微環境不利於突變細胞生長,所以一般情況下不會發生腫瘤。只有當微環境發生改變了,這些突變的細胞才有可能發生腫瘤。因此,治療腫瘤不能僅僅治療腫瘤細胞,而是要改變細胞所處的微環境。
他還注意到,作為目前腫瘤治療最前沿的方式,靶向藥物治療最近幾十年來發展很快,也取得了很多成績,但幾乎所有靶向藥物都會耐葯,主要原因就在於腫瘤的異質性。
「人和人不一樣,同一個人的原發和轉移不一樣。同一個腫瘤的不同細胞也不一樣。任何針對單一基因的靶向葯,很難治療晚期腫瘤,這就是我們目前遇到的最大的挑戰。」由此他進一步提出了一個概念——宿主因素。
他說,現在有大量證據表明,是否得腫瘤,除了環境因素造成的基因改變之外,就是人體自己的宿主因素的影響。人體就是癌細胞的宿主,宿主因素關注的是人的整個機體的免疫功能,包括生理和心理。比如,情緒變化就是宿主因素的一部分。因此,應認識到腫瘤不是局部疾病,而是全身問題,要關注帶病的人,關注整個宿主因素。
程書鈞強調,腫瘤研究要高度重視腫瘤的宿主因素,診療思路要從治療病人的腫瘤,逐漸過渡到治療帶腫瘤的病人,加強宿主抑制腫瘤的能力,而不是僅僅只考慮直接殺滅腫瘤的方法。對於晚期轉移腫瘤,更應調節宿主因素,而不能僅僅依賴靶向藥物。
「以往治療腫瘤就是開藥、開刀,以期殺死腫瘤。這當然沒錯,但我們要從『治療病人的腫瘤』逐漸過渡到『治療帶有腫瘤的病人』,也就是要治療人這個整體。如果人這個宿主垮了,那腫瘤治療起來就非常困難,效果是有限的。」他指出,腫瘤治療是綜合性的,要對心理、環境、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等進行綜合干預。「高血壓可以終身帶著,糖尿病也可以帶著,為什麼腫瘤就一定要殺死呢?」
為了更好地說服別人,程書鈞需要找到宿主因素的科學證明。他現在想做的是,在科學上進一步證明,包括腫瘤在內的很多疾病,並不是一個局部的疾病問題,而與患病者是一個完整的人有關。「我要告訴人們這個理念,並拿出證據來證明這個理念。」但他坦言,「能不能實現,很難說。正在努力,希望能做出一些有益的事情。」
應對肺癌重點要做好預防
日常的常規體檢不能發現早期肺癌,一定要定期做低劑量螺旋CT篩查,這對肺癌的早期發現很重要。
從正常細胞發展到惡性腫瘤常常需要經過數年到數十年的時間,其間細胞和組織的結構與功能均發生了一系列改變,這是一般稱之為癌變的過程。
2004年11月,美國國立癌症研究所提出了界定癌前病變的五條建議標準。這五條標準是:
1、該癌前病變與相應的癌發生率增高有關。
2、當癌前病變進展到癌時,所發生的癌應產生於該癌前病變中的細胞。
3、癌前病變應不同於其發生的正常組織。
4、癌前病變與相應的癌在分子和表型特徵上有部分相似,但又有明顯區別。
5、該癌前病變應有一種方法可以診斷。
癌前病變的防治將成為腫瘤防控戰略前移的關鍵。我相信未來,腫瘤專科醫院或者綜合醫院的腫瘤科將以診治癌前病變和微小早期癌為主要任務。
對肺癌的研究重點應從治療轉移到早期發現和診斷以及預防。
肺的癌前病變主要表現為三種主要的形態學形式:
1、肺鱗狀細胞癌的癌前病變:鱗狀上皮異型增生和原位癌;
2、肺腺癌的癌前病變:不典型腺瘤樣增生和原位癌;
3、類癌的癌前病變:瀰漫性特發性肺神經內分泌細胞增生。
對於大細胞癌和小細胞癌的癌前病變尚無報道。我在臨床中碰到的小細胞肺癌的患者不少,這是一類惡性程度很高的肺癌,早期會出現轉移,包括遠處腦轉移,而且原發灶很小甚至不到1cm,轉移灶卻相當大,所謂「娘小崽大」;其二,它可以局部廣泛浸潤。小細胞肺癌的生物學行為很特殊,就是查體查出來一般都是局部晚期或者晚期了。所以當前提倡的肺癌的早期篩查包括癌前病變的篩查和檢出主要是指肺腺癌,關於此點在下文還會提及。
肺腺癌的癌前病變是不典型腺瘤樣增生(AAH)和原位癌(AIS)。隨著高解析度CT掃描以篩查為目的的檢查的增多,不典型腺瘤樣增生檢出越來越多,這就是磨玻璃樣結節(GGO)。一些肺腺癌經常出現的分子改變也同樣存在於不典型腺瘤樣增生(AAH)病變中,以及其他更一步的證據表明AAH是周圍型肺腺癌的癌前病變。與肺鱗狀細胞癌的癌前病變相比,AAH相當於鱗狀上皮不典型增生,而原位腺癌則類似於鱗狀上皮原位癌的病變程度。
AAH和AIS病變在CT上常常表現為局部GGO,它們可以通過薄層CT檢測到。肺腺癌的發生過程是一個線性演進過程,即從AAH到AIS再進一步到微浸潤癌,最終演變成浸潤性腺癌,再到遠處轉移。我在3-5年間隨訪過2例患者,他們肺部病變就是從AAH-AIS-浸潤癌(中間微浸潤階段未做CT檢查)的演進過程。所以,我提倡肺癌的CT早期篩查是有理有據的,在AAH和AIS,或者再退一步說在微浸潤階段,就早期篩查、診斷出來,患者手術後的預後100%或近100%。
肺原位腺癌是臨床上實現肺癌「三早」處理,即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的起點,也是提高肺癌5年生存率的關鍵。提高早期肺腺癌檢出率,CT診斷是關鍵。
擅長腫瘤的影像綜合診斷,尤其是胸部腫瘤的診斷與鑒別診斷,熟悉腫瘤的規範化診療;熟練掌握腫瘤標誌物的篩查及臨床意義;對肺部疾病的CT影像診斷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
研究方向是:肺癌的早期診斷與鑒別診斷及肺癌的早期低劑量CT掃描篩查。社會兼職:山東省抗癌協會腫瘤影像分會委員;中國腫瘤防治聯盟肺癌專業委員會委員。


※提醒:這三種食物會讓腫瘤加速生長,不想病情惡化就遠離
※消化道腫瘤治療存在諸多誤區
TAG:腫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