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番瀉葉!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番瀉葉!

番瀉葉為豆科植物狹葉番瀉或尖葉番瀉的乾燥小葉。

功能主治

性味:甘、苦,寒,有小毒。

歸經:歸大腸經。

主治:瀉熱行滯,通便,利水。用於熱結積滯,便秘腹痛,水腫脹滿。

化學成分

1、 狹長番瀉葉 含番瀉甙A及B(二者互為立體異構)、番瀉甙C及D(二者互為立體異構)、蘆薈大黃素雙蒽酮甙、大黃酸葡萄糖甙、蘆薈大黃素葡萄糖甙, 以及少量大黃酸、蘆薈大黃素.此外,尚含山柰甙、蜂花醇、水楊酸、棕櫚酸、硬脂酸、植物甾醇及其甙等.

2、尖葉番瀉葉 含蒽醌衍生物0.85%~2.86%,其中有番瀉甙A、B、C,蘆薈大黃素-8-葡萄糖甙, 大黃酸-8-葡萄糖甙,大黃酸-1-葡萄糖甙, 以及蘆薈大黃素、大黃酸、異鼠李素、山柰素、植物甾醇及其甙等.

臨床應用

1

熱結積滯,便秘腹痛

番瀉葉苦寒降泄,既能瀉下導滯,又能清導實熱,適用於熱結便秘,亦可用於習慣性便秘及老年便秘。大多單味泡服,小劑量可起緩瀉作用,大劑量則可攻下;若熱結便秘,腹滿脹痛者,可與枳實、厚朴配伍,以增強瀉下導滯作用。

2

水腫脹滿

瀉番葉可瀉下行水消脹,用於腹水腫脹,單味泡服,或與牽牛子、大腹皮同用。

此外,臨床上以番瀉葉小劑量,每日3g,代茶飲,用於中風昏迷者,可通腸腑,緩解癥狀,以利康復。

注意事項

1、用量過大 番瀉葉致瀉作用因人而異,有人服用10克,並無通便作用,亦無不良反應。但有人服10克則引起消化道大出血,表現為腹痛、黑便。所以常規用量也應先以小劑量試用,逐漸加量。用量過大可致噁心、嘔吐、腹 痛、腹瀉,並可見頭暈、行走不穩、面部麻木等。一般用於緩瀉勿大於2克,峻瀉勿大於6克。

2、葯不對證 番瀉葉性寒,瀉下的同時可傷正氣,所以體虛津虧而長期便秘者不宜用此峻下。臨床可見一些老年病人長期自服番瀉葉導瀉,雖一時腹氣通暢,但並非治本之法,而且會加重氣陰虛損,不利於從根本上解決便秘癥狀。此時應配肉蓯蓉、鎖陽、炎麻仁、地黃等補腎、養陰、潤下之品,以小量番瀉葉緩下,並逐漸撤減番瀉葉。

3、婦女哺乳期、月經期及孕婦忌用。劑量過大,有噁心、嘔吐、腹痛等副作用。

經典為基,臨床為本

醫路漫漫,初心不忘

堅持雖難,諸君為伴

- END -

回復「學習」兩個字即可加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中醫 的精彩文章: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青風藤!

TAG:古中醫 |